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0年以來,世界范圍內的自然社會人文災難未曾停止過,蔓延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使企業無法持續生產、人們無法正常的工作與社交;與此同時,各國還飽受山火、地震、冰雹、暴雨、洪水、蝗災、暴雪、颶風、泥石流與海嘯的侵蝕;此外,戰爭的威脅,時常籠罩在部分中東非洲拉美國家及石油資源豐富小國頭上;中美之爭,也給世界政治經濟穩定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混亂的環境下,如何保障本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本國企業持續生存,穩定國內社會經濟秩序,成了考察各國政治制度優劣與領導人執政能力與應變力的試金石。
從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發生至今,中國出臺了系列保護企業正常運營、扶持中小微企業、保障公民充分就業的鼓勵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之大。然而,全社會90%以上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困難,卻不是簡單的由自然災害引發,而是受全球產業供需失衡、世界供應與貿易鏈突變、國內營商環境惡化等多重原因造成。因此,解決企業發展與人民就業問題,需從產業方向引導、公平利益分配、供應鏈貿易鏈調整、營商環境改善四方面下手。
各行業穩定發展、不再有經濟危機與產業熔斷,是世界科學界、經濟界百年來致力于解決的問題。中國古語有:“食為政首,農為邦本。”因此,若有可能,任何國家都希望本國的農業保持持續穩定,產值能覆蓋全民生活生產需要;也希望本國的工業,除使全社會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外,還在國際競爭占據一定的地位;還希望本國的服務業,能滿足輔助農業與工業生產需要,能滿足人民對生活幸福的追求。
行業發展的平衡穩定,能促進國家政治安定與全民就業穩定。使企業保持持續生產,保護人民有較高的就業率,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頭等大事。
據第三次農業經濟普查數據顯示,至2019年末,我國有4.8億農村勞動力人口,農業總產值在11萬億間。他們當中有2億人仍在農村從事農業種養植生產;另有2.8億農民工在各行業各領域從事制造、建筑、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居民服務、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業生產。在我國的農村勞動人口中,有超過85%的勞動者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
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有2178萬個法人單位、6295萬個個體經營戶從事第二三產業生產,總就業人數在5.3億,其中制造業1.15億、建筑業0.58億、批發零售業0.4億、金融產業0.18億、房地產業0.12億、教育醫療業0.33億、文化相關產業0.2億。其中2.8億的產業工人來自農村。
2020年開年以來全球各國連續不斷的天災人禍,使全球的供應與貿易鏈局部中斷,產業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因疫情居家隔離與抗洪需要,互聯網產業強勢擴張,批發零售與教育醫療衛生金融保險業大受打擊轉向線上發展;智力型商務服務業開始居家辦公、寫字樓商鋪出租開始出現富余;旅游文化娛樂產業幾乎遭受滅頂之災;房地產與建筑業大受打擊,非生產生活必需的第二產業與不能滿足隔離要求的第三產業,市場交易幾乎停滯。
政府采購與政策性補貼,是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收入來源
據了解,我國社會生產的主要參與者為企業法人和個體工商戶,2178萬個法人單位中有1560萬個是民營企業,6295萬個體工商戶更是最廣泛的經濟體。這些單位的收入來源主要有產品與服務國內銷售收入、對外貿易收入、政府采購收入、政策性補貼收入。
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市場開放度較高,既要滿足14億人的生活生產需要,又為部分域外國家提供生活必須與救災需要;同時,國家每年還會為國民生存安全儲備一定數量的糧食及藥品,會因突發災情臨時采購大量食品、飲料與藥品;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食堂也常年實時采購農產品。此外,國家還會每年根據當年國際農產品市場變化、國內災情應對需要對某些農產品進行政策性補貼。
第二產業包括采掘、制造與建筑業。在我國,采掘業多為國央企經營或公私合營,產品優先供應國內建設;我國制造業貿易遍布全球,其中有近20類會發生政府采購,如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市政公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電力、熱力、水、煤、石油、天然氣生產和供應,建筑與交通工程專用通用設備制造、重大重點項目的建設、建筑、安裝與設備采購,各類桌椅柜紙筆墨等辦公用具生產制造等;大量的輕工產品、機械制造品、小家電、紡織服務鞋帽玩具、五金零件等,會參與世界商品貿易競爭。
第三產業的現代服務業中,有相當部分具公共服務性,如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金融保險、科技服務,公路、鐵路、民航與公共交通運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服務,以國央企經營或合資經營居多;部分商務服務業如項目前期的勘查、設計、測量、調研、評估、咨詢,中期的監理,全過程的法律、財務、審計、稅務服務等,均屬民企經營產業,以政府采購為主、社會服務為輔;互聯網信息與技術服務、文化服務屬于民企經營產業,雖以社會服務為主,但越來越多的政府機關參與網站建設維護、數據使用與技術服務購買;政府招商所需的代理服務、廣告宣傳推廣服務也涉及政府采購。中國的智力商務服務業80%以上收入來自于政府采購與國央企招標。而大部分的生活服務業,具有很強的屬地性及服務的實時性;一些共性較強的服務業,已借助互聯網實現全國一體服務鏈,如房屋中介、就業介紹、互聯網技術服務、廣告設計、網站制作、二手用品轉讓等。
從以上收入來源分析看,政府采購支撐了相當一部分行業內的企業生存,涉及一二三產業的大部分;政府補貼也在一些行業的新興期、敏感行業的困難期為企業解決了生產困難,為中小微企業帶來生機。
國家是產業發展引導方、是各方利益的公平分配協調方
公民與企業是國家的重要單位。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持續生產經營,為公共事務管理和國防安全提供資金保障、為國家帶來稅費收入、為公民帶來就業機會,是實現國家政治穩定、人民安定之根本。
國家有條件對本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進行產業發展方向與趨勢引導。國家是一國各地各類產業存在與產業供需信息的匯集點,特別是互聯網已得到普遍應用的今天,各行業都有年季月周日實時動態信息與統計數據,國際上也有專門機構發布全球行業信息與數據。有了這些信息,各國均可根據全球行業發展趨勢、本國產業供需實況、本國社會經濟現狀與民情民心,超前布局,引導各行業協調發展。
在中國,國家每年都會根據社會需要,安排一批重大公共設施建設、國防安全與社會保障項目建設。民營企業作為稅收與就業貢獻的中堅力量,會通過參與政府采購招標的方式參與其中。與一般的企業采購目的不同,國家主導的政府采購,不單純是為了贏利,更多的是為全行業發展與經濟運行添動力、為廣大民企創造生存空間、為全民就業創造機會。同時,國家也是各行業利益分配的協調方。國家與地方政府主導的政府采購,不應像一般企業主一樣,追求成本最低、利益最大、參與人最少,而應充分考慮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的正常運行,兼顧公平利益分配,合理制定招標底價;國家推出的政府采購招標的評標標準,不應只選擇個別企業與報價最低者中標,而是普選符合條件的參與者,讓每個守法經營的企業,都有中標參與項目運營與服務的機會,并在參與中獲得合理利潤與可持續發展空間。
新型城鄉建設,重在提升農民生產生活水平與實現充分就業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艱的最后一年。此后,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工農商業收入差距便是未來十年中央政府的重點任務。其中,農村生產條件生活環境的全面改善,承認糧食生產屬于國家戰略安全性工作,讓4億農民不用離家也能實現富裕生活是核心。
2019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同月修訂出臺《城鄉規劃法》,就此拉開發城鄉空間規劃一體設計、農民社會經濟生活與城市比肩安全的總體布局。
據規劃,國家將對廣大鄉村鎮參照城市規劃的標準,推進道路、上下水、電、氣、通訊、電信、燃氣設施的一體化建設,增建公共汽車站、污水處理與固體廢物處理場,布置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公共安全、郵電通訊、社區服務站等公共設施,相應增加公共事務管理機關辦事處。
農業生產方面,在充分尊重各地自然條件、氣候地理、特色物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作業與農產品網絡銷售,推農業種植養殖、科技服務、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倉儲物流、對外銷售的一體建設系統運營;對于地理地質氣候條件適宜的鄉村,大力發展農村旅游、健康養生、養老服務業,全面延伸農業產業鏈;鼓勵各地接納大型農產品銷售公司的進入,在農村建設覆蓋全國的冷鏈物流、貨物倉儲點、郵政快遞收發點。
統籌這些工作,都要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糧食安全為根本,以農民充分就業與生產生活的可持續性為目的。
涉及糧食與其他農產品的收儲工作,應充分考慮當地的勞動生產效率,對產出的農產品以合理價格實施定量收購,為廣大農民保留10-15%的利潤空間。對于國家與全體國民來說,發展農業生產不僅僅是一份生意,更是一份擔負國民飲食安全的社會保障工作,由此最大限度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使更多農民安心在農村生產生活。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應充分使用當地的中小微建筑、生產、服務企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以解決當地人充分就業為核心,不追求統一交大企業建設。建成后的各類工廠公司運營,同樣要充分考慮本村鎮人民參與,鼓勵外出打工的村民回鄉投資,鼓勵大學畢業生回鄉興農,鼓勵村民邀請有資金實力與銷售能力的城市企業參與合作開發。
新型城鎮建成后,城鄉城府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學校幼兒園運營、醫院衛生所運營、水電氣通訊管理維護、環境衛生與公共交通運營管理,都需要永久的專業團隊。永久性吸納3-4億的農業人口在當地生產生活就業,是本次新型城鎮建設的首要任務。
互聯網產業吸納就業空間巨大,尊重產權與科學扶持是重點
據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記載,我國互聯網與信息技術行業已有企業92萬家,從業人員近1000萬人,實現營業收入7萬億。然而時至今日,一二三產業還未全面觸網,許多實體經濟與網絡互融的新經營管理模式未被開發出來。未來的世界一定是通過互聯網實現全領域、全行業互聯,各項生產經營服務活動與社會管理活動通過網絡實現全流程監管。
系統操作、網絡應用與安全管理需要開發各類程序與軟件;工業智能化需計算機網絡、軟件與設備互聯;地球氣候、生態環境變化、突發地災監測需要衛星空間網絡;社會管理領域需要以網絡空間更廣泛地發布信息,各項工作、各類事件案例信息甑別、整理、記錄、歸集、存儲、分析與應用需要網絡系統;工農商業生產經營的質量安全管理需要構建網絡監管系統,生產全過程的關鍵信息與數據記錄、歸類、分析需要相應的軟件系統;倉儲物流業貨物的數量、規格與存在形態需要實時監測,貨物的進出庫、收發、運輸、調配要進行全過程管理;企業產品與技術的宣傳展示,商品銷售的買家與賣家連接;商務服務的精準對接,都需要信息存儲、軟件系統與網絡平臺。
當下世界范圍內,工農商業生產經營服務全過程的安全質量管理,還未全面實現網絡互聯監管;全社會市場調查、評估咨詢、規劃設計、會計審計、勘查測量等30多種智力型商務服務還未形成專業服務平臺;全社會各類社區生活服務活動,還未形成網絡與實體對接的服務系統……
此外,網絡系統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生產生活服務的供需對接,更大的作用是記錄各國各種行業經濟要素的存在性、供需量與發展趨勢走向,這終將使人類實現精準生產、精準供應與精準對接,使21世紀的人們不再面對無解的產能過剩與經濟危機。
互聯網產業的全面發展,將為近億國民帶來新就業機會。由于建設連接國內國際的互聯系統投入巨大,尊重產權人的發明創造、及時給予建設方必要的資金支持、政府采購支持,是互聯網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的先決條件。
現代商務與科技服務行業發展,破除限制性壁壘與利益侵占
據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介紹,我國的商務服務業有企業法人228萬家,從業人員2200萬人,2018年底實現營業收入8萬億;科技服務企業118萬家,從業人員1000萬人,2018年底營業收入4.4萬億。然而據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來看,這兩個關鍵行業的發展,在人為地萎縮退化,特別是智力型商務服務業和科技型企業。
我國的智力型商務服務包括工程設計、規劃咨詢、投資咨詢、環境評估、土木工程建筑、環境工程咨詢、建筑建造、結構管理、項目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監理、房地產估價、資產評估、法律咨詢、管理咨詢、財務咨詢、會計審計、稅務咨詢等27類。按照平均每行業有注冊執業師7萬人計,全國約有200萬名執業師在崗執業,按每位執業師帶5名非執業人員,每企業配置8名執業師計,全國約有26萬家智力型商務服務企業,從業人員達1000萬人。本類行業的工作成果多是文字報告,服務于政府行政管理審查與重點項目咨詢、審計審查,以及公共安全重大項目咨詢、審計審查,行業內企業80%以上收入來自于政府與國央企采購。
科技型企業,必要條件是擁有一定數量的知識產權,包括專利發明、集成電路、著作權、新植物培育等,目前我國各類科技型企業約有20萬家。
目前,由于兩領域的行業發展都依靠來自政府的采購資金與補貼支持資金,因此嚴重受各地行政作為態度與方法影響。在智力型商務服務領域,許多地方政府在合作企業選擇上,通過招標默默地執行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只選擇1-3家企業參與的規則,曾經有10家左右企業參與的商務服務最后都僅剩1家在做。由于僧多粥少,惡性競標常常發生,高門檻的直接致使中標單位收入增長5-10倍,低門檻的則導致中標單位收入下降3-5倍。如此再持續1年,中國70%以上的智力型商務咨詢公司將關門歇業。此外,工程項目領域總承包制度的推行,更導致許多好不容易保住資質的中小企業失去獲取業務的機會。
在科技企業培育領域,許多地方政府推出的支持政策都將必須有知識產權的要件忽略掉,反而過份強調營業額、業績證明、擁有高級職稱人數量等。在此條件下,許多無知識產權項目戴著政府重點支持的帽子,搶得科技創新補貼與政府采購收入,這些事件在互聯網平臺領域尤為明顯。
智力型商務咨詢與科技企業,數量上各占全國企業總量的1%,執證人員總量僅占全國勞動力人口萬分之五,都是中國高智力精英人士聚集地,如此打壓將嚴重破壞中國的人才培育戰略;若能及時得到公平對待與有力支持,中國的產業科技化程度將大幅提升。
強化地理監測,將水利、生態、安全防護與應急救援職業化
自2017年以來,世界便進入了災難頻發年,各季節常有極端天氣,春夏天的暴雨、地震、洪水、泥石流、颶風、降雪、冰雹、超極臺風、海嘯、干旱、沙塵暴、蝗災,秋冬的疫情、超級暴雪、山火、地震,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財產損失與生命威脅。
此外,戰爭的威脅在這幾年也越來越嚴重,包括中東局部地區、非洲局部地區及中國周邊與美國相關的極端沖突;此外,一些國家人民為爭取體制完善、福利提高而發生的內亂也對一些國家的內部治安與生產經營的持續性產生重大沖擊。
這種極端的自然人文沖突還會持續多年,人們需主動完善水土保持、環境保護、地質穩定性保護,減少極端的軍事設施建設,減少劇烈的軍事實驗、軍事對抗對地球內部穩定性的干擾;加強對采掘業的監測監管,防止不規范的作業引起極端的地質災難;強化公平分配,盡可能減少國內人民間矛盾與沖突。
為此,根據季節的氣候特點,以衛星監測、無人機巡查、人工巡邏的方式對世界各國各地的環境敏感點進行觀測、保護,成為今后7年必做的工作。
應急救災成為必要的產業已刻不容緩。有條件的國家需要強化利用衛星進行地理監測,并協助暫無條件的國家完成氣候變化與災難監測,以提前預警災難的到來。國家要建立應急救災儲備制定,進行必要的糧食食品儲備、常規日用品儲備、公共防護用品儲備,公民要進行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儲備,工農企業要進行各類生產性防護用品,公共防護用品儲備。
此外,各國都需要以省或州為單位成立專業的應急救災團隊,無災時進行網上的、線下的應急救災預防、防護宣傳推廣,對重點敏感地區進行常態化巡查、巡邏,有災時提供專業的救災組織與救助支持。
?
本文系經濟帶網—絲綢之路經濟帶(http://www.iic21.com/21sczl/)原創,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立即前往了解。
?
2021-04-30 經濟帶網發布了 《政策支持民宿經濟發展 專家給出四方面建議》的文章
2021-04-30 經濟帶網發布了 《多部門正密集謀劃 布局一批未來產業》的文章
2021-04-30 經濟帶網發布了 《鋼鐵行業再迎重磅政策 5月1日起146類產品取消出口退稅》的文章
2021-04-29 經濟帶網發布了 《農業農村部發布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 未來十五年路線圖定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