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雷科技leitech(ID:leitech)
2018年底,收到一個禮物——F10 TWS Pro耳機。這款耳機與蘋果2016年底推出的AirPods在外觀上驚人的相似。
所以第一感覺是,這應該是一款“白牌”AirPods,其具有雙耳自動配對、多功能按鍵、充電盒充電、電量圖標顯示等技能。
之后去查了下,看到一種說法:
山寨確實山寨,這個應該是公版模具,各家都有這個不管叫F10、F10 TWS、TWS還是F10 TWS PRO,都是這樣的。
由于較少使用耳機,所以這款F10 TWS Pro陪伴至今,而且目前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近年來,伴隨AirPods在全球范圍掀起的浪潮,真無線耳機市場得到迅速發展,并且衍生出了規模龐大的“白牌”AirPods產業鏈。
2018年底,F10 TWS Pro耳機在電商平臺的售價就被打到200元以下價位檔。不過相比AirPods,2018年款F10 TWS Pro耳機少了前者標志性的“開蓋彈窗”功能。
不過很快,來到2019年后,所謂的“精仿”AirPods登場,加入“開蓋彈窗”以及更為細化的“電量查看”功能。至此,AirPods在表觀層面的主要功能被“白牌”產品復制殆盡。當然,這也花了“白牌”產業鏈兩年時間。
2019年,蘋果先后推出第二代AirPods和AirPods Pro。結果年內,就有對應的“精仿”產品面世。
目前在京東、淘寶和拼多多等電商平臺,輸入“TWS”,可以搜到大量價格在300元以下的“三代降噪”“二代全功能”等真無線耳機產品。
下圖為搜索“F10 TWS Pro”后在京東出現的銷量前八產品:
顯然,各大電商平臺都在敞開銷售這類基于公版模具的“白牌”真無線耳機產品。
由于蘋果AirPods和AirPods Pro的官方定價達到1246和1999元,自然也給了這些“白牌”產品以極大的市場存活空間。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除了市面上充斥著的大量“白牌”真無線耳機,蘋果之外的不少品牌廠商推出的真無線耳機產品同樣和AirPods長得相似。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AirPods所采用的這種外形設計,可能的確是目前最適合真無線耳機的造型方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AirPods已成為真無線耳機的代名詞,用戶群體對這種外形設計的認可度或接受度自然也會更高。
在蘋果AirPods、其他品牌以及大量“白牌”產品的合力推動下,真無線耳機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無線耳機市場的主要品類。
IDC數據顯示,2020上半年中國無線耳機市場出貨量為4256萬臺,同比增長 24%。其中,真無線耳機占比64%,同比增長49%。
中國真無線耳機市場中,以“白牌”為代表的其他廠商占據半壁江山,蘋果、華為、小米、夏新和漫步者這五大品牌則瓜分余下五成份額,領頭羊的蘋果也只擁有18.1%的份額。
目前的真無線耳機市場,整體來看依然處于前期發展階段。在這樣的階段,低價走量的“白牌”產品客觀上讓更廣大的用戶群體嘗鮮到這一新玩法,同時加速了這一品類的市場普及。
“白牌”產品只能亦步亦趨,而蘋果AirPods則在開創未來。
無線耳機,主要包括頭戴式、頸掛式和真無線等品類。蘋果不是最早做真無線耳機的廠商,卻是“重新定義”真無線耳機的廠商。
AirPods帶來了可能是目前最優解的一種外形設計,進而給多數用戶提供了一個較為舒適的佩戴感;帶來了與iPhone/Apple Watch間的無縫連接以及自動設置功能,這又讓用戶感受到了輕便感。而在完全無線的設計中,AirPods又提供了基本有保障的音質與續航表現。
蘋果前全球市場營銷高級副總裁Philip Schiller曾這樣說道,“AirPods的使用十分簡單而奇妙,沒有任何開關或按鈕,自動連接到你的各種 Apple 設備,輕輕松松、無間銜接。”
基于在體驗層面的顯著提升,AirPods為真無線耳機開辟了一條廣闊的未來發展之路。
體驗的顯著提升,往往對應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在AirPods上,最大技術亮點非蘋果W1芯片莫屬。
蘋果W1芯片工作時的功耗只有傳統無線芯片的三分之一,配合特別設計的充電盒,官方稱其可滿足24小時的總續航時間。
除了低功耗的特性,蘋果W1芯片同樣讓AirPods的體驗更上一層樓:
AirPods中的雙光學傳感器和運動加速感應器與W1芯片默契配合,可檢測出你何時將AirPods戴入耳中,因此僅在你準備好聆聽時才開始播放。只需將它們取出即可自動暫停音樂播放,或者只取出一只以便與人交談,戴回后又自動繼續播放。
每只AirPods中額外的加速感應器可檢測到你何時在說話,配合一對采用波束成形技術的麥克風鎖定你的聲音,過濾掉外界噪音,讓你的聲音比以往更清晰。
這或許能解釋為何初代AirPods發布后,吃瓜群眾界依然是各種吐槽,不少用戶“低看”以為只是無線版的EarPods;而在拿到和用上AirPods后,用戶的實際體驗和感受卻變成了“真香”“用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蘋果W1芯片手握業界領先的連接穩定性和低延遲能力,而其繼任者H1芯片則更進一步,為第二代AirPods帶來了更快速、更穩定的無線連接能力。
雖然其他品牌廠商也有推出不少和AirPods長得相似的真無線耳機,但在蘋果之后,亦有更多廠商選擇走上創新之路,包括在產品的外形設計上,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三星。
三星在今年推出了全新的Galaxy Buds Live耳機,其采用符合人體工學的“蠶豆”外形設計。
也許是看多了AirPods以及與其長得相似的同類產品,不少用戶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感,所以現在反而是對三星這樣的“蠶豆”設計更感興趣,甚至是更有好感。
而三星Galaxy Buds Live采用的這一全新外形設計,不僅在表觀層面,而且在內部機理上,為用戶帶來了差異化的真無線耳機使用體驗。
根據The Verge的報道,三星通過大量試驗和試錯,并花了兩年時間研發,最終才帶來上市版本所呈現的這種“蠶豆”外形設計。
三星研發人員仔細研究了人耳輪廓,發現豆子外形的填充物可以被緊緊地“包裹”在耳朵中,并且可以做到舒適的佩戴感。通過對超過2000人的耳朵進行設計測試,最終確定了“蠶豆”外形耳機的精確尺寸和重量。
差異化的外形輪廓,并不意味著所有用戶都能擁有舒適的佩戴感以及有保障的音質表現,三星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三星在耳塞中添加了“翼尖”的設計,從而讓小耳朵也可以較好地固定住這款耳機。由于“蠶豆”耳機的麥克風被“包裹”在人耳輪廓中,所以對其的設計就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經過對幾百人的測試,三星確定了最終的麥克風形態。
在內部構造上,三星表示Galaxy Buds Live改變了傳統的垂直堆放組件模式,改用了橫向放置的新范式。佩戴之后旋轉“蠶豆”耳機,不僅可讓其更加貼合人耳,而且還可獲得更強大的低音以及更優異的環境聲音表現。
不難發現,三星對Galaxy Buds Live進行了從外到里的全新設計和機理探索,除了外在的奪人眼球的“蠶豆”外形設計,內在的工藝構造優化及其調整同樣關鍵。?
或許也只有像三星這樣的大廠,才有條件和動力來費時費力打造出一款明顯有別與蘋果AirPods的真無線耳機產品,但其同樣承擔著巨大的市場風險,如果用戶不買單會怎樣?投入產出和市場回報不成比例又該如何?
三星之外,索尼旗下的真無線耳機產品同樣展現出了更大的創新姿態,例如“三點固定結構”的設計:利用耳朵力學支撐的三點固定結構,使佩戴更貼合穩固。
三星等廠商對真無線耳機外形設計的探索值得贊賞,而真無線耳機芯片的發展同樣值得關注。
芯片,作為真無線耳機的核心零部件,雖然蘋果在技術上相對領先,但其他廠商也在加快技術進化之路。目前這一行業,也已涌現蘋果、高通、華為以及絡達(聯發科)、恒玄、卓榮、炬芯、瑞昱等等代表廠商。
資料顯示,得益于搭載的蘋果W1芯片,AirPods采用了“Snoop監聽模式”,即“左右耳一起聽”的接收模式,蘋果也對這一監聽模式申請了專利保護。而早期其他品牌的真無線耳機主要采用“Relay轉發模式”,即“設備–左耳–右耳”的接收模式,這也使得其相比AirPods在連接穩定性和延遲性上存在較大差距,例如可能出現的只有單耳出聲的狀況。
在這一核心技術的突破上,高通帶來了Qualcomm TrueWireless Mirroring。該技術可讓一只耳機通過藍牙無線連接至手機,另一只耳機則成為其“鏡像”,并且這兩只耳機可以在多個使用場景下快速切換。vivo近期推出的TWS Earphone,便應用了基于高通QCC5126無線芯片的雙路傳輸新技術。而被聯發科收購的絡達科技,也在主推MCSync的連接方式。
在AirPods之后,蘋果又推出了AirPods Pro,意欲進軍更高端市場。
相比普通版,Pro版AirPods新增了“主動降噪”功能,蘋果稱其在入耳式耳機中“堪稱獨樹一幟”。借由iOS 14系統更新,除了自動切換設備功能,蘋果還為AirPods Pro帶來了空間音頻(環繞音效)、耳機調節等亮點功能,而這也被外界視作其發力不同場景音效和豐富聲音體驗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真無線耳機產品的專業應用之路已然打響。早于AirPods Pro,索尼等品牌就已推出降噪版真無線耳機。
有觀點認為,連接是1,在實現1的基礎上,音質、降噪、續航、入耳檢測等功能為真無線耳機增添多個0,并使其用戶體驗得到提升。?
就目前來看,真無線耳機在連接配對、入耳檢測以及主動降噪等功能上已經取得較大進展,在產品續航和電池壽命上與用戶預期仍有一定落差,在聲音質量和表現上則與專業耳機存在較大差距。
從有線耳機到無線耳機,再到真無線耳機,用戶體驗更輕便的同時,亦對產品音質帶來更大挑戰。當然,這也成為真無線耳機能否殺入專業高端市場的一個核心議題。
而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即便強如蘋果這樣的真無線耳機頭牌選手,可能也很難在短期內與專業高端有線耳機在聲音質量和表現上一決高下。
故而對蘋果等大牌廠商而言,接下來一方面是繼續提升產品的無縫體驗和連接能力,將代表未來的真無線耳機全面推向普及;另一方面則是在音質等聲音表現的核心領域“小步快跑、技術積累”,以求在之后能來一場無線音質技術的“大爆炸”。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