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衛健委發布《關于開展醫療行業作風建設工作專項行動的通知 》(以下簡稱《通知》)。檢查對象覆蓋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尤其是這類醫生更要注意。基層醫師公社為大家整理如下重點:《通知》提出,尤其對“特色”、“自創”等技術要進行規范,對夸大宣傳或發布虛假信息的依法查處。隨著限輸令的“緊箍咒”越來越緊,像“特色療法”“自創技術”這類字眼在診所越顯頻繁,逐漸成為個體醫療經營者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診所在打造特色的同時,也要注意這些技術是否規范,更不可在網站、微信或朋友圈中夸大或虛假宣傳。眾所周知,收取回扣是件違法的事情,但在基層,醫生的一些行為可能不經意間就觸碰了“紅線”,自己或許還全然不知。除商業目的的“統方”、接受藥品藥械回扣外,這些行為也要規避:① 醫務人員接受醫藥企業為其安排、組織或支付費用的營業性娛樂場所的娛樂活動行為;② 醫務人員通過介紹患者到其他醫療機構檢查、治療或購買醫藥產品等收取提成的行為;③ 醫療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違反規定發布醫療廣告,參與醫藥產品、食品、保健品等商品推銷活動的行為。《通知》要求,醫療機構應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或信息化手段,對醫藥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經銷人員進入醫療機構內部與醫務人員接洽營銷行為進行預警、監測和及時處理。重點檢查醫療機構門診、住院部、藥房等區域出現醫藥產品生產、經營企業或經銷人員違規向醫務人員推銷藥品、醫療器械,進行商業洽談的行為。不久前,沈陽傳出多名醫藥代表被帶走的消息,北京一家知名醫藥也發布了一份《捕捉代表的說明》。可以看出,目前各地醫療機構對上述行為管理是非常嚴格了,這個時候若有醫療機構“開綠燈”,恐怕是自己往槍口上撞。《通知》提出,將不合理診療行為納入醫務人員績效考核體系進行監督評價。對違反診療常規、誘導醫療和過度醫療等嚴重違規行為,依法依規納入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記分和信用體系管理,并向社會公布。重點開展對醫務人員規范檢查、規范治療、合理用藥等執業行為的監督檢查,圍繞處方(醫囑)權限、知情同意、批準程序、外購藥品院內使用和用藥安全保障等方面完善醫療機構藥品使用監管。重點檢查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含醫生、護士、醫技人員、行政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在醫療活動中(包括在介紹入院、檢查、治療、手術等環節)索取或收受患者及其家屬以各種名義贈送的“紅包”禮金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違規違法行為。醫生主動收取紅包的行為目前不多見,若患者主動熱情贈送,一定不要頂風作案,選擇正確處理方式。《通知》提出,啟動民營醫院管理年專項行動,加大部門間聯合執法力度。重點檢查和整治“保健”、健康體檢、醫療美容、生殖(不孕不育)、泌尿、皮膚(性傳播疾病)、婦產、腫瘤、精神、眼科等社會辦醫活躍、出現問題較多、群眾反映強烈的領域。9月-11月為集中宣傳整治階段,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部、診所覆蓋50%以上。這不僅是北京一地的專項整治行動,據基層醫師公社了解,目前大部分地方都在深入貫徹國家發布的《關于印發2020年醫療行業作風建設工作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當地實際,開展醫療行業作風建設工作專項行動。總之,下半年大家腦子里的這根弦一定要緊繃,規范自身醫療行為。
來源?: 北京市衛健委
整理 :?基層醫師公社 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