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視野
推薦人:朱嘯虎
原文:The Hierarchy of Marketplaces
作者:Sarah Tavel
編譯:金沙江創投(歡迎點擊文末鏈接閱讀原文)
推薦語:
交易平臺是投資人和創業者都非常熱衷的賽道,因為會有大機會、能出大公司。同時,這也是一個啟動異常艱難、競爭異常激烈的賽道。有志于此的創業者要如何提高贏面、突出重圍?
作者Sarah Tavel是我們非常尊敬和欣賞的同行Benchmark的合伙人,之前在Pinterest負責產品。她搭建了一個層級進階的框架來分析交易平臺。她的核心觀點是:驅動交易平臺進階壯大的并非GMV,而是為平臺上供需雙方創造的幸福感。
文章在“道”的層面透徹深刻、直指核心;在“術”的層面結合經典案例提供了一系列可參考、可執行的打法策略,值得細讀,我們也將分為三篇為大家連載。
幾年前,我提出了我稱之為“參與度層級”的框架,用來系統闡釋我對于建立可持續的消費互聯網產品的一些思考。而這次,我想提出這個“交易平臺層級”的框架,來談談我對于建立長久可持續的交易平臺類產品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交易平臺型的公司通過層層進階,到達金字塔頂端就能獲得“贏家通吃”的巨大價值。而通往頂端的核心并非GMV,而是平臺創造的幸福感。
在交易平臺的戰場,你想要贏,就要比所有競爭對手提供更多的幸福感或者說滿意度,即讓你平臺上無論是買家還是賣家,都比他們在其他平臺上獲得更多有意義的幸福感。這無關GMV(總成交金額),如果你一味追求高GMV往往會走向一條表面風光的錯誤道路。
你可以試著用這個框架來思考你的業務,和構建你自己的產品路徑。這個思考框架還在持續梳理中,也歡迎隨時給我反饋。我將分三篇來細說這個框架。
在數易其稿的過程中,我得到了來自Bill Gurley, Casey Winters, Lenny Rachitsky, Riley Newman, Jason Droege, Sebastian Gutierrez, Dan Hockenmaier, Malay Gandhi等的含金量非常高的反饋和建議,在此一并感謝!
從規模上來說,交易平臺這個賽道是有大機會、會出大公司的。但做交易平臺的難度也眾所周知:啟動就異常艱難,而且競爭激烈,想要突出重圍更是難上加難。
那么,怎么做可以讓你的贏面更大一些?
上圖為我本人和Benchmark過往的一些代表案例
交易平臺的層級:
第一層、啟動:首要目標:單點突破,達到最低幸福感門檻;
第二層、引爆:找到你業務的核心正循環,并將其最大化,從而引爆市場;
第三層、主導:做到行業第一,且是比第二名遙遙領先的第一名。
交易平臺的啟動之難,堪比“雞生蛋、蛋生雞”的亙古命題。
關于交易平臺如何啟動,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非常棒的觀點和內容,我特別推薦如下幾篇:
在啟動階段,你的目標絕不是去追求更多交易量,而是要比其他競爭者創造更多有益的幸福感,即讓平臺上的買賣雙方都更滿意。
這個核心要義從啟動階段就要沉淀在平臺的基因里,后文我還會強調很多次。
案例:Uber與傳統出租車之戰
這是最經典的案例了。出租車坐擁更多的供給、更大的交易量、更成熟的用戶習慣。但最終的贏家是Uber。
案例:DoorDash和Postmates
第二個例子是外賣平臺。Postmates比DoorDash早做一年,目前被DoorDash反超。兩者啟動采用的是同一種技術。那么,為什么DoorDash晚一年開始還能反超?后文我們會展開這個案例。
當專門做球鞋交易的平臺GOAT上線的時候,eBay上球鞋的交易量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現在GOAT已經成為這個細分賽道的領導者。GOAT是怎么在球鞋這個品類戰勝eBay這樣強大的對手?
這幾個看似以弱勝強的案例中,后來者之所以能贏,是因為在交易中,買家和賣家并不在乎平臺有多大,他們更關心你有沒有提升他們的滿意度,有沒有比其他所有競爭者更讓他們有幸福感。
幸福感或者說滿意度這種看似主觀的評價標準,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更高的效率,更強的匹配,更經濟實惠,更多信任,更好的用戶體驗,等等。
做交易平臺,要不斷超越預期,不斷極致追求為平臺上各方創造幸福感。這一點極端重要,我再展開說幾句:
如同MAU(月活躍用戶數)之于社交平臺,我認為GMV對交易平臺來說,同樣是一個流于表面的指標。正如上述這幾個案例,GMV無法反映出最核心的問題,即你有沒有為平臺上的各方創造可持續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論現有平臺的規模有多大,后來者如果能讓交易中的買賣雙方更滿意,那它永遠有機會。換言之,交易平臺的壁壘是滿意度,而非規模。
對交易量的關注和追求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比較容易量化,也很容易制定一些諸如100萬美金GMV之類的小目標。但必須銘記,真正帶你走向最終成功的不是你完成了多少交易,而是在交易中你能夠比其他所有對手創造更多的價值和滿意度。
這當然不是說你不應該重視增長。相反,對交易平臺來說,飽和攻擊至關重要。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極端重視增長,不斷增長,規模擴張,別無他法。但要注意,當你把增長看作提升用戶滿意度的路徑,而非把增長本身當做目標,你將會更多關注到增長的質量而非表面的數量本身。
巧合的是,我在第二階段會說到,當你到達某個幸福感閾值,規模的增長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換言之,當你不遺余力地創造幸福感,你自然會達到數據的增長。但反過來是不成立的。
之前我們提到的三個案例中,后來者都是找了一個足夠小、足夠痛的點來切入,這是最容易單點突破來顯著提升幸福感的。DoorDash、Uber、GOAT都是找到了比競爭對手更細分的、更局限的點來切入,把滿意度做到了最大。
你從單點切入,會有機會贏下全局;但如果你初出茅廬,就想全面開戰拿下整個戰場,那是完全沒有勝算的。無疑,如何選擇這個突破點至關重要。
如果你擔心你挑的細分市場本身不夠大,那么大概率,你的方向是對的,只要確保前面不是死胡同就行。我見過的最好的交易平臺的創始人,他們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共性,就是能找到自己從哪一點先切入,再如何排序實現之后的一個個小目標。
推薦大家一個不錯的方法,尤其是站在買家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我選的這個突破點前方,有沒有一個鄰近的需求,或者比較容易拓展到的使用場景?并且這個場景和我的使命愿景是方向一致的。
如果有,那么恭喜你;如果沒有,建議你重新選一個突破點。
相反,如果你覺得自己選的起始戰場太大了,但就重新審視所有業務線,找出其中最具優勢的部分,在這個局部戰場投入重兵,單點突破。
劃重點:提升幸福感和滿意度不僅僅可以通過產品和供應本身,還能通過制定一些規則來達成。比如GOAT有“球鞋保真”政策,這顯然比eBay上的假貨風險更讓用戶滿意,以及移動優先提供更便捷的用戶體驗等。
如何判斷你是否創造了足夠多的幸福感?收入留存是目前最好的指標。
怎么知道你的用戶是滿意的?不是他們停止抱怨了,而是他們留在你的平臺上了。
——Casey Winters,Eventbrite CPO
當你達到所謂“最低幸福感門檻”,你就可以跨入第二階段了。什么是幸福感的門檻值?這里有兩個重點:
1、供需兩端對平臺的滿意度均達到一個百分比,這可以參考用戶留存;
2、但各個細分領域用戶留存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比如旅游和餐飲,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這里,我們用收入留存作為指標,就比較好衡量了。一般來說,我們希望供需兩邊至少一邊的收入留存大于100%,而另一方面,你的留存和你的支出,要能對得上。這些數據完全反映了市場意志。
總結幾點:
第一,我承認收入留存不是衡量幸福感的完美指標,但確實是最有效的單一指標。一些人可能會說,推薦指數或者說口碑分是更好的指標,但那還不足以讓我信服。
Sean Ellis的問題評估法我覺得有一定道理。“失去某個公司的某某產品,你會有多失望?”所謂不能失去的程度,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指標,可是我還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撐,你可以試一下,然后告訴我這個評估指標是不是比收入留存更好。
第二,最低幸福感門檻是動態變化的,所以要時刻保持關注。因為幸福感是和期望值相關的,也是和別的平臺比出來的。在Postmates,DoorDash乃至Uber Eats出現之前,用戶對Grubhub也是滿意的。而隨著后面那些競爭者的陸續出現,用戶對Grubhub的滿意度下降,轉向那些隨時接單的、有更多選擇的訂餐平臺,當然,這種幸福感的急劇下降體現在了Grubhub惡化的收入留存上。
還有一點小提醒,買賣雙方的期望都在不斷發展,隨著這種發展,達到最低幸福感門檻和不斷提升幸福感所需的條件也會隨之改變。
本文經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歐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