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和阿里釘釘聯合推出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該平臺是全國首家專注于新職業數字資源培訓的線上服務平臺,立足培育新型技能人才,服務穩就業保就業。7月23日,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里釘釘發布《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下稱“新職業發展報告”),這是國內首份針對新職業相關從業群體在線學習、培訓和考試的調研報告。新職業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人才缺口近千萬。
先有淘寶主播李佳琦作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后有90后快遞小哥獲杭州百萬房補,新職業人才一時間“風頭無兩”,新職業也順勢站上風口。
新職業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預計人才需求超3000萬。用戶對于數字化技能的偏好,成為新職業時代的顯著特點,96%以上的職場人士希望學習新職業,而72%的用戶選擇線上學習新職業。
受訪專家表示,新技術的進步、新需求的增長帶來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這種調整深度影響了就業結構的變革,“職業版圖”也因此被不斷刷新。能否深刻洞察新職業當前的供需結構,或成為城市抓住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新就業城市”的最佳契機。
新職業風口已至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被廣泛運用,與此相關的新業態被迅速激活。
7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發文支持15大新業態發展,線上教育、無人經濟、新個體經濟、互聯網醫療等新業態不僅為新職業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還催生出一個巨大的新職業人才需求。
據新職業發展報告預測,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總量超3000萬。以2019年人社部等3部門聯合發布的新職業為例,根據測算,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目前國內供需比例為1:10,供求比例嚴重失衡。如果不加強人才培養,到2025年人才缺口將突破1000萬。
而根據新職業發展報告,未來5年其他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預計如下: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近150萬,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近500萬人,電子競技員近200萬人,電子競技運營師近150萬人,農業經理人150萬人左右,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近130萬人,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均達125萬人左右,無人機駕駛員近100萬人,數字化管理師從業人員超200萬人。
《5G新產業》作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分析,新職業人才需求的暴漲背后是以智能化、數字化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結合一方面催生了新業態、新模式,帶動了大量就業。例如以網約車、外賣平臺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在2018年直接帶動就業崗位1.9億個。
但職業的更新提速,無疑給人才培養帶來了新挑戰。從實際情況看,新職業的出現也面臨供需“錯位”、專業技能薄弱等一系列問題。據新職業發展報告測算,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過500萬;未來5年,物聯網行業人才需求缺口總量超過1600萬人。
如此大的供需缺口如何在短時間內補齊?阿里釘釘副總裁任卿表示,線上數字化學習方式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靈活、方便、統一標準的學習體驗,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將成為未來主流學習方式。
新職業發展報告顯示,自6月8日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2.0版正式上線以來,新職業從業者在線學習熱情高漲。72%的用戶選擇線上學習新職業。
“新就業城市”崛起
新職業發展報告顯示,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參加新職業培訓的人數占了27%,制造業行業參加新職業培訓的人數占了21%,服務行業參加新職業培訓的人數占了17%。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稱,上述行業均在不同程度的加速擁抱新經濟、新業態,未來或將根據不同地區和產業擁抱新經濟、新業態的程度,催生出一批“新就業城市”。
新職業發展報告顯示,在地域分布上,廣東、浙江、北京、河南、山東、陜西、江蘇、上海、河北、湖北、四川學習新職業人數位居前列,新職業的火爆為上述地區的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新就業城市”。
在盤和林看來,城市的經濟的結構直接決定了就業的結構和質量,廣東、浙江、北京包攬“新就業城市”前三屬于意料之中,這得益于三省市產業智能化、數字化改造早,產業轉型升級預示著一個地區的就業潛力。
以廣東為例,作為全國最早面臨轉型升級壓力的經濟大省,廣東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開始大力轉型升級,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走在全國前列。以其省會城市為例,廣州今年提出打造“直播電商之都”,預計三年培訓10000名帶貨達人。
作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浙江也較早的推出了產業轉型升級計劃,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工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浙江大力推進的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為例,浙江將在5年內新增10萬臺工業機器人,建設一批“無人工廠”和“無人車間”。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這也是各地政府在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的基礎上不斷積極增加新就業的根本原因。
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里釘釘推出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最大的目標立足于培育新型技能人才,服務穩就業、保就業。平臺可提供身份認證、在線學習、在線考核、電子培訓證書等功能,快速推進新職業人才培養。
從2019年4月至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29個新職業。新職業發展報告顯示,96%以上的職場人士希望學習新職業。其中,提升職業發展空間、掌握新技能、為未來做準備成為職場人士學習新職業的主要原因。90%以上的企業組織希望通過新職業培訓,提升員工成長空間,給企業注入新動力。
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首批數字化管理師、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電子競技運營師、農業經理人等13個新職業已完成培訓資源上線工作,未來還將上線24個新職業線上培訓計劃,2020年計劃培訓100萬新職業從業者。
同時,技能類新職業的國家職業標準和技能等級認定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目前,農業經理人和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已頒布。其他技能類新職業的技能標準開發工作已列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制定工作計劃(2020-2022年)》,預計年內基本完成。
未來還將崛起哪些“新就業城市”?丁長發分析認為,能否深刻洞察新職業當前的供需結構,或成為城市抓住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新就業城市”的最佳契機。
90后最擔心失業
用戶對于數字化技能的偏好,成為新職業時代的顯著特點。數字化管理師、無人機駕駛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農業經理人、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成為用戶最想學習的新職業。其中,60后偏愛農業經理人,00后偏愛電子競技運營師。
在年齡維度上,80后、90后成為新職業主力軍,占比83%。“職業自由”成為年輕人追求的工作方式。職業自由是指職場人士掌握多種職業技能,可選擇職業超過兩種以上,具有自主擇業主動權。
在職業發展方面,83%的80后曾遇到過職業危機或職業瓶頸,90后的比例為82%。相對于其他年齡群體,90后最擔心失業,有79%的90后擔心失業。95%的用戶認為學習新職業、提升自身發展潛力是走出職業危機的關鍵因素。
?
以上信息由經濟帶網—絲綢之路經濟帶(http://www.iic21.com/21sczl/)小編整理,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立即前往了解。
?
2021-04-30 經濟帶網發布了 《政策支持民宿經濟發展 專家給出四方面建議》的文章
2021-04-30 經濟帶網發布了 《多部門正密集謀劃 布局一批未來產業》的文章
2021-04-30 經濟帶網發布了 《鋼鐵行業再迎重磅政策 5月1日起146類產品取消出口退稅》的文章
2021-04-29 經濟帶網發布了 《農業農村部發布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 未來十五年路線圖定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