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913聯合中信出版集團推出贈書福利活動!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ID:VR93913)這篇推送的文末留言,說說你對VR技術的期待,我們將從留言中抽取5條精彩評論,送出斯坦福大學傳播學教授,虛擬互動實驗室(VHIL)創始人兼負責人杰里米·拜倫森(Jeremy Bailenson)的最新著作——《超現實》。」
希望能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能幫助大家更全面地認識我們身處的這個變革的時代。希望你們與我一樣,迫切地希望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因為科技的進步而變得更美好。
「在對虛擬現實的理解上,很少有人能與杰里米·拜倫森比肩。」
——凱文·凱利(Kevin Kelly)《連線》雜志創始主編
有這樣一位病人,當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時她才26歲,她的辦公室就在美國世貿中心附近。恐襲發生時,她正巧到街對面的藥店買東西,但她并沒有看到第一架飛機撞擊北塔的情景。事實上,也很少有人會在早上8點45分上班的路上盯著天空發呆。然而,當這位病人從藥店里出來時,第二架飛機已經撞上了南塔,她和其他旁觀者一起見證了紐約市最高建筑的頂層冒出熊熊火光與翻滾的濃煙。
▲“9·11”恐怖襲擊(圖片來自網絡)
由“9·11”事件造成的PTSD
飛機將南塔第77至85層完全撞毀,世貿中心在不到兩小時后倒塌。就像這座深受創傷的城市中其他對抗著恐襲余波的人們一樣,這幅慘景在之后的數月里始終縈繞在這位病人心頭。任何事都可能讓她聯想到那個恐怖的清晨:千篇一律的媒體報道,滿城遍巷的尋人啟事;下曼哈頓區余燼難滅的廢墟殘骸,火焰燃盡后仍持續數月的焦煳味道;對下一次恐怖襲擊的無盡擔憂;僅僅是站在紐約市街頭抬頭望著林立的高樓也會引發這位病人的強烈焦慮。她開始失眠,莫名地向家人、朋友發火。她不愿再生活在男朋友的高層公寓里。家人們開始擔心她的狀況,并為她尋求專業的幫助。“她已經不是她自己了”,病人的母親告訴喬安?蒂菲德。蒂菲德是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治療焦慮性障礙的專家,在見過這位病人后,蒂菲德很快就診斷她患有典型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
在“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的數月間,蒂菲德和很多擅長治療PTSD的心理學家一樣,接診了許多蜂擁而來的患者。有將近3 000人在紐約市的恐怖襲擊中喪生,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但還有數千人在那天清晨親身經歷了這場恐怖襲擊,他們在世貿中心大樓里,在鋼鐵森林包圍的街道上,甚至是被困在高樓大廈之下的地鐵里。有數千人在鄰近的大廈里見證了世貿雙塔從起火燃燒到轟然倒塌。當然,還有那些沖進世貿中心里救援的消防員與警察。在“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10年之后,在那些經歷了那場苦難的人群中,有至少1萬名警員、消防員和平民被評估患有不同程度的PTSD。
▲世貿大樓倒塌時,在街道上回避的民眾(圖片來自網絡)
當蒂菲德了解了這場恐襲的規模與波及范圍后,她就知道將會有成百上千人的心理因為這場發生在市中心的災難性事件而遭受創傷。于是,蒂菲德立即著手準備迎接即將前來就診的患者。在接下來的幾周里,蒂菲德設立了一系列篩查規則,用以找出那些表現出PTSD癥狀的人群,并最終接診了3 900個親身經歷了那場襲擊的人。但問題同時出現了:如何治療被確診的病患呢?當時,學界對PTSD的概念尚有爭議,雖然許多學者正在進行相關研究,但《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官方并沒有認同PTSD是一種心理學現象。因此,當時的治療手段十分受限。很多PTSD患者都被醫者開出了抗焦慮藥物,這只能作為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臨時療法。蒂菲德告訴我“雖然當時已有對PTSD的相關研究,但這對于整個心理學界來說仍是一個新興的領域”。
“認知行為療法”治療PTSD
到了今天,治療PTSD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結合了“想象暴露療法”(IET)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在此療法中,治療專家會引導患者分段回憶一系列關于創傷性事件的片段,其間患者會被要求閉上雙眼,并以第一人稱詳盡寫下或描述事件發生的經過。采取此方法的目的是,通過重塑相關記憶來減弱心理創傷的強度。蒂菲德表示:“你將創造一段屬于你生活一部分的記憶,當你不希望這段記憶出現時,它將再也不能打擾你。”
保證這一療法成功的關鍵在于,患者訴說其故事的過程并不是死記硬背地重復,而是對事件有情感持續地進行重述,并再次感受自己當時的心境。也就是說,患者需要達到一種身臨其境的狀態。如果這種“想象治療”進行順利的話,“暴露療法”將引導患者重回創傷性事件的現場,這一過程被稱為“現場暴露”。但讓患者重新回溯創傷事件的問題同時出現,他們不得不克服PTSD最主要的癥狀:逃避。蒂菲德在2016年的虛擬現實大會上向我解釋道,“無論這是稀松平常的普通事件還是對你造成了心理創傷,人們都更趨向于逃避心靈上的痛苦。因此,假如逃避就是你潛意識里應對這些事情的策略,那嘗試去面對你的心理創傷就會變成一個謎題。這正是人們抵制暴露療法的地方”。蒂菲德意識到,許多病人在回想從前的創傷場景時,常常遇到麻煩。不僅因為他們受限于自己的想象力,還因為他們受創的心靈不“準許”他們觸碰那些令人痛苦的回憶。
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事件場景
這并不是蒂菲德第一次嘗試在治療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了。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她就已經開始研究如何將虛擬現實技術與暴露療法相結合。蒂菲德告訴我:“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治療中的想法令人很感興趣,因為我們的記憶通常由多種豐富的感官組成,并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與文字描述。”研究表明,有35%~40%的患者并不會對標準的、由語言描述的想象療法做出回應。蒂菲德和其他幾位該領域的前輩深信,一個可以調動患者視覺、聽覺甚至嗅覺的虛擬場景將能有效幫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連接并探索自己的創傷性回憶,并能因此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蒂菲德發現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將這一理論在大批患有PTSD的患者身上進行實踐。此外,蒂菲德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找到了曾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恐懼癥暴露療法的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亨特?霍夫曼,并與其開展了相關合作。
在恐怖襲擊剛發生后的幾個月里,蒂菲德和她的團隊從幸存者那兒采訪收集到了許多關于事件的細節,蒂菲德每天都會與霍夫曼分享數據,并就曼哈頓市中心的虛擬建模進行溝通。然后霍夫曼位于西雅圖的團隊依據這些受訪者提供的細節,通過計算機編碼,生成融合了新聞報道中關于恐怖襲擊片段與聲像的環境模型。
因此,蒂菲德能夠通過一系列預先編程好的鍵位,生成有關恐怖襲擊那天的一系列虛擬事件與場景。例如,只需要敲擊鍵盤上的一個按鍵,電腦就能展現建筑在恐怖襲擊發生前的樣子;而當你按下另一個按鍵時,世貿中心北塔在南塔遭受撞擊前幾分鐘起火燃燒的情景就會展現在你的面前;又或者是世貿中心雙塔都倒塌后的場景。通過鍵盤操作,蒂菲德還能進一步實現警笛聲、尖叫聲,或是幸存者當天聽到的聲音等特效,以增強患者的體驗。因此,蒂菲德等治療專家就好比一場交響樂的指揮家,不同的是她控制的是治療期間虛擬場景出現的次序與持續的時長。
開篇時提到的患者,是體驗由蒂菲德與霍夫曼共同開發的虛擬現實場景的第一人。在此之前,蒂菲德已為這位年輕的女士進行了4個療程的想象療法,但患者對她的言語引導并沒有做出積極的回應,很顯然患者并不能對恐怖襲擊那天的情感記憶進行回溯。鑒于此,在征得患者的同意后,蒂菲德決定在接下來的療程里進行實驗性治療,嘗試用最近研發的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恐怖襲擊當天的場景。蒂菲德先為患者戴上頭戴式顯示器,讓其沉浸在虛擬的紐約市中。接著,當蒂菲德引導患者回憶恐怖襲擊時的情景,患者能夠自由地觀察“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當天的建筑與街道的場景。
虛擬現實技術可有效緩解PTSD
通過頭戴式顯示器,這位年輕的女士重新回到了恐怖襲擊發生時她所站的商店門外,周圍的模擬場景是她熟悉的城市街道。雖然圖像制作有些粗糙,但建筑與街道的細節已足夠將患者置于事件發生的位置。患者一抬頭就可以看到熟悉的建筑——世貿雙塔。在那瞬間患者淚流滿面,她從沒想到自己還能再次站在雙塔之下。在進行了幾個療程后,蒂菲德已經能夠與患者直接交流事件當天的經歷,一起反復重溫患者對此的描述,并最終讓她能夠回憶起一些具體的細節。患者記起了當第二架飛機撞上大樓時,她恐懼地意識到并不是一場普通的意外。她記起了自己無助地望著火焰在塔頂燃燒的場景,她記起了當第一座高塔開始倒塌她與周圍的人群一起慌亂、恐懼的場景。在一篇關于這一療法的學術期刊中,蒂菲德提到這位患者在使用了虛擬現實技術后,能夠清晰、準確地回憶起當時自己曾經想要逃跑的情景。她記起當周圍的人四散奔逃時,自己被壓在了各種跌倒的人群之下。當她起身后,她聽到一位祈聲救援的女士的呼救聲,并與其四目相對。蒂菲德在這位患者的病例中寫道,“她低頭一看,那位女士雙腿斷裂,血流不止,即刻就會死去。她看著那位女士的雙眼對她說,自己不能停下來幫她,因為高空掉落的碎片隨時都會要了自己的性命。于是我的病人開始瘋狂地在朦朧的煙塵之中奔逃”。
這位患者記起自己一路奔跑,最終躲進了上城區的一家便利店里。她的鞋在躲避坍塌的高塔時掉落丟失了,她的雙足滿是鮮血。她身上沒有一分錢,當她看到周圍的人好像還在正常地工作時,她吃驚地叫道:“難道你們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嗎?”
蒂菲德相信,她能將這些悲慘的細節回憶得如此到位,并更好地置身于自己記憶的情感與內容之中,全是靠了虛擬現實營造的視覺與聽覺環境。正如蒂菲德向我解釋的那樣,“人們都會將自己的想象與記憶分層次地堆疊成一種戲劇性的經歷。而通過這種方法,虛擬現實營造出的環境也能轉變為一種戲劇性的體驗。我們也抓住了這一機會,將虛擬現實的作用與意義帶到了心理學領域”。最終,對蒂菲德第一位病人的診斷結果令人出乎意料:在運用虛擬現實對其進行了6個療程的治療后,病人抑郁的癥狀下降了83%,PTSD的癥狀降低了90%。
在“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的幾年里,蒂菲德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治療了超過50位因為這場災難而患上PTSD的病人。當中還包括對虛擬現實技術結合想象療法與單純只使用想象療法進行比較的研究。蒂菲德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在統計學與臨床學上展現出了明顯的進步。
(本文節選自[美]杰里米·拜倫森《超現實》)
作者:[美]杰里米·拜倫森
譯者:湯璇 周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0年5月
定價:59.00 元
「贈書福利活動參與方式:
在微信公眾號(ID:VR93913)這篇推送的文末留言,說說你對VR技術的期待,我們將從留言中抽取5條精彩評論,免費送出斯坦福大學傳播學教授,虛擬互動實驗室(VHIL)創始人兼負責人杰里米·拜倫森(Jeremy Bailenson)的最新著作——《超現實》。」
獲獎名單將于7月10日(周五)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ID:VR93913)公布,敬請留意。
本次活動最終解釋權歸93913及合作方中信出版集團所有。
電科技專注于TMT領域報道,青云計劃、百+計劃獲得者。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自媒體人稱號、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投稿請登錄:http://www.diankeji.com/member 商務合作請洽:marketing#diankeji.com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021-12-16 電科技發布了 《羅永浩劃定重返科技界目標:AR/VR/MR,下一站元宇宙?》的文章
2021-11-17 電科技發布了 《愛奇藝2021Q3財報發布:總收入76億元 會員營收43億元》的文章
2021-11-05 電科技發布了 《將3A大作帶入大屏場景,樂播攜手天翼推出云游戲主機》的文章
2020-03-23 電科技獲得了沐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