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瘋狂追求的資本“盛宴”背后是勝利狂歡還是孤注一擲?
2019年,優客工場吹響了上市的號角,但奈何資本潮水褪去,留下的只有孤單的身影。近日,納斯達克上市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Orisun Acquisition Corp.(下稱“Orisun”)發布公告已與優客工場達成合并協議。
根據條款,Orisun全資子公司Ucommune International將收購優客工場,從而使后者成為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優客工場選擇SPAC上市被外界視為“改道”,而改道的背后實則反映出了優客工場不堪的一面。
蒸發的市值與開始破碎的泡沫
按上述協議條款來看,雙方合并后公司的預估市值約為7.69億美元。而早在兩年前,優客工場估計高達30億。據統計,2015――2019年,優客工場共計完成16輪融資,融資金額超50億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優客工場完成6輪融資;2018年,優客工場完成4輪融資,資本的追捧,讓優客工場的估值水漲船高,但自2019年起,聯合辦公風速減慢,優客工場的泡沫也開始破碎。
前瞻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聯合辦公最具投資價值企業榜單》中提到,2015年以來,國內聯合辦公在資本的推動下,迅速發展。IT桔子數據顯示,2018年聯合辦公空間融資額達67.15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頭部7家企業融資總額高達66.15億元,僅氪空間和優客工場就達45.44億元,融資呈現“寡頭”局面。2018年底以來,聯合辦公在盈利能力頻遭質疑,WeWork、優客工場上市被否,估值下降、虧損持續擴大等影響下,資本回歸理性,融資大幅減少,2019年僅發生4起,14億+的融資,2020年更是僅有納什空間獲得1億元融資,聯合空間進入資本“寒冬” 。
行業黑馬開始減速,但故事還尚未停止。優客工場此前遞交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優客工場虧損5.73億元,較上年同期擴大112%。不過,毛大慶在今年4月曾透露,2019年全年,優客工場首次實現盈利,營收3780萬元、同比增長191%,凈利潤300萬元。但對比招股書中披露的財務數據,優客工場是如何在2019年第四季度力挽狂瀾的,只能留給時間來驗證。
“偏科生”優客工場做的是一筆好買賣嗎?
優客工場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優客工場共覆蓋中國及新加坡的46座城市,總計211個聯合辦公空間,在管面積超過68.6萬平方米,工位數量達到9.4萬個。
業內評論人士認為,多份報告顯示,從國內來看,聯合辦公主要發展空間依然為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下沉空間沒有過多優勢。而從優客工場布局來看,二三線城市業務是否為“拖油瓶”還需驗證。所以,眼下優客工場的城市布局更多可能還停留在數字層面。
據了解,優客工場聲稱項目出租率達到95%。但《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報道中提到,記者實地調查走訪發現優客工場“出租運營狀況良莠不齊”,部分項目僅為75%。
不得不提的是,目前聯合辦公是優客工場對外的招牌,但在盈利上,優客工場并未有強大的依賴性。2019年前三季度,省廣眾爍為優客工場貢獻了逾4億元營收,所占收入比重超過46%,同期聯合辦公業務收入比重為48%。此外,數字營銷業務還為優客工場提供了3904萬元的經營利潤。
接近一半的收入占比為非聯合辦公行業收入,優客工場是利用此來解局還是布局?如果將此當成救命稻草,那或許意味著優客工場自身對行業發展已經短暫失去希望。此外,新浪科技報道中,優客工場背后資本方人士透露,優客工場背后股東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早期的股東存在投資溢價,上市就可以套現走人;但是后期的股東則需要面臨估值縮水。
所以,伴隨著IPO的步伐,優客工場的真實面貌正在浮出水面,除了盈利謎題仍待解答以外,優客工場赴美敗退后選擇借殼是不是迫于資方壓力也有待考察,畢竟,階段性“寒冬”之際,投資人對優客工場還有多少信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