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曹宇鋒不想再做上班族了。她在上海當過多年會計,在高樓大廈之間忙如螻蟻。而很多同事總說,夢想是田園生活。
去年,曹宇鋒和丈夫李峰下定決心,辭職回到老家——上海崇明島綠華鎮華西村。夫妻倆承包了160畝梨園。但管理這一大片梨園并非易事,“世外桃源”的日子沒有馬上到來,面朝黃土汗流浹背的畫面倒是經常出現。
今年5月,上海首個“盒馬村”落地。曹宇鋒和李峰的農場有了“機器人員工”,多個數字化系統也投入使用。再過個把月,他們的翠冠梨將進入豐收期,并直接面對盒馬消費者。算下來,畝產預計超過1.5萬元,160畝收成則超過200萬元。
當上農民,掙得比以前更多,曹宇鋒也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從傳統農業到數字化農業,她好像在熟悉的土地上發現了一個新世界。
6月30日,阿里巴巴數字農業事業部交出成立8個月以來的成績單:已完成廣西、云南兩個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和17個銷地倉建設,布局近50個盒馬村。阿里助農也從簡單的幫農民賣貨觸達更深遠的地方:培養一大批曹宇鋒和李峰這樣的“數字農民”。
盒馬CEO侯毅同時也是阿里巴巴副總裁、數字農業事業部總裁。他在《農民日報》撰文預言,中國將從農業大國變成數字農業大國。
“盒馬村”,正在成為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基地的新型樣本。在盒馬村,從種養、收獲、加工、物流到銷售,農業的各個環節全線實現了數據化、規模化、標準化。
上海市崇明區,翠冠梨數字農業基地是上海首個盒馬村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最近到訪全國首個盒馬村——四川丹巴八科村。他認為,實現鄉村振興,出路之一在于數字農業,而盒馬村是一個很好的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盒馬村的理念則更進了一步:幫農民造個魚塘。
疫情之下,電商助農成為趨勢,這是大好的事情。不過,助農不能只靠電商賣貨,數字農業才是治本之策。最好的助農,其實是不用助農——讓農民掌握全新的、科學的生產技能,對銷售端也不再一無所知,懂得種什么、怎么種、怎么賣,才能真正自力更生。
梨園里的新員工
43歲的曹宇鋒可能不會想到,自己的梨園會同時擁有50多項高科技設施。
6月下旬的午后,距離梨子采摘還有個把月,曹宇鋒不似往年此時那般忙碌,她坐在空調房里,給自己泡了杯綠茶。她面前的墻上有一塊50多英寸的液晶顯示屏,屏幕另一頭,連接著梨園各個區域的16個攝像頭:一個“紅胖子”機器人,正在安靜地值守果園;天氣太熱,水肥一體化系統開始配比水量和肥量,給翠冠梨喝點干凈的長江水,再給梨樹們“沖個涼”……
無人值守果園機器人正在施藥,它可以在酷暑下代替農民干活
曹宇鋒自小在崇明長大,曾是上海鬧市里的上班族,回到家鄉和丈夫一起經營起這片梨園。但管理160畝梨園并非易事,鄉間田園遠沒有想象般愜意。
幾個月前的一件事,讓兩口子的農民生活出現轉機。2019年底,盒馬與上海市崇明區政府簽約,合作重點之一是在上海人的“菜籃子”崇明區建設數字農業基地。
李峰通過屏幕看翠冠梨生長情況
從那以后,梨園里不斷出現“新面孔”。添裝設備的技術員、農科院的博士生團隊、阿里巴巴的農業工程師,他們帶著一個個“農業機器人”來到這里——植保無人機、數據傳感器,溯源系統、農事管理系統、物聯網云平臺……總共超過50項。
曹宇鋒依然記得自己第一次給“機器人員工”派活的情景。用無人機給梨園撒藥,誰曉得電沒充足,無人機從低空急墜,砸到梨園的樹冠上。往后,每次只要技術人員來操作“機器人”,曹宇鋒肯定跟在身旁,把每臺設備的操作要點一一寫在紙上,如今她已經是指揮“機器人”的高手。
曹宇鋒操控無人機
不僅是她,員工們也都習慣了和“新員工”組隊干活。梨園有10名員工,都是附近的村民,年齡在50到70歲之間。經驗豐富的老農人和機器人搭檔,種養效率迅速提升。同樣一塊地的施藥,以前4個熟手需要忙碌半個小時,現在借助無人機,兩名農民2分鐘就可以完成,效率提高了30倍。
訂單農業背后的產業邏輯
盒馬村,是根據訂單為盒馬種植農產品的村莊。
全國首個盒馬村是四川省丹巴縣的八科村,該村特色農產品黃金莢,曾因缺乏銷路瀕臨絕境。2019年,依靠“定口味、定大小、定品種”的訂單農業,三周時間黃金莢走向全國,成為盒馬的網紅蔬菜。
八科村村民種植的黃金莢,每畝收益在7000到8000元,相比以前種植玉米每畝“增收至少五六千塊”
農產品從盒馬村走進盒區房,表面看是打開了農產品進城的銷售通路,而在更深層,它是以盒馬為代表的農業消費互聯網的延伸。通過對農產品種植環節數字化賦能,幫助農民了解市場、有計劃地種植,再借助阿里巴巴各個通路賣出優質農產品,從而提升零售效率和農業效率。
阿里巴巴積累的大數據,知道城市居民需要什么,告訴農村應該種植什么,指導農人如何科學種植。這解決的,是圍繞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種什么、怎么種、怎么賣”的難題。
訂單農業的好處之一,是農民可以在果子生長期做很多“個性化的處理”。
比如臍橙種植戶,大數據表明南方人喜歡甜度更高的橙子,北方人青睞能榨更多汁的品種。如果訂單大都來自南方,那種植戶可能得考慮剪掉一根藤上的4個果子,只留1個,這樣能保證果子養分和甜度都達到最佳水平,價格自然也更高。
在上海首個盒馬村里,背靠科學種植的曹宇鋒和李峰夫婦,對自家果子的產量、質量都充滿了信心。
“平均一個梨周圍有20片到25片葉子,果與果之間的距離在20厘米左右,通常果樹一簇花下面只結一個果(充分吸收養分),甜度超過12度,畝產可達2000斤。”李峰介紹。
產地倉對農產品進行消毒、保鮮、選品、包裝處理
據介紹,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計劃到今年底在全國5大水果產區建立產地倉。盒馬村負責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產地倉負責消毒保鮮包裝等,讓農產品變成標準化的商品,而標準化正是農產品邁向品牌化、提升議價能力的前提。
“我就是新型職業農民”
被改變的不只是農資、農具、農產品銷路,還有農人。
一天,李峰突發奇想,對妻子曹宇鋒說:“咱們給翠冠梨取名‘催冠離’怎么樣?”
“催冠離”是“讓新型冠狀病毒趕緊離開”的意思。李峰的這個想法得到妻子和華西村不少村民的贊同,曹宇鋒甚至悄悄請人做了條幅:吃下這顆翠冠梨,催著新冠馬上離。
從翠冠梨到“催冠離”,這其中蘊含著人們對于遠離病毒的健康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盒馬村里的農民們正被全面激活經營思路。
助農是一個長久且持續的話題。最初是捐錢捐物資,直接改善農民生活,但那只是一時的改善;電商發展起來之后,電商助農、幫助農產品上行成為一條通路。不容忽視的是,電商平臺可以幫助農民賣貨,但要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不僅僅是渠道的打開,更在于源頭。于是有了盒馬村的助農方式,這一系統真正搭建起來后,農民有市場需要的好產品、有暢通的銷路,不需要再被助。
盒馬村是一場數字農業在中國農村的新試驗,也是產業互聯網浸透農業傳統生產機制的新樣本。2019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將在全國落地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搭建產、供、銷三大中臺,由聚合消費能力向聚合供應鏈能力發展。在阿里數字農業的生長版圖中,耕種收割的機械化、管理加工的智能化、物流買賣的線上化,開始集中、系統性地服務于一個個村莊。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在走訪盒馬村之后非常認可:“中國農業的未來在數字農業,只有數字農業更加完善、普及,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才會得到根治。盒馬村通過訂單農業,用數字化聯通上下游,打通了從生產到銷售的瓶頸,對發展特色農業有特別重要的價值?!?/span>
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廣西倉的全自動分選線,分選設備可以精準判斷水果身上有多少瑕疵
曹宇鋒說,以前“我就是個農民”,而現在“我就是新型職業農民”。梨園一角的草坪上,有一座八角亭和一副搖椅,這位新型職業農民已經過上了“坐在搖椅上看夕陽西下”的田園生活。
編輯 徐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