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阿里巴巴市值已突破4000億美元,它一度讓美國投資者賺的盆滿缽滿。殊不知,當初它跟港交所有過多次交集,但最后還是去了美國。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現場
原來,別看阿里等高層只有10%左右的股份,但由于合伙人制度,其對董事會和公司仍有絕對的控制權。當時的港交所因滿足不了這一需求,導致與它擦肩而過。 而如今港交所,正將要進行20年來香港上市制度最大的變革。 若變革成功,不僅彌補了當年錯失阿里的遺憾,它也能更好地擁抱像阿里一樣的中國企業。 兩個月前,6月16日,港交所首次公布創新板框架的文件,并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時間來征詢各方意見。 日前,詢問期已然結束。雖未有明確的結果,但此次港交股以“創新板”為載體進行的改革引發大家熱議。 而它對我們大陸的企業帶來有什么好處?也引起了我們的好奇。 此次港交所設立創新板,主要針對三類公司: 1、尚未有盈利的公司; 2、采用非傳統管治架構的公司; 3、擬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國內地公司; 在過去,這類企業是統統都不能在香港上市的。 而未來,若企業能帶上“新經濟”企業的名片,就可在這一創新板上市。 對香港方而言,此舉最終的目的是在于拓寬自身的資本市場以及吸引更多類型的發行人到此上市。 但目前香港方面對“新經濟”的界定并不清晰。 巴曙松表示,新經濟公司橫跨不同行業,包括生物技術、醫療保健、電子商務、信息技術、軟件、科技等多個行業,創新板上市公司也不一定局限于個別行業。 恰巧,此類企業也是在我們大陸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中數量最多的。 那就來說說若改革成功能為對我們內地企業能帶來什么好處吧。 當下,在中國產業變革的進程中,各個行業冒出一大批快速成長的企業。比如美團,滴滴,摩拜等。 盡管它們已成為各垂直細分的領軍者,但還遠未能符合傳統交易所的盈利標準。 但若設立創新板之后,這些在早期處在燒錢階段的公司也可獲得香港上市融資的入場券,通過融得更多的資金,來更好地探索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顧名思義,所謂的同股同權是指公司的一股一票。 而“同股不同權”的公司股票分高、低投票權兩種股票。又稱為AB股結構,A類股是指一股一票甚至沒有投票權的。 而B類股即高投票權的股票每股有2票至10票的投票權,一般由管理層持有。 這也解釋了,馬云等高層為何股份雖少,但還能掌握絕對的控制權。 對于前期資金投入比較大的企業有所幫助。比如醫藥企業,研發時間從開始立項到最終臨床,需要大量資金支持。 經過多輪融資后,創始人團隊持股可能會大幅降低,有的還不到10%。 而這種機制,一方面能幫助他們有效地收回其前期投入和沉沒成本。 另一方面,當創始人團隊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安排長遠的投資和發展目標,避免單純追求短期市值而盲目前行。 而這對那些已經符合上市財務標準的科技,但想要采取非傳統管治架構的公司。 有了就近的上市選擇渠道,就不再歷經千辛萬苦去美國等海外交易所上市,也適當降低了上市成本。 為提高Coach品牌在亞洲市場的知名度,本身紐交所上市的Coach也嘗試在港交所進行第二上市,但并未成功 這意味已經在內地或者其他地方上市的企業,可以選擇去香港二次上市。由此不僅拓寬融資渠道,還可提高自身品牌在國際的知名度。 這是因為,一方面,在香港可使用的融資手段極為眾多,包括:配售、供股等融資方式較為靈活和便利,能夠一定程度上滿足企業再融資需求。 另一方面,在香港上市公司會得到來自于國際機構投資者廣泛和資深的研究。通過與國際投行和投資者的密切交往,為公司提供更國際化的視野和品牌效應。 綜合起來看,這次改革舉措在制度配合上,能與內地企業全方位滿足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 以上海張江園區為例,如果香港創新板能夠順利設立是一大福音。因其70%以上的企業都是具有高成長性的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 盡管香港業界內對此次變革還存在爭議,但從長遠來看,它是具有強生命力的。而新事物必然受到挫折,但都無法阻礙其發展,它必將走向強大。 而需要相信的一點是:每一次的金融制度改革,最后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的創新發展。
8月9日,港交所首席執行官李小加在業績發布會上講話尚未盈利的初創企業,也能拿到上市的入場券
港交所“同股不同權”,讓創始團隊有更多自主權
除了美國,新加坡交易所也允許上市公司以“同股不同權”的架構申請上市,倫敦正在對此研究
過去近30年,“同股同權”被看作是香港金融市場的基本價值觀。如今,試圖沖破這觀念,亦是一種顛覆。內地企業將可到港二次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