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年前的今天,科創板25家企業鳴鑼開市,正式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新篇章。一年后的今天,科創板迎來了開市一周年。
科創板作為中國注冊制改革的試驗田,運行一周年吸引了大批優秀的科技企業。截至7月21日,已經有133家企業登陸科創板,合計募集金額2061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募資規模為15.5億元。
133家科創板企業中,從營收能力方面看,這些企業2019年經營業績總體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收入利潤整體實現雙增長,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469.27億元,同比增長14.21%;共計實現凈利潤177.31億元,同比增長24.50%。
截至7月21日收盤,科創板133家企業總市值規模已突破2.6萬億,占整個A股市值的3.59%。上市僅四天的中芯國際市值達到了5886億元,5家企業市值超千億。
7月20日,估值萬億級別的螞蟻集團宣布將在科創板和港交所同步發行上市。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展現了科創板作為中國科創企業“首選上市地”的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優質科創企業的主市場,科創板經過一年的實踐,支持科創企業發展壯大的集聚引領效應不斷增強。
這些企業成功上市的背后離不開各種類型中介機構。根據統計,過去一年總計有42家券商投行、26家會計師事務所、38家律師事務所服務了科創板企業的上市。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各類型中介機構都呈現出明顯的頭部效應。例如,“三中一華”4家投行的項目占比就達到了37.22%,前四的律師事務所服務企業數量占比達33.08%。
截至7月21日,133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合計募集金額2061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募資規模為15.5億元。然而個別的大項目拉高了科創板整體的募集資金水平,有107家企業募集資金規模低于平均值,占比高達80.45%。
數據顯示,企業募資規模主要集中在5億-20億(含20億元)區間內,共計100家,占比高達75.19%。其中,募資規模在5億-10億(含10億元)的企業最多達到了62家,占比達46.62%;募資規模在10億-20億(含20億元)的企業有38家,占比為28.57%。

募資規模越大企業數量越少,并出現了斷層。募資規模在20億-50億之間的企業只有12家,占比僅為9.02%。募資規模超過50億元的大體量企業有2家,募資規模分別達到了105.3億和532.3億,但無企業募資規模處于50億-100億的區域內。
募資規模居首的是剛回歸科創板的中芯國際,規模超過了500億,成為“巨無霸”。中國通號以105.30億的規模位居第二位。而募集金額低于4億元的企業有7家。其中,山大地緯的募資規模處于末位,募資金額僅3.25億元。

從行業分布來看,科創板企業的行業分布高度集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醫藥制造業。屬于這四個行業的企業共97家,占比達72.93%。
募集資金總規模最大的行業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憑借880.38億元位居首位。在133家企業中,有27家屬于該行業。
統計顯示,募集資金總規模超過百億的行業共有6個,分別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醫藥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從行業平均募資規模來看,在133家企業所分布的19個行業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7個行業平均募資規模超10億元。其余12個行業的企業平均募資規模均在10億元以下。

截至7月21日收盤,科創板133家企業總市值規模已突破2.6萬億,占整個A股市值的3.59%。
其中,上市僅四天的中芯國際以5886億元的巨額市值領銜科創板,成為名副其實的“吞金獸”。第二名金山辦公市值1722億元,中微公司、瀾起科技、滬硅產業、寒武紀和君實生物這5家公司緊隨其后,市值均突破千億。

7月21日收盤,科創板市值超500億元的公司有11家,超過百億元的公司67家。市值不足50億元的有京源環保、龍軟科技、建龍微納、江蘇北人、興圖新科、邁得醫療等23家公司,其中,京源環保市值最少,為28.85億元。
科創板股票上市首日漲幅亮眼,首日平均實現158.56%的開盤漲幅。開盤首日漲幅逾300%的企業有12家,其中醫藥概念和科技概念股占比過半,受到資金追捧。開盤股價翻倍的公司共計38家,占比28.8%。
被稱為“量子通信第一股”國盾量子上市首日開盤平均漲幅為673.91%,創出A股新股上市首日最大漲幅紀錄。
微芯生物的上市首日漲幅也達到了511.85%,位列第二。天智航、云涌科技、中科星圖、映翰通的上市首日漲幅均超過了400%。

而上市首日漲幅最少的5家企業是建龍微納、祥生醫療、卓越新能、久日新材和碩世生物,漲幅均不足12%;其中,建龍微納上市首日開盤平均漲幅僅為1.66%。
133家科創板中,從營收能力方面看,這些企業2019年經營業績總體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收入利潤整體實現雙增長,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469.27億元,同比增長14.21%;共計實現凈利潤177.31億元,同比增長24.50%。
營業收入增長率中位數為19.97%。營收10億以上28家,1-10億以上70家。
(表格及數據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
百家科創板公司凈利潤中位數為0.95億元,凈利潤增速的中位數為22.12%。四成公司凈利潤處于5000萬元-1億元區間內,五成公司凈利潤達到1億元以上。
從業績分布情況看,2019年科創板收入排名前10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20.21億元,同比增長9.19%,占板塊整體營業收入的62.63%;合計實現凈利潤81.98億元,同比增長32.29%,占板塊整體凈利潤的46.24%。
研發費用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研發投入比高。中芯國際研發支出位居榜首,研發支出為47.44億元;研發支出超出10億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還有中國通號、天合光能、奇安信,研發支出分別為16.02億元、13.31億元、10.47億元。

從研發員工數來看,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研發員工數超過千人的共6家企業,其中,中國通號研發員工數最多,研發人員共4235名,占總員工數的20.99%。這十家企業中,除了美迪西和孚能科技,其他八家均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公司。

從行業分類看,科創板上市的133家企業中,產業鏈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設備、新材料等領域。
其中,電子核心產業共21家,占比15.78%;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共19家,占比14.28%;生物醫藥產業18家,占比13.53%;智能制造裝備業15家,占比11.27%;生物醫學工程產業10家,占比7.5%。
尤其是高端醫療設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行業吸引了一批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選擇在科創板上市,已匯集了一批市場知名度和科研硬實力兼具的明星科創公司。
從企業注冊所在地來看,科創板企業注冊地主要分布于經濟發達地區;其中,江蘇28家,北京26家,上海19家,廣東16家,浙江11家,山東、深圳各6家。
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華泰聯合“三中一華”在科創板承銷方面一直保持優勢。截至7月21日,“三中一華”的項目數量共計49.5家,占全部項目的37.22%。

中金公司以16.5家的承銷數量位居榜首,其中一家是聯合保薦,中信建設、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分別以12.5、11和9.5家位列其后。
從整體格局來看,大券商優勢依舊明顯,但在創業板隊伍不斷擴充下,一些中小券商也能分得一杯羹。例如華菁證券作為聯合保薦,同國泰君安承銷了心脈醫療。
會計師事務所方面也呈現出明顯的頭部效應。位列首位的天健會計師事務所服務的企業數達25家,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緊隨其后,為21家,將居第三位的致同會計師事務所遠拋在后。

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科創板優勢并不明顯。安永和普華永道服務企業數量皆是7家,其次為畢馬威,服務企業4家,而德勤到目前為止僅服務1家企業。
盡管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數據并不耀眼,但募資“巨無霸”中芯國際仍選擇了普華永道,于7月16日以最快速度回歸科創板。
律師事務所方面,位于北京的律師事務所最受歡迎。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有38家律師事務所參與服務133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位列前四的律師事務所均位于北京,共計服務44家企業,占比達33.08%。

其中,北京市君合律師事務所和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分別以12家的服務數量并列首位,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位居第三,服務企業11家。
在服務企業數量排名前十的律所中,來自北京的律所數據亮眼,上榜了6家。其次來自上海地區的律所有3家,共計服務21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