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寒露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近幾年,“互聯網下半場”的聲音甚囂塵上,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從To C轉向To B,尤其巨頭紛紛是云計算賽道,這被認為是互聯網下半場的主流商業趨勢。
為啥?
因為云計算實在是一塊“大蛋糕”。
據GIV 2025預測,到2025年,全球所有企業都將使用云技術,而由云技術而催生各種應用的使用率也將達到85%。Gartner則預計,到2020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4114億美元。
然而由于云計算天生具有高門檻、高投入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多數企業都失去了入場券,只剩下阿里云、騰訊云牢牢站在第一梯隊當中:
在云計算這個賽道上,阿里云是中國云計算業務公認的開拓者——2020年5月8日,據IDC 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阿里云的市場份額為 41.9%,位居第一。
位居第二位,是騰訊云,除了其他業務的競爭之外,騰訊與阿里在云計算領域的競爭也同樣火藥味十足。
比如,2020年4月30日,阿里云宣布將在未來3年內投入2000億元布局數字新基建;
僅隔一個月,2020年5月26日,騰訊表示未來5年將投入5000億元用于新基建建設。
那么,二者到底有何差別呢?激烈競爭下,未來誰主沉浮呢??
先行者阿里云
談到阿里云,不得不提阿里云創始人王堅。
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說:“可能除了馬云以外,所有人都覺得我是個騙子,甚至可能馬云也覺得我是個騙子?!?/p>
時間回撥到2010年4月,阿里云第一次應用到阿里金融上,阿里云卻交出了一份差強人意的答卷——當阿里金融“牧羊犬”產品于飛天系統上線后,阿里云頻頻“宕機”,不斷出現數據出錯,這對于對穩定性與安全性有著較高要求的阿里金融來說,顯然有著嚴重影響。
然而,阿里云堅持了下來,不斷完善產品及數據,最終看到了曙光——2020年,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62%至人民幣400億元,主要由于來自公共云與混合云業務的收入貢獻均實現增長。
據IDC數據顯示,按IaaS及IUS的市場份額計算,阿里云已然成為了亞太區最大的云計算服務商,由此可見,阿里云已然成為了阿里巴巴未來的增長點之一。
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阿里云的市場份額為41.9%,同比下滑了0.8%。尤其是在騰訊云與華為云不斷增長的勢頭之下,2019年,位于第二位的騰訊云市場份額為12.0%,同比增 0.2%;天翼云排名第三,為7.7%,同比增 0.2%;華為云是勢頭最強勁的追趕者,市場份額為7.6%、同比增長3.4%
后來者騰訊云
面對云計算這個蛋糕,“不差錢”的騰訊云同樣虎視眈眈。
2018年,騰訊通過大規模的企業架構重組發出了向To B進軍的號令。?
對此,“鵝廠”掌門人馬化騰表示:“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
隨后,騰訊進行了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不僅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這個完全2B的大業務單元,而且還創立了企業微信、小程序等構成騰訊2B基因的重要業務。
后來,在騰訊自身游戲、視頻、金融等業務支撐下,騰訊云不僅實現快速發展,而且成功落地多個消費場景。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騰訊云全年營收超過170億元,增速為87%,占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總收入的約17%。而在2018財年,騰訊云收入增長超過100%至91億元。
不過,從增速來看,騰訊云的高速增長開始放緩,至于其未來市場占有率能夠達到多少,這個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從目前來看,阿里云和騰訊云除了國內火藥味十足之外,雙方都在積極進軍國際市場,將戰火燒到了海外云業務。目前阿里云在全球19個地理區域內運營者56個可用區;騰訊云已開放25個地理區域,運營53個可用區。
高盛研究報告指出,2019年云計算的市場滲透率首次突破10%,達到11.3%。研究表明,一旦一項技術的滲透率超過10%,將會進入加速增長階段。
當然,云計算市場不止有阿里云、騰訊云這兩朵云,最近上市的幾個中小云廠商也令未來的市場增量充滿了變數。
獨立云的“打法”是,繞開巨頭們的封鎖圈,深耕細分賽道,比如優刻得專注于游戲行業,金山云發力政務云、金融云等。
在“云計算下半場”,是第一梯隊的阿里云獨占鰲頭,還是騰訊云彎道超車,亦或者第二梯隊的參與者會殺出一個“黑馬”?
這個需要時間的答案。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股份制商業銀行角逐“創新度”》的文章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央企長安為蔚來換電商業模式與企業經營投出“贊成票”》的文章
2023-11-16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百模大戰再次開啟:國區爭霸 手機安家》的文章
2023-11-09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新能源浪潮下,吉利猛追比亞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