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壓力下,顧客需求已然發生了變化,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消費理性的回歸,意味著我們回到了產品主義時代,產品主義是以“產品為王”,只要產品足夠好,消費者就買,產品不好,說再多都沒有意義。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的產品思維需要升級,升級的動力來自于消費者全新的購買標準和偏好,那如何打造一款滿足用戶期許的好產品?在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套方法,叫“四維度”模型,在打造產品上可以借鑒:
你一定聽過:用戶要的永遠不是直徑五毫米的鉆頭,而是直徑五毫米的鉆孔。——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句話,背后的隱喻是用戶的表面偽需求和隱形的真實需求。
舉個簡單的例子:
當年福特汽車創始人就說:“如果你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么?他們會告訴你,我要一架跑得更快的馬車!”而其實,消費者真正需求的不是馬車,而是快、更快。因此,汽車應運而生,滿足了他們的真實需求。
對于品牌而言,就是搞清楚用戶真實需求,然后通過更有效的渠道,用更有說服力的方式去讓消費者相信你能解決他的痛點,滿足他的癢點。什么是痛點?我想戴森的例子很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
而關于售價高昂這一個問題,有人曾問詹姆斯·戴森:“同樣的產品憑什么戴森能賣出市場10倍的價格?”他的回答是:一個讓你欲罷不能的痛點值多少錢?
這個問題更延伸一層是有多少人會為解決這一個痛點而花費貴10倍的代價,從結果來看市場用腳投票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包括我。比如戴森的卷發棒,這么一款能自動吸附頭發,低溫燙發,對頭發的損傷較小,也同樣解決了被卷發棒燙臉的隱患,還配有不同直徑的卷發棒,對于很多看重發質愛美的女性來說,完全沒有抵抗力。
這說明什么?痛點就像雪中送炭,它直擊用戶的感官。所以要么告訴用戶,你的產品能夠幫他解決什么問題。要么提醒用戶,你不買我,生活中就會面臨什么問題,給到用戶一個非買它不可的理由。
什么又是癢點?
痛點是消費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癢點不一定非得需要,癢點是創造并勾起消費者心中的“想要”,他更多的是催生消費者的多巴胺,讓他一看到一聽說你這樣的產品,就像戳中內心的燃點一樣,特別有興趣,特別向往。比如優衣庫給自己打造了一個與藝術家、潮流 IP 合作的流量容器,電影、漫畫、動畫、藝術、音樂都能往里裝,也讓年輕人可以借助 UT 這個載體,去表達自己喜歡的潮流文化 。
在優衣庫,UT 就是多巴胺產品,每一次上新都是一次話題事件,幾乎成了月經式熱點,接二連三地刺激消費者的神經,吸引你進入店鋪搶購。比起價格令人望而卻步的設計師品牌、質量良莠不齊的 IP 周邊,大牌加身的 UT 找到了性價比的生存空間,它創造的價值,讓買單的消費者認為“值得”。
所以說,痛點對應的就是解決消費者的問題;而癢點就是滿足消費者的欲望!為什么我們說不痛不癢沒感覺呢?說的就是,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解決消費者切實的問題,又不能滿足他心中的欲望,所以,他就難以產生購買的想法。
分享我一個學員的面包品牌案例,這位創始人曾經在課堂上針對他的面包店咨詢爆款打造手法,他期望的是打破邊界,為各類人群打造適合他們生活場景的不同面包產品。我當時給到的建議是:任何產品不可能做到大而全,所以目標人群一定要做到細分,產品和品牌定位一定要清晰。這樣才能進而尋找你的渠道,是在學校周邊、物業小區周圍還是寫字樓附近的便利店。
在產品上,面包對應不同人群,就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低熱量、低脂肪的面包就沒辦法賣給學生,同樣高熱量的產品也無法賣給每天坐著卻希望減肥的職場人。用戶的需求絕不僅僅只有一種,最好的方法就是鎖定用戶的一個痛點,然后全力突破。我們會發現很多百貨店有琳瑯滿目的品種呈現,但是實際上賣的好的永遠都是那幾個而已。而今天的消費者更希望你幫他做好選擇,所以在研發一款產品的時候,品牌需要做的事是通過調研把消費者隱藏的需求開發成實體產品,不要想著滿足所有消費者的喜好,滿足你的目標用戶就足夠了。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咨詢我,想把一款收納盒子打造成爆款產品,盡管這款收納盒子無論是品質還是價格都很有優勢,但是我還是委婉建議她別折騰了。為什么?因為這種隨便在一家門店都可以購買到的大眾化產品、毫無個性和想象力、沒辦法提煉賣點輸出內容包裝的產品,甚至在功能上與競品無明顯差別的產品,做再多的營銷推廣,也沒有成為爆品的可能性。所以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做推廣,要形成爆款,PMF是基礎,類目一定要有偏好,產品要具備勢能差,我把它總結為了以下幾點:
有獨特賣點、顏值高的產品
我這里強調的必須是一個有特色的賣點,個性的產品才適合,因為這樣的產品有更長的生命周期。比如火爆了兩年多的喜茶多肉葡萄,猶記得這款產品剛推出的時候,我們的小伙伴排了3小時的隊才喝上,真真是辛酸累。而直到今天,這款產品依然是喜茶的N0.1。
曾經每賣出兩杯喜茶,就有一杯是多肉葡萄。喜茶的多肉葡萄為什么可以霸占消費者挑剔的味蕾端這么久?始于顏值,陷于口味,忠于體驗。首先,人都是視覺動物,獨特的標識——“高貴紫”是附加給多肉葡萄的一大殺手锏。對于顏控黨來說,這種由多肉葡萄、芝士奶蓋和茶勾兌而成的多巴胺——一口下去,瞬間回血,還有握在手心上的高顏值造型——可以捧著邊走邊喝,色彩的視覺沖擊帶來了感官上的致命誘惑。
其次,多肉葡萄里的“多肉”二字,滿足消費者對一杯奶茶口感層次的豐富想象,傳遞出料足的超級爽感。最后,強調手剝葡萄,借助供應鏈講產品故事,當季的巨峰葡萄經過手工剝皮、去籽、在送到消費者手中的繁瑣過程,每一個細節構成一個動聽的故事,傳遞出十足的誠意和突出產品超級好的價值。?從喜茶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總結出來什么?圍繞一個點,打到爆,這就是利用獨特賣點來做打造爆品的典型操作手法。
價格是核心,有時很大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所以要洞察消費者的付費門檻。一般高性價比的產品,更容易引導消費者的沖動消費,相對而言轉化率也會非常高。小米前高管高雄勇《我在小米做爆品》這本書中給出了一個讓用戶尖叫的價格公式:價格 ≤ 用戶期望值的一半。
但想要做到這個價格并不容易,這就要求企業要有非常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并砍掉一切不必要的費用,在成本把控上做到極致,保留對用戶而言最為核心、最能有感知度的成本,從而讓產品的價格整體降下來。
名創優品有一個爆款,是售價僅為29.9元的潔面儀,賣了100多萬臺。相比市面上動輒售價過千的潔面儀,這個價格讓人“尖叫”。而這正是做減法的結果,讓商品回歸到商品的本質:潔面儀的功能就是通過震動,把臉洗干凈,那名創優品就保留產品核心功能,簡化一切不必要的包裝,縮短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的路徑,節約一切不必要的費用。另外,一些單價高但是有科技加持的產品也是很適合打造成爆品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戴森,還有蘋果,因為擁有產品溢價空間,消費者愿意為這個附加值買單。但需要明確的是,每個產品都有一個心理價格帶,突破了產品的銷量馬上可能斷崖式下跌;可能有一些爆品的紅線,跨過那條紅線就永遠成為不了爆款。所以打造爆品并不意味著賣更便宜的產品,還是要找到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
所謂“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但其實不是產品自己能說話,而是在產品醞釀之時,就開始注入“內容基因”,也就是“從產品研發即注入營銷”,讓商品自帶內容營銷。我把這些稱為產品的內容化,我們想通過社媒營銷告訴消費者產品有多好,首先得有產品故事,而創新的產品力,才意味著產品有故事可挖,傳播推廣的時候也能找到輸出的點,為消費者提供社交貨幣。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們是活在網絡的,如果我們的產品不值得“曬”,就失去了二次曝光的機會。所以產品要提供一種“社交貨幣”(談資),讓潛在消費者甚至是陌生人,一看到這個產品就會主動為你拍照、發朋友圈,為你的產品熱議。比如讓漢口二廠引爆的產品“戀愛soda”櫻花風味水蜜桃汽水,并不是因為口味比其他產品突出,而是由于其瓶身自帶的強互動性和強話題性。
這款產品在設計上將瓶身背面的貼紙設計為可以撕開的雙層貼紙,內層采用變色油溫印刷上表白詞。當消費者揭開背面貼紙后,需要將變色油溫加熱,當溫度上升到接近于人體體溫的37.2攝氏度時,表白詞才會顯現。這一系列略帶技巧性的特殊設計,很快引發了大量線上討論。消費者不一定會忠于品牌,但一定會忠于自我社交信號的釋放,我們做的就是為鎖定的那群精準的人提供可以被消費的意義,是品牌被消費而不是商品被消費的意義,這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個聚焦消費者某類需求的行業,都存在千千萬萬個同質化的產品,一定要首先考慮幾個問題:
1、我這個產品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2、市面上有沒有同類型的產品?
3、我的功能與現有同類型產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微創新”點?
那如何讓產品從眾多競品和替代品中脫穎而出呢?打造差異化。市場上同質化的產品非常多,品牌要靠打價格戰搶占市場,你永遠都比不過別人,別人會不斷降價,惡性循環,但市場不是靠降價贏得的,而是靠真正有核心力的產品去贏得競爭的。要如何做到與眾不同?差異化是任何一個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唯一原則。小企業養家糊口可以,但是如果想做大,在市場要有標桿作用,一定要有足夠的差異化。
2012年阿里啟動無線戰略,做了一個社交產品叫來往,沒有做起來。這款產品從產品定位上看,來往起初與微信并無大的差別,但當時微信的已經是熟人社交市場的絕對老大,當一個人的大部分聯系人都已經在微信上時,遷移的成本是很高的,用戶也沒有遷移的意愿,頂多作為一個補充,要知道改變客戶的心智是非常難的,況且也沒有什么大的好處。后來阿里巴巴做了差異化,從社交領域切入移動辦公的細分領域,誕生了今天的釘釘。
在釘釘之前,人們更多是用微信同時處理工作和生活,難免會分散注意力。所以釘釘就反向定位微信為生活社交APP,而釘釘為工作APP,用釘釘可以更加專注工作。可以說,釘釘巧妙采用了艾·里斯在《品牌的起源》中提出的打造品牌的方法之一:成為第二品牌,并把你的品牌打造成領先品牌的對立面,與微信進行正面battle。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后,超過1000萬企業使用釘釘辦公。
所以,品牌要打造產品,在設計上永遠不要做“差不多”的事情,一出手就必須干到極致。你必須把自己逼瘋,把別人憋死,把一個點做到極致,然后消費者才會記住你。突出產品“超級好” 的價值感。每個產品都有其 “價值”,這個價值并不是品牌口中的超級好,而是消費者可以感受到的價值。梁寧老師提到的一點,好產品 =10% 生理體驗 + 90% 心理體驗,這個我是深為認同的,這就是“感”和“知”的關系,為用戶體驗中很核心的部分。事實上,用戶“感”的作用,要遠遠大于用戶“知”的作用。比如同是質量差不多的手機,小米手機在新品發布會上經常會進行手機參數、價格的對比,看起來性價比超高,哪哪都好。
他們通過 “有技巧” 的利用強項對比來適當抬高自己,突出優劣感,證明我的產品更好。所以,對于購買決策門檻較低的消費品行業來說,在功能上的可替代產品有太多,而真正能獲得消費者持續認可的,往往都是放大產品可感知價值,降低產品可感知購買成本的。
在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的大背景下,如果能站在時代的前沿,挖掘和改變消費者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打造產品,那么就更加受到消費者的喜歡,從而也有成為爆品的巨大潛力。很典型的一個案例是貓王。作為一個非剛需產品,貓王的成功崛起,很大程度上正是能夠滿足消費者在消費升級的時代對“設計”和“文化內核”的消費偏好。
通過大數據,貓王發現自己的用戶75%都是女生,所以就想女生會喜歡什么,年輕人喜歡什么。而原則上來說,小、迷你就一定會可愛,這個實際上是每個人的心智上默認的觀點,所以年輕人一定會喜歡這樣的產品。所以,貓王的小王子OTR的系列產品有一個單一要素最大化原則,就是把用戶對關注的幾個點做到最好。第一個要好看,第二要好聽,第三要工藝好,做工精致,第四是要能夠包含禮品屬性。
最后,如我們所見,貓王小王子OTR系列每個月售出五六萬臺,并很快成為年輕人非常喜歡拿來顯示逼格的東西,形成了“標準姿勢”——買了以后先拍照發朋友圈,發完再聽。同樣的,中國市場持續涌現的階段性紅利,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渠道渠道,新的消費圈層,甚至包括一些不可抗力的事件,都會有吃到紅利的贏家,來加速傳統的新消費品牌進化周期。
比如,我看到天貓把人群分成了八大人群:新銳白領、資深中產、精致媽媽、小鎮青年、Gen Z(Z世代)、都市銀發、小鎮中老年和都市藍領,我覺得蠻有道理的。基于新的消費群體,新的消費場景,我們也看到誕生了很多新品牌如簡愛酸奶(定位中高端收入、有孩子的高知家庭)、小仙燉(為愛美女性和孕婦群體提供仙燉方案)、元氣森林(聚焦瘦身和關注健康一族)等。這就是市場趨勢,永遠不要忽略市場變化驚人的趨勢,無差別獲客灌流量的方式早就失效了。
爆品的打造并非是一門玄學,它背后還涉及到強大的供應鏈、推廣渠道的選擇、團隊基因等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由于篇幅原因,這些不在這里展開,大家可以收聽我的#木蘭姐說品牌#欄目,我會把這些一 一在這個欄目上跟大家拆解分享。預告一下,#木蘭姐說品牌#這個欄目還剩最后20個名額享受69元優惠,接下來要漲價到99元啦。1年365天,每天不到2毛錢,就可以把我10多年的實戰經驗裝進你的知識體系里,你還等什么?
本文轉載于微信公眾號:木蘭姐(ID:mulanjie-),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付費及進行處理: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