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管麗丹
狗不理北京王府井店的脾氣夠大。通常餐飲業遇到負面評價,或者改進,或者舉證反駁,這家店卻不是。
近日,一位博主發布了一則狗不理北京王府井店的“探店”視頻,對口味、性價比給出了負面評價,視頻瀏覽過千萬。隨后,狗不理北京王府井店發表聲明,不僅要求有關微博賬號和制作人道歉,還表示已經報警。
事件迅速發酵,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今天(9月15日)凌晨,狗不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站了出來,稱“狗不理王府井店”是公司在北京地區僅存的一家加盟店,由于該店嚴重違反管理規定和加盟協定,嚴重損害狗不理集團名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狗不理集團從即日起,解除與該店加盟方的合作。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積壓的對“狗不理”的不滿被點燃。他們在“狗不理”官方微博下評論:“你家總店也不好吃”“難吃還不讓說?”“舍店保譽”。
進退維谷。曾經名揚四海的狗不理,究竟如何陷入了被群嘲的尷尬境地?
營收過億,全靠速凍
狗不理一定還記得上一次和輿論親密接觸的時間,那是四個月前。今年5月,上市不足5年的它從新三板退市,彼時不少網友評論“狗不理已經忘了自己是個做包子的”。
這話有依據,狗不理近年業務的確多元。
2015年,狗不理以3000萬元價格,獲得澳大利亞咖啡連鎖品牌高樂雅的中國特許經營權。2017年后,狗不理布局大健康,兩年內先后收購澳大利亞知名保健品老字號Henry Blooms、益生菌前沿科技企業BJP實驗室等,聲稱引進的益生菌技術可以提高狗不理包子的營養價值和科技含量。與此同時,旗下還有護膚品、眼罩等。
但這話又有失偏頗。其實,狗不理并沒有忘記包子業務,只是因門店效益不佳,大量關閉,從“包子鋪”更多轉向了“速凍包子”。
2015年狗不理包子在新三板掛牌時,速凍米面食品就已占據其過半份額。在此后的財報里,狗不理對自己定位也是“速凍食品行業的生產商和銷售商”,主營速凍包子、傳統中式面食禮盒、醬鹵肉制品等。
近兩年,狗不理的營收和凈利增速都在上升。2019年營收增速超20%,凈利潤2425萬元,同比增長17.22%,靠的多是速凍包子和醬鹵肉制品。其中速凍包子營收占比41.34%,速凍面點營收占比20.79%。
被廣大“吃貨”反復吐槽的門店業務,在整體營收中占的比例并不高。2019年,包含門店業務在內的“其他”項目,營收2854萬元,占比不足五分之一,比新興的醬鹵肉制品還低。
此次被“斷絕關系”的王府井店,所處的北京地區也不是狗不理的主要消費區域。2019年,狗不理65%的銷售額和經營成果都來自天津地區,國內其他區域貢獻比例并不高。
狗不理本就在收縮加盟店。北京12家加盟店中,已關閉11家。作為僅剩的一家,王府井店生意不佳,能貢獻的利潤有限,難怪狗不理要“舍店保譽”了。
跌下神壇的包子
時間倒退一些,狗不理包子不僅不是如今的“人人喊打”的局面,而且地位頗高。
20年前的春晚,馮鞏、郭冬臨說了一段快板:“竹板這么一打呀,是別的咱不夸,夸一夸這個傳統美食狗不理包子……”相聲成了經典,狗不理包子也成了人們最饞的美食之一。
它的確頗有來頭:始創于1858年,位列“天津三絕”之首,據傳慈禧太后品嘗后贊不絕口。
創立之后的百余年時間里,狗不理一直在不斷擴張。1980年在北京開業第一家連鎖店,而后開遍全國18個省份的40多個城市。2004年在韓國漢城開業第一家連鎖店,后來還在日本東京等地開設分店。2005年,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1.06億元收購天津狗不理包子飲食(集團)公司國有產權和其對子公司所持股權,同年狗不理包子把英文名稱定為“GoBelieve”。
2006年,狗不理包子被商務部評選為中華老字號,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包子第一名”的跌落,是從漲價開始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狗不理開始走高端化路線。以前論斤賣的包子變成了按屜、按個。價格年年漲,在2012年媒體報道中,狗不理的普通豬肉包36元/8只。2020年,狗不理一籠包子的價格50元-100元不等,相當于北京慶豐包子等同類包子鋪的6-10倍。
價格貴,口味卻一般,再加上門店服務沒跟上,消費者對狗不理的印象跌至谷底。“天津狗不理包子連天津本地人都不吃”,這也就有了狗不理包子王府井店在大眾點評網站上2.79分的評分,最終引發了此次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門店包子賣得貴,但狗不理的15個裝的500克速凍包子,在其天貓旗艦店才賣20多元,銷量不錯。
國產老字號路在何方?
和狗不理一樣,眼下不少老字號的日子并不好過。
和狗不理王府井店在同一條街上的全聚德烤鴨,如今已有156年歷史。近年來,全聚德的營收一直在“開倒車”,2020年上半年,凈利潤虧損1.48億元。究其原因,不外乎沒創新、價格昂貴、服務一般,體驗不佳,和狗不理如出一轍。
在狗不理集團發布解除合作通知后,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不少餐飲“老字號”從大眾美食變成奢侈品,并表示“‘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
早在2018年,阿里研究院就曾發布過《中華老字號品牌發展指數》,1128家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僅10%蓬勃發展,不少企業都經營面臨困境,歸結起來有三:產品創新動力不足,組織架構陳舊,人力資本匱乏。
但荊棘叢中,也有一些老字號找到了商業節奏,重煥色彩。
同樣經營小吃、糕點的南方老字號五芳齋,較早意識到了品牌老化問題,2011年開始轉型。2018年,五芳齋營收達到47.43億元,目前正在排隊遞交A股上市申請。
每年端午,五芳齋都會發布創意十足的廣告片。與此同時,它和天貓、淘寶密切合作,吸引年輕消費者。目前,五芳齋天貓旗艦店粉絲數超百萬。今年6月10日的聚劃算歡聚日,五芳齋天貓旗艦店的單日銷售額達2200多萬,也是天貓大食品類目單品牌銷售第一名。活動過后,五芳齋新客戶增加了92%,其中90后用戶占42%。
在直播帶貨上,五芳齋也玩得風生水起。它還嘗試高管、匠人帶貨等特色化的直播形式,包括探秘五芳齋工廠、粽藝師現場展示1分鐘7只粽裹粽記錄等。此外,五芳齋還與盒馬、餓了么、口碑等合作,在新零售上發力。通過品牌重塑、品類擴張,五芳齋也逐漸從地域品牌轉變為全國品牌。
今年7月,擁有400年歷史的老字號張小泉,出現在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的受理企業名單中,有望成為A股市場上的“剪刀第一股”。
這背后是它積極擁抱年輕消費者。張小泉天貓旗艦店推出一年兩次的定制活動,可以在刀剪上刻字和頭像。1000把限量菜刀,常常一分鐘不到就搶完。
幾天前市值突破5000億的海天味業,也是老字號的一員,且歷史比狗不理、全聚德悠久更為悠久,創立至今已有300多年。
相比于新興品牌,老字號們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消費者的情感、市場的口碑,是老字號們當年得以成功的關鍵,也是如今讓老字號們跌下神壇的力量。對于深陷危機的“狗不理”們來說,盲目的多元化擴張或許難救大局,聚焦主業、重塑品牌、再次俘獲消費者的芳心,才是正解。
編輯 徐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