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范圍內,數字政府(Digital Government)建設投資呈上升趨勢,中國的進展尤其迅速。
根據《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EGDI)排名全球45位,相比2019年提升20位,進入電子政務發展“非常高”組別,其中上海市政府“一網通辦”作為典型案例入選聯合國此次報告。這一成績離不開中國各級政府在過去數年付出的努力和投入的資金。
隨著數據基礎設施的完善,政務應用數字化成為政府數字化轉型的首要任務,“一網通辦”則一躍成為中國數字政府建設核心環節之一,這意味著政府資金的傾斜和巨大的潛在市場。
過去數年,中國數字政府建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未來數年,政務數字化的市場又將是誰的機會?基于政策的梳理,國內外城市案例的研究,以及行業代表企業的深入訪談,愛分析將通過本文對這兩個問題作出詳細解答。
頂層政策驅動,“一網通辦”建設邁入第三階段
中國頂層政策大力推動“一網通辦”建設,自2016年始,如今已經進入第三階段。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政府部門要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這是中國中央政府首次明確提出數字政府建設相關目標。
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方案》,首次提出了“一網、一門、一次”改革目標,即“推動企業和群眾辦事線上’一網通辦‘(一網),線下’只進一扇門‘(一門),現場辦理’最多跑一次‘(一次)”。
此后2年間,國務院多次針對“一網、一次、一門”出臺相關政策和規劃目標,要求在“十三五”期間內初步完成“一網通辦”的建設,讓國家和各省市的高頻政務服務實現數字化辦理。

從政策重點及目標來看,2016年到2018年,頂層政策逐漸規范了“一網通辦”平臺建設的總體架構及實施目標,完成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從無到有,實現信息化;從2018年到2020年,則是各省、市、區縣,全面落實建設“一網通辦”平臺建設,線上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線下推進“一門、一次”改革在縣域區域落地,實現“一網通辦”在區域上的全面覆蓋,初步完成數字化。
2020年起,“一網通辦”建設進入新一階段,重點將從平臺建設、規范梳理,轉向具體業務事項和智能應用的建設。例如,李克強總理在2020年6月主持國務院常務委員會,要求年底前各省份實現企業開辦服務的“一網通辦”,進一步深化數字化。

頂層政策設計在全國各地落地,進程分先后。
其中長三角地區在“一網通辦”建設上處于領先地位,上海已經進入“一網通辦”智能化階段。例如,2019年起,上海市浦東新區開始推進“AI+一網通辦”建設,聚焦“AI+審批”、“AI+監管”、“AI+服務”等領域,優化居民和企業的辦事效率和滿意度。
除上海之外,浙江、廣東等地在“一網通辦”實踐上也處于國內領先。
例如,浙江省以“最多跑一次”作為核心政務服務改革目標,側重省市縣政務服務資源整合與流程再造,以此實現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通辦”;廣東省則強調建設政務服務與民生服務一體化的平臺,通過各類智能應用簡化群眾和企業辦事流程。
相較之下,當前內陸三四線城市、縣域區域在智能化應用建設層面動作較少,未來2-3年有望迎來大發展。
整體而言,“一網通辦”是一個系統化工程,由于存在一定地區發展差異,各地政府改革過程不盡相同,但改革工程核心類似,即包含數據規劃、治理、應用,業務流程重塑等多個方面,需要政府的長期規劃和投入,也需要多種類型企業共同參與建設、運營。
根據建設和運營階段的不同,企業對于參與一網通辦建設的企業能力要求也發生變化。在第一和第二階段,政府需要兩類企業:第一,阿里、華為等在數據基礎設施層面提供服務;第二,IT外包企業開發門戶、業務流程系統。而到了第三階段,政府需要在應用層面進行深化建設,通過智能化應用提升“一網通辦”各類事項的辦事效率,將是思賢科技等數據智能廠商的機會。
智能應用將成為未來“一網通辦”建設核心
根據愛分析調研,典型的“一網通辦”技術架構包括三個大的層面:數據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共享、智能應用。經過多年建設,底層數據基礎設施已比較成熟,目前上層智能應用逐步成為政府的核心訴求與考察重點。

其中,數據基礎設施層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存儲、分析相關的軟硬件產品,如云、數據庫等,及相關的網絡傳輸、數據治理服務。在這一領域,主要是華為、阿里等企業為政府提供服務,如華為在近期發布的“智簡電子政務外網解決方案”,意在幫助各委辦局實現數據傳輸的互聯互通,支撐上層業務流程和智能應用。
數據資源共享層包括:人口、法人、電子證照、地理信息四大基礎信息庫,以及相關數據資源服務目錄、開放門戶系統和業務流程系統。數據資源共享是“一網通辦”的骨架,但這一領域技術壁壘不強,主要是各類地方性軟件企業、軟件外包商為政府提供建設和維護服務。
智能應用層則主要面向辦理業務的群眾和企業,通過智能化應用賦能傳統流程中的辦事人員,甚至在收件、資料審核等環節替代辦事人員。在這一層提供服務的廠商不僅需要對政府的辦事流程有深入理解,并結合相關政策、法規對政務業務改造進行深層次梳理,還需要較強的AI技術能力,實現業務辦理的自動化應用,壁壘性強。
政務市場具有地域分散、需求復雜的特點,“一網通辦”領域同樣如此,參與者眾多。其中既有阿里、騰訊等,有能力提供基礎設施到上層智能應用端到端解決方案的廠商;也有三大運營商、華為等以基礎設施為主的廠商;還有東軟、太極股份、烽火科技等集成商和軟件外包服務商;科大訊飛、商湯科技、思賢科技等則以提供上層智能應用為主。
目前,中國大多數城市的“一網通辦”建設仍處于數據資源共享層建設的階段。即四大基礎信息庫建設基本完成或完成人口、法人、電子證照三大庫的建設,而重點建設開放門戶、各委辦局流程系統,而部分領先省市,如上海,已經開始著手建設智能應用,實現“一網通辦”的智能化。
以思賢科技和浦東行政服務中心共同打造的“AI+審批”為例,前端應用了OCR、NLP等技術實現企業審批事項的自動識別,后端則綜合機器學習、NLP、知識圖譜等多項技術,形成審批規則庫,支撐審批業務處理。實現對1000多個企業審批事項的?動識別和審核判斷,給出審核結果及建議。同時,針對相關政務審批事項,可以幫助辦事人員一鍵生成辦事所需的材料,有效減少其材料準備時間,降低退件率。

此外,上海市政府還與騰訊云合作建設“隨申辦”超級應用,接入700余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群眾關注的戶籍、繳費,企業常用的資質認證、營業執照管理等,均可通過“隨申辦”小程序進行辦理。
這其中騰訊云不僅提供了云計算、大數據等基礎設施的支撐,也融入了人臉識別、OCR、NLP等多項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智能應用讓辦事人員減少了紙質材料的準備。
年投入300億,“一網通辦”的未來是誰的市場機會?
根據愛分析對于各地政府公開招標信息、政策的研究梳理,以及行業內相關專家調研,三四線城市在“一網通辦”(或“互聯網+政務”及相關基礎設施)領域年投入預算大約在3000萬-6000萬之間,一二線城市則約在5000萬-1億之間,縣級行政區大部分在300-500萬。
按此估算,中國各級政府在“一網通辦”相關領域的預算投入大約在300億元,未來幾年,預計頂層政策在支持力度上不會發生大的調整,該領域預算大致將維持在這一水平。

據估計,當前“一網通辦”領域基礎設施建設預算分配約50%。一二線城市政府對智能決策需求較強,剩余預算中約20%應用于智能決策領域。針對三四線城市以及縣級行政區,剩余預算中約40%用于數據資源共享層的建設,真正用于智能決策領域的預算占約10%。預計2023年之后,這一局面將發生變化——全國范圍內“一網通辦”平臺建設基本完成,智能應用層建設方興未艾。
預計2023年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共享領域預算投入比例將下降,各城市智能應用建設預算占比將達到20-25%并在未來逐漸上升,即“一網通辦”智能應用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約35億上升至2023年的約75億。

未來,愛分析認為“一網通辦”將不僅包括政務服務的智能化,還包括政府數據開放生態的建設,讓民眾和企業更好地使用政府所收集的數據。這一方面,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已經走在了前列。
他山之石,“一網通辦”的未來方向
經過“十三五”期間的大力發展,中國政府在政務信息化基礎設施層面,已經不遜于歐美發達國家,接下來的“十四五”期間,除了智能應用建設之外,“一網通辦”還可以發力打造面向企業和個人應用場景的政府數據開放生態。
對于中國政府,數據開放生態建設是有價值且有必要的。
聯合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歐洲23個最大的國家政府中,最佳地利用數據和分析技術將節省15-20%的行政費用。這一數字在中國很可能會更高。
另一方面,個人、企業以及政府部門自身對于政府數據應用有了更高的需求,例如疫情防控涉及到跨委辦、跨省市的數據協調,以及政府和企業(如騰訊、阿里、電信運營商等)的數據協同。目前體制下數據獲取成本高、行政手續復雜,大大限制了相關數據的應用價值和商業價值。
在政府數據開放生態上,倫敦是全球標桿之一。在基礎設施層面,倫敦已完成跨政府部門的數據打通,并將其匯總到公共數據庫——倫敦數據儲存庫(London Datastore),向個人和企業免費開放。進一步地,在《共建智慧城市》規劃中號召企業共同參與,建立政府開放數據生態。
相比之下,中國政府在數據收集方面并不落后,但在數據開放上則相對謹慎。參考倫敦,及丹麥、新加坡等先進經驗,中國政府可以結合政府與企業力量,在覆蓋全國的“一網通辦”平臺基礎上,逐步將更有價值的政府數據,如地理、資源相關數據,個人收入、企業收入等數據,逐步開放給相關個人或企業授權使用,提升信用、金融、交通、醫療等場景下的政府數據應用價值。同時,探索參與“一網通辦”建設運營的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數據合作共贏模式,大大提升了企業參與建設的意愿。
智能應用的領先實踐:智能審批大腦
在“一網通辦”智能應用建設方面,中國的領先實踐在上海。
自2017年起,上海市政府發布多項“一網通辦”政策,旨在加快推廣“一網通辦”應用場景落地,已基本完成各委辦局信息庫“上網”,市內16個轄區均已開通“一網通辦”窗口,已滿足“一網通辦”的“能辦”需求。

但在“一網通辦”運行的過程中依舊存在痛點。以浦東新區為例,“一網通辦”建設遇到兩方面的痛點:一方面來企業辦事人員,辦事材料復雜、退件率高、審批周期長等問題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來自工作人員,線下“大綜窗”建設完成后,窗口人員要處理的審批事項種類繁多、收件量極大,對工作人員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思賢科技與浦東行政服務中心的合作,將AI技術應用于審批流程,建設智能審批大腦,大大緩解了“一網通辦”的兩大痛點。
首先,思賢科技業務人員與浦東行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一同,深入挖掘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的政務流程再改造的業務邏輯,將審批的法律法規、業務知識,以及審批點進行梳理,從而構建政務審批的知識圖譜和審批規則模型。
其次,是運用OCR、NLP等技術,將送審紙質資料進行識別,提取審批的要素,同時對資料的審批點進行匯集,評估每份資料的準確度和評估審批通過的可能性,輔助窗口人員進行決策。
最后,政務審批領域,企業數據、服務事項、以及法律法規在不斷動態變化,審批規則也在不斷變化,思賢科技綜合機器學習、NLP、知識圖譜等多項技術,并且不斷地迭代更新規則庫,通過年度SaaS模式滿足“一網通辦”的迭代需求。
可以看出,“一網通辦”智能應用的建設核心關鍵不僅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對政務流程的理解。由于全國不同地區政務審批規則具有相似性,建立“審批大腦”的方法論也趨于一致,先發者有望在未來2-3年實現規模化復制。
全國“一網通辦”建設進程提速,思賢科技業務迎來東風
隨著“十三五”收官,全國范圍內“一網通辦”的建設進程提速。
一方面,各省級一網通辦線上平臺建設基本完成,達到“能辦”的初步目標,進而向各市縣的“好辦”發展。
另一方面,打通區域的政務服務平臺出現。以長三角為例,區域人員流動性較高,業務辦理經常出現跨省市現象。為做到服務于民,基于上海市“一網通辦”的建設經驗與成熟技術,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四省市于2019年共同打造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實現一地認證、全網通辦、異地可辦、就近辦理。
可以看到在“一網通辦”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論是阿里、騰訊、華為等巨頭,還是思賢科技等細分領域領先者,都在發力智能應用建設,并快速將自己在一二線城市的領先經驗向全國復制。思賢科技CEO姜華表示,上海之外,思賢科技已經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翼等的一些內陸城市開始提供服務。上海是全國學習的標桿,對于思賢科技來講,擁有服務上海的經驗,將經驗和服務向其它城市遷移的成本將大大降低。
著眼于未來,“一網通辦”不僅政府進行信息化建設,更重要的是讓政府積累的數據發揮價值,這也需要政企合作共同打造數據開放生態,讓數據在不同場景中發揮更大的價值。例如,思賢科技未來計劃與政府合作,在合規情況下基于企業證照信息相關的脫敏數據,形成企業畫像、信用評分等多種數據產品,服務金融、產業等場景,助力政府實現數據開放,最終達成政府與企業雙贏的局面。
未來,隨著更多區域、更多流程被納入“一網通辦”,企業能利用的數據也會不斷增長,數據開放生態所創造的價值將遠超“一網通辦”建設項目本身。
2023-11-14 京客網發布了 《京客網:企業為何要打好新聞推廣和軟文營銷的“持久戰”?》的文章
2023-11-14 京客網發布了 《京客網:新聞軟文營銷推廣的直接作用是什么?》的文章
2023-11-14 京客網發布了 《京客網:綠春生態云茶.網址中文域名助綠春雙財茶業互聯網+數字化》的文章
2023-11-14 京客網發布了 《雅居樂集團上半年預售金額達人民幣282.3億元,多元業務占比提升》的文章
2023-11-14 京客網發布了 《2023 Z世代雙十一消費行為報告:近6成年輕人選擇購買國貨品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