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的清朝,票號已經開始支持異地匯款業務,被視為中國早期金融機構的雛形。匯票在不同城市之間流轉,票號的分號之間形成債務、互相記賬,鏢局負責運送銀子。票號與鏢局分別擔負了資金的“支付”與“清算”功能,而一張張匯票的流轉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因為它們承載了數據。
那時的票號賬房先生一定難以想象,現在的銀行業,一年要處理的電子支付業務超過2000億筆,僅“雙11”零點秒殺的那一刻要處理的交易就有上萬筆,且不容失敗。這些“天文數字”,對于銀行后臺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要求之高可見一斑。
從傳統銀行,到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數字銀行,再到智慧銀行……可以說,技術的進步不斷刷新數據處理能力的極限,從而推動著銀行業務的創新和金融業態的革新。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讓銀行業感受到了沖擊。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銀行業也加速行駛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那么,銀行需要怎樣的數據基礎設施做支撐,才能實現向智慧金融時代、未來金融時代的全面跨越?
數據基礎設施緣何成為銀行業的“新高速”
工業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是物理概念上的,如鐵路、公路、機場。現如今,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技術的進步引發了數據采集、存儲、傳輸和安全維護全鏈條的變革,使基礎設施的定義發生了改變。
在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的背景下,數據無疑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和應用無一不是以海量數據為基礎。因此在“新基建”東風正勁的當下,數據無疑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數據對于金融行業的重要性亦是不言而喻。這是因為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要控制風險就要依賴數據。銀行的一切風險決策、授信決策、投資決策全部依據數據來判斷。
與此同時,數據也是金融創新的關鍵要素。以云計算、區塊鏈、5G、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基礎的新型金融科技,無一不是通過對數據的有效利用,幫助金融機構通過用戶畫像、反欺詐模型、信用評級等方式提高風控能力,并在普惠金融、智能投顧、個性化營銷等方面提高創新能力。
監管層面也早已看到數據對于金融業的巨大價值,并推動金融業科學規劃數據運用。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提出,進一步提升數據洞察能力和基于場景的數據挖掘能力,充分釋放大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的核心價值。銀保監會印發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在業務經營、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全流程加強數據應用,以數據為驅動力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
梳理銀行2019年年報可以發現,不少銀行已經在數據驅動的科技轉型中謀得紅利。可以說,數據不僅僅是生產的要素,也是銀行的資產;數據基礎設施不只是提供后臺技術支持,而是直接關系到銀行利潤創造。
顯然,在洶涌而來的數字化浪潮中,數據基礎設施決定著銀行的未來。
未來金融需要怎樣的數據基礎設施
美國銀行2015年的一份調查研究指出,銀行每創收100萬美元會平均產生820GB的數據,業務數據量高踞各行業之首。隨著金融科技蓬勃發展、金融服務日新月異,金融業客戶量、業務量和數據量都呈現爆發式增長,對于數據處理能力、業務系統性能的要求也迅速提升。
以移動支付為例,小額支付興起的背后是銀行系統7*24小時支撐交易活動,時延低至0.5毫秒,可靠性達到99.9999%甚至更高。這代表系統在連續運行1年時間里業務可能中斷的時間最多為31秒,對于系統可靠性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以移動支付起家的螞蟻金服等金融科技巨頭也給銀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倒逼銀行加快數字化轉型,加速與高科技的緊密融合。當前,在金融科技浪潮的洗禮下,科技正在由為金融業務保駕護航的“后衛”轉變成為金融機構開疆拓土的“前鋒”。受此帶動,未來銀行可能將會發展成為拿著銀行執照的科技公司。
正如《銀行4.0》一書的作者布萊特·金所說,“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未來,金融業務科技化、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都成為金融創新的發展方向。無處不在的智慧金融服務背后,對于數據發揮更大價值的依賴程度更加凸顯,無疑將會對數據基礎設施的能力有著更為極致的追求。
可以說,未來銀行的數據量、數據維度、數據處理能力將成為最關鍵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金融機構要具備強大的底層數據承載能力,并從數據中挖掘和分析更多價值信息、為客戶提供新型服務,就必須完成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升級。
華為助力銀行全面邁向智慧金融時代
今年的突發疫情使銀行業進一步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很多銀行都推出了“非接觸金融服務”。金融服務渠道或交易模式的這種小變化,將會掀起銀行業務系統需求的大變革。
隨著銀行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場景化和智能化業務,智慧金融時代將全面到來,銀行的數據處理能力面臨著交易海量、數據分析效率和數據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挑戰。
圍繞數據的“采、存、算、管、用”,華為近日發布金融創新數據基礎設施戰略。基于金融業全面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趨勢,華為金融創新數據基礎設施戰略重點圍繞銀行的 “新核心,新服務,新渠道”,針對五大不同關鍵業務場景打造整體解決方案,包括——全閃高可靠解決方案、兩地三中心容災解決方案、互聯網金融存儲資源池解決方案、智慧網點解決方案、智能運維解決方案。
舉例來看,全閃高可靠解決方案針對的是銀行核心系統場景。核心系統作為銀行最重要的業務生產系統,承載著產品與服務、業務流程、財務核算與管理、風險管控、客戶關系管理及輔助管理與決策等金融機構業務的核心功能,需要保持“持續穩定”,以保障金融業務“恒穩在線”。采用華為OceanStor高端全閃存承載銀行核心業務,可以通過盤控配合技術FlashLink以及端到端NVMe,實現0.05毫秒的極致時延體驗,在保證系統壽命和數據可靠性的基礎上助力銀行生產交易全閃加速。
這在大量金融核心業務部署實踐中均得到了驗證。某股份制銀行采用全閃高可靠解決方案后,該行信用卡業務峰值處理能力從每半個小時90萬人次提升到630萬人次。在處理能力增加的同時,實現了空間節約50%,能耗節約72%,整體運營成本降低66%,解決了銀行“穩、快、省”的關鍵訴求。
再比如,智慧網點解決方案針對的是銀行網點渠道這一場景。目前我國銀行業務離柜率已經超過90%,銀行網點迫切需要找到一條與線上渠道角色分明、特色化經營的路線。而這條路線的關鍵詞,就是“智能化”。
智慧網點解決方案以機器視覺、人工智能、智慧屏等創新技術為基礎,可以幫助銀行網點營銷能力提升超20%,運營成本減少約45%,安防方面自動預警,實現“增收、降本、降險”,全面轉向智慧營銷、智慧運營、智能安防。
一直以來,華為堅定不移投入數據基礎設施戰略,并憑借領先的技術能力成為全球各行業數據存儲與處理的優先選擇。具體到金融行業,目前,華為OceanStor存儲已服務于6大國有商業銀行、11家股份制銀行、超過280家城商行和農信社、超過150家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將其核心業務部署在華為OceanStor全閃存之上。
技術變革正在加速重構乃至顛覆銀行業的發展模式和競爭格局。在此過程中,華為作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推動者,將幫助銀行不斷挖掘和釋放數據的更大價值,為金融創新賦能。華為已于9月4日舉辦“華為金融創新數據基礎設施戰略暨2020金融行業解決方案媒體發布會”,發布了上述戰略和解決方案。據悉,9月10日,華為還將舉辦“2020華為金融創新數據基礎設施峰會”,持續深化與合作伙伴的聯合創新,助力銀行業全面擁抱未來金融時代的到來。

2023-11-14 京客網發布了 《京客網:企業為何要打好新聞推廣和軟文營銷的“持久戰”?》的文章
2023-11-14 京客網發布了 《京客網:新聞軟文營銷推廣的直接作用是什么?》的文章
2023-11-14 京客網發布了 《京客網:綠春生態云茶.網址中文域名助綠春雙財茶業互聯網+數字化》的文章
2023-11-14 京客網發布了 《雅居樂集團上半年預售金額達人民幣282.3億元,多元業務占比提升》的文章
2023-11-14 京客網發布了 《2023 Z世代雙十一消費行為報告:近6成年輕人選擇購買國貨品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