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0日,第四屆GPLP犀牛財經投資產業峰會暨2019影響力評選頒獎盛典在北京千禧酒店隆重開幕。 本屆峰會以“挑戰與應對”為主題,深入探討資本寒冬下創新企業的發展策略。 峰會現場,富煜亞洲投資總裁姒亭佑先生從創投領域分析了2020年的投資機會及投資建議。 下面是姒亭佑先生的演講發言: 姒亭佑:中國可持續發展需要真正的創新 時至今日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與格局發展方向和趨勢,我認為已經很明顯了,基本上不需要特別說什么,如果四五月的時候變數大我還樂意談談自己的看法,今天我就稍微回顧一下,其實大家都知道的事。 第1個這是我過去常講的一句話,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can happen in five or ten years, you don’t look the “Mainstream”, you need look the “Fringe”. 如果您想知道未來五年或十年后會發生什么,您不要去看“現在的主流”,而是要看“邊緣”(科學、技術、市場…等)。現在所有的市場主流,都是之前其他創業者與投資人不斷的思考、探索、布局的結果。看到現在已經成型的風口,跟風去做復制相同賽道的投資,基本都太晚。另外我個人認為,現在如果有能力的大型企業對自己公司未來的業務發展戰略與布局,只看未來的五年到十年已經不夠了,尤其是醫療產業。現在是整個經濟發展模式與國際格局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對近期與未來的黑天鵝與灰犀牛的判斷、應對方案與準備,必須高度重視并提入到企業的議事議程當中。 第2個我個人認為不管是投資機構、企業家與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界限,同時在知識、經驗、能力、資源、覆蓋區域也有自己的界限,更重要的是還有“時間”的界限,所有的人都只有24個小時。這些界限限制了我們的思考、戰略、發展速度與規模。如何建構及整合超越自己組織與個人界限的能力,對企業未來的永續發展顯得異常的重要。 雖然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產能及全球經濟快速下滑,但從歷史來看,世界經濟極具韌性,過去第1次石油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世界金融危機,都造成了經濟的快速下滑,但在危機解除之后,世界經濟終將恢復增長。現在中國之外疫情還在持續蔓延,在全球供應鏈的體系之下,各國經濟,唯有在全球的疫情得到真正的控制,才能真正的恢復。覆巢之下無完卵。 在過去的100年期間,人畜共患疾病已經發生了5次到大流行(Pandemic)疫情,除了一次是艾滋病造成的之外,其他四次全部都是流感病毒引發的大流行疫病,1918年H1N1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5億人口的感染,以及超過5000萬人的死亡。 新冠病毒是過去百年來的第六次大流行疾病,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1次由冠狀病毒造成的大流行。然而人類冠狀病毒的演化已經超過了百年,人類冠狀病毒OC43 (HCoV-OC43)在1967年被分離出來,但溯源到1899年人類冠狀病毒OC43與家畜冠狀病毒開始分開獨立演化;另外,SARS病毒在2003年爆發,但經過溯源在1986年蝙蝠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已經開始分開演化。 RNA病毒的是DNA病毒變異的100萬倍以上。而流感與冠狀病毒都是RNA的病毒。我國在這一次的新冠病毒防范做的成績斐然,疫苗的開發也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北京的這次的群聚感染在21天之內就控制住,健康碼,量體溫,核酸檢測科學有效的防范體系,低風險區域的經濟活動有序進行,用完整的防疫體系切斷了病毒的傳播鏈,每位公民配合好國家的防疫體系,就是對國家的最大的貢獻。 回來談談持續創新與發展及投資–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由美國財政部牽頭基本審查國外對美國的投資,2020年5月30日第1次強令終止在美國以外的合資項目。以國家安全理由,終止了中國投資機構與美國醫療器械上市公司,在中國合資生產的項目。這預示了投資機構在未來國際合作投資的時候,必須要先把”項目合規性審查評估”放在第1步驟,先要排除合規性的風險,才開始做項目的盡調以及后續的投資,最大的保障投資人的利益。 從創新的角度來看,我國創投圈沒有長錢,設立基金大部分是5+2、7+2.都是比較長的了,國外的基金基本上是10+2或者是12+2。我國過去大部分Pre IPO項目、晚期的項目、技術應用或商業模式創新的相關項目,這樣的基金存續時間基本可以滿足投資的需求,但是當國家要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缺乏長錢的投資體系對自主創新就遠遠不夠了。我們在三年前就已經提出投資機構應該更多的從存量投資走向增量投資。 在當前的創新環境要求下,建構一個多資金類型及結合短中長期的多元化投資結構,與鼓勵長錢進入到我國創新體系的稅收政策,外加完善的退出機制,及強化科研產業化的轉化比例,創新離不開國際合作,加大培養科技多層次人才梯隊,引進國際高端科技人才,強化國際合作共創共贏,將是我國創新的重大驅動力。 企業發展與創新的最大障礙,不在技術與產品,而是最高決策者與團隊,無法進步且落后于時代的思想。傳統產業對于發展的路徑的依賴,造成創新的限制,希望未來20年能夠重復過去20年的成功經驗,但時代與環境的改變對于企業成長是最大的挑戰,企業對于未來的發展戰略,適應市場的變遷,并且及時的轉型成功,這是所有傳統產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以前我們投資機構大部分都投資在晚期已經成熟的項目,對于早期的基礎研究以及創新研發投資非常的少,在國際的投資圈有各種Foundation,NIH等每年上千億美元的支持基礎科研,持續投入造成了堅實的科技壁壘,當研發概念被證明后,很多早期投資機構可以接棒,為持續的科技發展注入了重大的力量。 在中國如果要實現創新未來的發展一定是硬科技,與基礎科學轉化,國家現在目前加大了我國關鍵科技的投入,目前早期投資關鍵技術基金如雨后春筍成立,但基金的時間還是較短,如果未來能夠有更長的時間的早期基金,對國家的科技創新會有重大的貢獻,國家的科研基金以及Foundation持續投入到基礎科學的未知部分,早期基金支持科技轉化,晚期基金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形成真正的資本創新梯隊。我國互聯網產業已經有非常多領跑于世界,但也有很多的產業需要從以前的跟跑到并跑再到全球的領跑作出轉化。 在根本上學術界與產業界有巨大的差異,學術界關注的是論文,產業界關注的是產品,學術界以起始點思考在探索世界的邊緣,告訴我們一個新的未來的方向,為人類的科技進步做出巨大的貢獻,產業界是以目標導向,以終點思考,要把產品做出來商業化。恰恰現在目前我國在學術界以及產業界中間的轉化率較低,互聯網產業的基金已完成了GP 4.0演變,醫療產業投資目前正進入到GP 4.0時代,對基金的管理人,要求更需要有產學研資源與能力,能夠協助創造與創建項目,并具有科研轉化能力的基金管理人將成為未來的明星。 最后與大家分享國家地理雜志英國籍特約撰稿人,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于2016年2月出版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一書中文版中提到,病毒是不會主動出現的,“動物是疾病的儲存庫”,動物作為自然宿主或中間宿主,對于病毒跨躍到人類非常關鍵。病毒在自然界與自然宿主共存,然而自然界沒有大量的同一類宿主,并不會不造成流行。然而人類大肆開發土地破壞森林雨林地,入侵了病毒的自然棲息地,讓病毒“被迫現身”,人類反成病毒的受害者。當人類大肆掠奪自然資源的同時,被過度侵略的大自然,也許正以它的方式,對人類進行反擊。 我們一定要尊重自然與環境和平的相處,團結起來對抗病毒,共同創造更健康的世界。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股份制商業銀行角逐“創新度”》的文章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央企長安為蔚來換電商業模式與企業經營投出“贊成票”》的文章
2023-11-16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百模大戰再次開啟:國區爭霸 手機安家》的文章
2023-11-09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新能源浪潮下,吉利猛追比亞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