文丨吳懟懟,作者丨咸魚魚?
網生時代內容消費很快,以至于活在當下的你,還沒學習完熱搜上掛的新新話題,便又被新的梗推搡著向前。
而今,僅在陰陽怪氣這一件事上,互聯網就衍生出千姿百態的學習取向。
林有有茶學余溫未過,凡爾賽小組就一躍而上,往前,還有各類陰陽家們留下的復雜操作——不得不承認,補課,正在成為當代人上網沖浪的日常。(畢竟,對游走于社交媒體的我們而言,指不定哪天就撞上了迷惑行為現場。)
從六學、茶學到凡爾賽,這些藏在tag里的文明,正在以「璀璨」的語言邏輯,擊潰朋友圈酷蓋們的詩和遠方。
有關六學、茶學的前世今生,同學們想必熟悉非常,而所謂凡爾賽學,懂的都懂,不懂的——我解釋解釋。
凡爾賽學,又稱作凡爾賽文學,專指一種互聯網文學體裁,核心致力于表演高級人生。具體來說,是將某種貴族精神進行到底。
至于有多貴,可以翻開小時代系列鑒賞一下,典型如出中環就嘔吐的顧里,非典型則是去美特斯邦威的楚雨蕁。
這套別致的話語體系,源起自微博博主「小奶球」兒童時期看過的一套漫畫《凡爾賽玫瑰》。
這是一部被納入20世紀70年代三大不朽杰作的少女漫。故事發生于繁榮的波旁王朝,一個輝煌的凡爾賽宮殿,主要講述了十六世紀法國瑪麗皇后和貴族少女奧斯卡之間的一系列愛恨情仇。(當然,這不重要)
因為畫風華麗,人物設定高貴,凡爾賽玫瑰被博主「小奶球」名詞活用,成為一種互聯網文學體裁,并由此衍生了對應的微博tag——凡爾賽文學研究與實踐。而熟練掌握這一門學科的人,則被稱為凡人,或凡學大師。
以微博為發源地,這股凡爾賽學風潮迅速席卷豆瓣小組,知乎回答,B站教學區,而吃瓜網友們在研習凡學精神后,迅速將理論投入實踐,并以朋友圈、小紅書、大眾點評等社交媒體為第一研究樣本進行學術觀察。研究結果則發表在微博tag「凡爾賽文學研究與實踐」,或是豆瓣「凡爾賽小組」中。
甚至還有人總結了凡爾賽文學寫作指南,從入門凡到高級凡,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凡學創作的進階守則。
而創始人小奶球,則簡單直接地用10分鐘短視頻來了一期凡爾賽公開課,把凡學創作的基本功梳理成理論三要素輸出。從最基礎的明貶暗褒,到進階版的活用評論,再到第三人稱視角的靈活使用,甚至還給出了加分項:emoji表情和朋友圈定位。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而今凡學以如此嚴謹的學術體系而聞名,觀察者們就算不能「我上我也行」,但至少也掌握了將朋友圈酷蓋們對號入座的本事。
而相比前度流行文學——六學、明學、茶學等,作為后繼者的凡爾賽文學顯然觀察樣本要更豐富具體,更為重要的是,比起解構社交媒體上的權威個體,顯然是觀察朋友圈里觸手可及的真實案例要更刺激。
從六學淵源,茶學復興,再到如今的凡學光大,中文互聯網的表達與觀察在沉淀中進化,時至今日,言必成學,幾乎沒有什么是當代沖浪人不能解構的。
事實證明,不僅僅是各類學說,中文互聯網的tag里,藏著無數文明,而在圍觀之下,任何分享、聊天、評論都可以發展成行為藝術。
所以,除了以上體系化的文學表達,在大眾語境里還存在著另一種交流風潮。
如果你擅長網上沖浪,是個5G玩家,那你一定聽過這些句子:
「不會吧,不會吧。」
「就這?就這?」
「他急了,他急了」
「你品,你細品」
這類復讀機式的短句,近年來莫名出現,也莫名走紅,吃瓜群眾們可以在互聯網任何一個角落里看到它們的存在,進而學習、使用。而對句子本身來說,像所有互聯網黑話的流行,它們在走紅之后,也迎來了無比繁茂的模仿期,由此導致的直接效果是,小眾玩梗進一步出圈,成為大眾語境里的通用語義。
而社交媒體上的tag,就是這些新新詞匯的秀場。
圖說...
最終,這些句子被靈活運用在數字世界,貼在各種話題的評論區里,以「杠」為中心,以邏輯自洽為切入點,進行著無差別攻擊,自然信徒們一邊復刻經典話術,一邊在隱秘的角落里熱烈分享。
有人樂在其中,把這當做最潮流的表達式,有人厭惡非常,難以理解這些句子,認為這簡直讓人尷尬到頭皮發麻。
在使用者看來,比起條分縷析地反駁交流,復讀機式輸出短句更能夠在短時間內鮮明展示立場與情緒。更何況,這些句子還充滿了適用性,既能以不變應萬變,放置于所有社交語境,又能讓語言的攻擊力暴漲,性價比十足。
而在另一部分人看來,這甚至連模因生產都算不上,這些短句的誕生與傳播并沒有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乃至于對使用者們來說,這連認知門檻都沒有,它們所傳達與承載的僅僅是一種名為「陰陽怪氣」的情緒而已。
Tag里的文明一輪一輪滾過,原本簡單的詞匯在一層又一層轉述后,原本意義淡去,新的釋義涌出。
而今,比起現實景觀,互聯網世界里的語言表達要鋒利的多,這可能就是網線的魅力。
正如硬幣有兩面,這種以陰陽怪氣為核心的互聯網模仿秀在帶給一部分人快樂的同時,也蠶食著一部分人的快樂。
換句話說,在這樣一種交流風潮中,語言在不斷通貨膨脹,這會使得原本的交流貶值。
「當人人都在言說上帝,傳到后來,「上帝」這個詞不僅會貶值,而且還會面臨嘲笑和解構的命運。」
最直接的反應是,在漫天遍地的復讀機與田野觀察實戰中,分享與表達不再是個人情緒的釋放,而是對公共空間的侵占。
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的簡介上,就掛著這樣一段話:
「凡組的作用也許就是把侵擾日常生活的炫耀+自戀型人格的毒用一種滑稽化的方式排解掉,自我感覺良好的炫耀式發言實際上是有外部性的,正常人不會留言直懟,作為沉默的大多數往往不勝其煩。如果凡學發揚光大也許就不會看到那么多套路化的炫耀方式了,也算是凈化網絡和言論空間。」
然而,事實上,凡學真的有上升到如此高的價值層面嗎?恐怕沒有,大多數人只是在圍觀與玩梗而已。
就像「不會吧,不會吧」之類的垃圾話不能為交流帶來信息量一樣,凡學、六學、茶學們的流行也不會帶來超越玩梗本身的縱深,它充其量只是個略新鮮的風洞,時不時穿行一些新氣味而已。
而今,在社交媒體的推動下,這種新氣味的流行更加快速了。新的學說不斷誕生、崛起、風行,進而變得大眾和普通,最終,迅速過氣。
數字世界并不是希望之城,網絡用梗也有陰暗面。
在互聯網黑話彌漫之前,我們可能會相信「好的閱讀要冒巨大的風險。它會使我們的身份、自我變得脆弱。」
然而,在數字世界漂流一圈后,才發現,比起閱讀,網絡時代的交流才是殺傷力的集大成者,當陰陽怪氣大法一啟動,誰也不想再開口。
更進一步來說,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互聯網話術與各類民間顯學的進一步傳播,本質而言并不是對「分享」這一行為的友好反饋。
相反,從誕生之初,它們的核心要領就是要隔絕交流。
而從結果來看,當社交媒體上的分享被吃瓜群眾們玩成了模仿秀后,人們很難不勒緊表達的窗口,即使在公共討論空間里,說理與論證也是戰勝不了垃圾話和套路的,更何況是對個人情緒表達的消費。
《未來已來:大變局時代發展指南》的作者邁克爾·麥昆曾強調,「只有意見不同的交流,才能達成真正的辯論和思想的交換。」但如今的社交潮流并非如此。
從最普通的評論復讀機,到更進一步的網抑云嘲諷,再到現如今的凡爾賽研究,虛擬世界的避難所屬性不斷被壓縮,生活在此中的我們也不得不開始精心計算與網絡友鄰們的社交距離。于是,朋友圈三天可見,微博關注7天才可評論,連碎碎念也流亡至小眾社交平臺。
或許,一段時間后,當社會學家觀察起此刻的沖浪文化,會忍不住感嘆,這是表達欲的雷曼周末。
而對于當下忙著撲向新梗的吃瓜群眾而言,不管是身先士卒自掛賞味樣本,還是跟風學習鉆研核心精神,網上沖浪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勇敢的心」。
否則,你還沒體味到網絡狂歡的趣味,便先因高敏人格而陷入不間斷地自我反省。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