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汪帆 貢曉麗
在全球邁入數字化社會的關口,新型基礎設施怎么搭建,才能讓政府企業組織乃至個人,像使用水電煤一樣用云,加速進化出自己的智能?
9月17日,2020云棲大會,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給出了一朵不一樣的云——阿里云進入2.0時代,飛天云這個“超級計算機”,將裝上數字原生操作系統,像Windows讓電腦走進千家萬戶一樣,讓人類和云計算的交互更加容易,將云普及給更多企業和個人。
為了加速實現這個目標,阿里巴巴還發布了第一臺云電腦無影,這是一臺長在云上的“超級電腦”。
至此,數字原生操作系統兩大戰略浮出水面,云釘一體,讓應用開發更容易;云端一體,讓萬物皆有算力。
此后,無論你是網店老板還是B站UP主,又或者單純只是一個游戲玩家,都將用上可感可觸,上手容易還便宜的云計算。
云1.0重新定義數字化基礎設施
要理解阿里云2.0,還得從11年前寫下的第一行代碼說起。
IT時代,美國開創了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幾乎定義了數字經濟的所有定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常被引申為“用一美元所能買到的計算機性能,每隔18個月翻兩番。”
這種迭代定律簡單粗暴,就像“力大磚飛”一樣,用更便宜更好用的計算機技術,踹著全球經濟經歷了一輪輪野蠻生長。
先是PC(個人計算機)硬件成本一路走低,接著出現了Windows這樣的預裝操作系統,當家庭用戶擁有了更友好的數字入口,PC開始走入千家萬戶,進而帶動了消費電子、軟件、互聯網等行業的興盛。
而隨著芯片小到足以裝入手機,智能手機成為門檻更低的計算終端,這次普及速度更快,又帶來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繁榮。
與此同時,人類數字資產的積累,也在呈指數系數增長。
誰都不想入寶山而空回,然而數字資產的寶藏很難打開,就連初窺門徑,也要調用天量算力,不然就成了管窺蠡測。
遺憾的是,算力需求水漲船高,硬件迭代速度卻不太給力,PC機早就撐不住了,所以發展出了小型機,小型機沒多久又撐不住了,接著又有了大型機……
最早挖開數字經濟泉眼的那波人,萬萬沒想到,頭口水的滋味竟是苦的,苦就苦在無處不在的計算瓶頸。
阿里巴巴當時就遇到了這樣的危機,幾億用戶在淘寶剁手,在支付寶轉賬,都需要海量算力記憶計算,可是業務跑得正歡,基礎設施卻時不時拖下后腿——傳統計算架構既不好用,又毫無性價比可言,需求倒逼之下,阿里云頭也不回地走上了分布式計算的道路。
分布式計算,簡單來講,就像把一臺計算機干的活,分割成小目標后指派給多臺計算機,最后大家再一合計,快速高效。
2009年,阿里云寫下飛天平臺第一行代碼。
從此,風雨晨昏人不曉,個中甘苦只自知,十年坎坷,按下不表。
堅持到現在,阿里云已連接起物理世界和賽博世界,躋身全球云計算3A之列(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云)。
毫不夸張的說,是阿里云讓IT基礎設施從主機時代升級到分布式時代,并讓云平臺成為了社會化公共基礎設施,為各行各業全面擁抱數字化的將來,創造了計算產業的新定式。
這十年間,幾乎所有超級APP都誕生在云上,只是計算落足于生活,卻發生在云端,現實生活中,人們幾乎意識不到,云計算已經到來,且成為我們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從云釘一體進化到阿里云2.0
阿里云的做法,就像是開鑿了一條大河,大家可以取水,也可以引水,全憑自己需求。
然而,正如張劍鋒今日所說,在阿里云1.0時期,云就像是一個“DOS系統的計算機”,人們需要掌握一套復雜的代碼指令才能運行。
這便導致一些企業不敢上云,就像不通水性的人,從不敢輕易接近大河。
大河需要一個接口,就像標準化的自來水管網,管道入戶,隨開隨用,這就需要一個更完整、更好用的云計算平臺。
阿里云最先找到的接口是“云釘一體”,把釘釘作為上云的軟件入口。
此舉甚妙,因為釘釘上有海量需求,1500萬個組織中,95%是中小企業。
對那些畏懼上云的小企業來說,如果從使用釘釘開始接觸云計算,就變得容易了許多,可以先用釘釘、在釘釘上開發應用,再整體上云。
一場疫情,意外加速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進程。
在浙江,衛健委在釘釘上僅用一天就搭建出一套新冠肺炎聯防聯控平臺,為疫情公共服務和管理提供了信息武器。
在鄭州,岐伯山醫院項目在短短6天內上線了50多個業務子系統,部署40多大類、共計700多套各類信息設備,實現新冠肺炎患者從建檔、診療到康復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還有3天上線,7天鋪向全國的“健康碼”。
到了今年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超過1000萬企業在釘釘上開工,開視頻會議、考勤排班、健康打卡、保持供應鏈順利運轉,實現在線遠程數字化辦公。
沒有技術能力的中小微企業,驚喜地發現,在釘釘上用“拖拉拽”的方式,就能建立自己的企業應用,
政企組織的工作人員,點開手機里的釘釘應用中心,就擁有了管理一家企業、管理一座城市的新方式。
基于云釘一體的全新應用開發平臺,立白、東方希望、太平洋保險、廣東農信等企業,都開發了數百種乃至上千種企業應用,這款復工復產神器,深刻改變了企業運作的方式。
比如東方希望集團,就在釘釘上建立了全集團統一的移動辦公平臺,并在這個辦公平臺上開發了52個釘釘微應用:覆蓋了eHR、MES系統、出勤情況統計、待辦審批、點餐、行政派車、合同管理、考勤審批、設備管理等功能。
用過的人都說,在釘釘上開發合適的小程序,“就像在手機應用商店下載安裝一樣簡單”。
釘釘不只降低了阿里云的門檻,也讓阿里云更為具像化。
科技賦能,這個平時看似遙不可及的概念,從未如此切實可感。
而在今天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更進一步,正式從1.0升級為2.0,為飛天云平臺裝上了數字原生操作系統,這讓2.0的阿里云就像一臺“Windows系統的計算機”,人們不需要懂代碼,點一點圖形界面,就能搭建自己的應用。
“操作系統一個很典型的特征,就是我自己做掉一部分東西,大家可以在上面做更多東西。”張劍鋒說。
疫情期間,阿里云和釘釘要在短短幾天內快速響應需求,意味著應用不可能從代碼寫起,需要提前預備好許多模塊化的功能組件。
正因如此,對代碼一竅不通的人,也可以像搭樂高積木一樣搭出自己想要的應用。對云毫不了解的企業,也可以快速實現定制化的數字轉型。
“今天有了這個新型的平臺,可以讓更多的企業和組織,不需看懂代碼,就能具備云化、數據化、智能化、移動化、IoT的能力,讓云可以像水電煤一樣普及。”張劍鋒認為,升級2.0之后,云將深刻改變企業組織的形態,不單讓企業信息系統變得更加敏捷和智能,更能增強組織間的協作,帶來高效的社會化大協同。
張劍鋒認為,這是數字化升級的必由之路,讓企業組織更加智能,真正邁入數字化的社會。
解密“云端一體”
阿里云2.0的目標,是為人類和云計算的交互,提供一種全新模式,讓云更加易用,讓應用開發更加容易。
為了加快實現這個目標,阿里云在云棲大會上還發布了一款重量級產品,提出了一種顛覆性思路。
如果手機釘釘還不夠用,我們是不是必須買臺辦公電腦?
阿里云讓人們多了一種選擇。
2020云棲大會上,張建鋒展示了第一臺云電腦“無影”。
這是一臺長在云上的“超級電腦”,在本地沒有主機,硬件設備都集中在云端的數據中心里。
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登錄指紋ID,將一張只有名片大小的C-Key連接到電視機、電腦屏幕等任何顯示設備上,就可以進入專屬云電腦桌面,訪問各種應用和文件。
因為計算、存儲均在云端,無影云電腦支持無限擴容,單應用資源可彈性擴展至104核CPU、1.5T內存,可以輕松應對例如動畫渲染、制圖設計、軟件研發等高性能計算需求。
同等性能下,無影云電腦價格只有傳統PC一半,還支持無限升級,不需要3-5年就淘換一次,而且所有數據存儲在云端,不怕丟電腦,更不怕感染病毒,與阿里云數據中心享有同級別的安全防護能力。
由于采用阿里云自研的“云流”技術,無影云電腦能在2K@60HZ藍光畫質下,將數據下行延遲控制在70ms內,在辦公網絡環境下的使用體驗非常流暢。
雖然無影云電腦目前僅向企業辦公市場發售,但張建鋒也補充說,下一步或將向個人用戶提供服務,“未來,家庭里需求會更大”。
“算力從線下遷移到云端是大勢所趨,這一點不僅在數據中心上發生,在端上也會發生。”張建鋒說,PC電腦利用率非常低,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在云上擁有一臺超級電腦,想用就用,不用就暫時歸還到云里。如果云電腦被廣泛使用,可以減少50%以上的算力浪費。
推出云電腦,阿里云或許還有面向未來的更深考量。
比如,未來計算是不是必須限定在終端設備?
如果一部分高性能計算可以從終端遷移到云端,云電腦甚至云手機,在計算的世界里,是否會貢獻一種全新的進化路徑?
這番考量,意義重大。
進化通常沒有明確目標,誰也不知道自己未來會變成什么樣,也不知道自己會去向何方,只需專注于當下,不停創新與優化,不斷順應環境變化,就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進化成最好的存在。
這也是阿里云自我生長的究極奧義:超越自我,不斷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