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上是這樣介紹河南的:
河南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介于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接陜西,南臨湖北。河南地處中國中部,承東啟西,古稱天地之中,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河南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大省,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中國第5位、中西部地區首位。
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國首家內陸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
鄭州航空港區為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實驗區。
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中國新設立的自貿區。
2016年12月,國家批復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城市群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然而,河南省內外的人都清楚,再多的光鮮頭銜依然掩蓋不了其經濟相對落后的事實。
但為什么大家感覺近幾年河南發展還不錯?其實是因為“點亮”了鄭州這個省會城市。
目前鄭州完全是河南的門面,無論經濟、對外貿易、交通、政策等基本在鄭州身上都能體現,也正是因為在這樣的條件下,鄭州發展確實有目共睹。入選支持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自貿區獲批,國內首個航空港區,近日又獲批入選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等,鄭州的經濟數據在全國也是耀眼的,2018年GDP破萬億,人均GDP破10萬,常住人口破1000萬等,一個特大城市正在加速形成。
但除了鄭州發展可圈可點外,河南其他地市的發展很一般,甚至可以用“不及格”來形容。
以南陽為例,雖然目前的GDP總量在河南省排名第三位,但城市基礎建設以及資源配套建設都嚴重滯后。去年南陽有關爛尾樓、水氫汽車等問題頻頻被爆出,而這些事件并不是南陽個例,而是河南其它地市的一個縮影。
從歷史上來說,中原長期是繁華富庶之地,撇開在河南定都的朝代,即使非都城所在地,也有“長安重游俠,洛陽富才雄”。得益于平原,農耕時期的河南吃得飽穿得暖,歷史上的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也是如此,但是放到工業化信息化的當代,農業反而成了束縛河南快速發展的枷鎖。
河南是農業大省,中央給河南的定位也是糧食大省,為了保證耕地,嚴格限制工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嚴守耕地紅線。實際上就是限制河南省發展工業。
農業是立國之本,但工業才是強國之基。
農業能帶動一個家庭或一個村子致富,但不能讓一個省份的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即使河南的農業產業化做得還不錯,涌現了雙匯、三全、思念等行業巨頭。
河南不缺項目,也不缺地,但偏偏沒有建設用地指標。直到現在,鄭州每年的建設用地指標還不夠需求的一半。
中國現在的經濟格局由改革開放以后確立,但當大家都在全力搞開放的時候,河南卻被牢牢的套在了保農業這個問題上。其它地方圈地建廠是為改革開放做貢獻,河南圈地建廠就成了“犯罪”。
2006年,鄭州因建大學城被撤了一個副省長;2010年,央視痛批鄭州大學新校區占地面積太大,浪費了耕地。一個鄭東新區,就讓鄭州高速發展、一年小變三年大變。商丘與鄭州同為鐵路樞紐,但是因為工業限制令,仍然落后,日益衰敗。
在全國沿海取消農業耕地限制的同時,鄭州市政府卻發文高標準整理近百萬畝農田,這還是省會城市,可見土地枷鎖壓在河南身上有多么重。
河南是人口大省,但是政治弱省,支持經濟發展的政策都是遍地開花了才給到河南,或者遍地開花了河南還沒有輪到。
先說大中部地區,中部崛起是繼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之后最后提出的,這個政策基本沒啥含金量,幾乎就是一個口號。
再說直轄市,東有上海,西有重慶,南有深圳經濟特區,北有緊鄰北京的天津,偏偏中部什么也沒有。
五大國家級重點建設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5大城市群。沒河南什么事。
截至2018年6月,中國國家級新區總數共有19個。東南沿海不說,只說內地:甘肅蘭州新區,陜西西咸新區,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貴州貴安新區,湖南湘江新區。而至今河南還沒有國家新區,只有一個仍處于申報中的鄭州鄭東新區。
有網友精辟總結到:人家搞高新區了,河南還在苦苦申請開發區,人家搞保稅區了,河南在申請高新區,人家搞自貿區了,河南在申請報稅區。人家省會都拆市吞縣了,河南省會轄縣還沒劃區,26年區劃沒調整。
河南空有1億人口,幾千萬勞動力,但是既被落后的農業所限制,又無法充分地轉入工業,只能離鄉背井、外出打工,導致本地勞動力流失,使工業發展和經濟形勢雪上加霜。
即使如此,河南依然做到了工業產值第四,擠進了工業增加值份額排名前五的省級行政區。
河南在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謀求發展。
2005年之前制造業集聚程度高的東南沿海省市,房價水平相對其他省份增長速度更快,當集聚到一定程度,集聚帶來的好處不足以彌補各種成本的快速上升,制造業就會從該地區遷出。
制造業向中西部轉移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大趨勢,而在大趨勢中,河南抓住了機會,引進了富士康。
為了引進富士康,鄭州不僅開了很多優惠條件,還把產業鏈上的小伙伴一并引入,這不僅方便了富士康,也有利于鄭州自己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鏈。為此,鄭州給了外地遷來的配套企業大量搬遷補貼,才得以讓它們順利搬到鄭州。
制造業的轉移,也和本地市場有關系,越接近本地市場的地區越容易實現產業的集聚。鄭州對富士康和周邊企業的市場布點和銷售提供支持,把部分重點產品加入到“家電下鄉”的名錄。這變相幫富士康打開了中低端產品市場,開拓了內銷新局面,讓富士康不至于過于依賴蘋果,也對河南市場產生了依賴。
而富士康也有大量的出口代工,由于其代工產品產值高,很適合空運,鄭州在內地遠離海洋并不是劣勢。富士康來了之后,鄭州的出口就很大程度上依賴空運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立起來。
作為農業大省,保障糧食生產是河南被賦予的最大任務。有了這樣的任務,河南還能想辦法承接下來東南沿海轉以來的制造業,真的很不容易。
在經濟上,河南也是有回報的。今年初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公布,2018年全國GDP總量及各省市GDP數據進行了大修訂。其中不少北方省級行政區的GDP總量下調,但是河南的GDP卻沒有被下調,反而上調了3.9%。
河南人口眾多,一個富士康遠遠不夠。農業大省的定位又緊緊束縛著河南工業和教育兩大產業的發展,高科技人才匱乏,優質高校緊缺,河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人說,河南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做大做強農產品深加工,可以參考英國食品加工廠和大型商超的合作,既可以解決本地就業,在食品原材料方面也更節省成本。
但100畝地種糧食賣錢不超過20萬,建個純凈水廠一年上億,農業終究沒有工業更賺錢。
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工業的帶動。
而現在的河南,只能在紅線內艱難前進,前路漫漫,還需吾輩上下求索。

2023-09-12 慧谷雙創發布了 《河南本土漢堡品牌獲近千萬融資》的文章
2023-09-08 慧谷雙創發布了 《現場簽約39個項目!跨國公司喊話:別猶豫,放心大膽來河南投資興業》的文章
2023-09-04 慧谷雙創發布了 《總投資近19億,鄭州“最強大腦”園區明年將投用!》的文章
2023-08-31 慧谷雙創發布了 《鄭州入選!首批30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公示》的文章
2023-08-30 慧谷雙創發布了 《做大做優北交所上市企業后備方陣,河南舉行新三板掛牌培訓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