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蔚芮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如今的聯想不是當年的聯想。
在如今的電腦及手機市場,聯想集團的市場份額不僅連年下滑,而且,聯想品牌也是日漸備受爭議,無論是“5G投票事件”還是總部搬離事件等等。
聯想到底怎么了?
聯想是一個“國民品牌”
提到聯想,人們總會想起兩個內容:一個是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一個是聯想的電腦。聯想的電腦上刻著它的標志:“Lenovo”。
是的,沒錯,聯想依靠PC業務起家,PC對于聯想集團來說是命脈。
時間追溯到2、30年前,早在20世紀90年代至2000年初期,伴隨改革開放的東風與“技工貿”的戰略,聯想集團依靠筆記本和PC業務得以飛速發展,彼時,聯想集團的筆記本和PC業務市占率第一,從鼠標到服務器,沒有聯想覆蓋不到的消費電子產品線,甚至聯想集團曾連續15個季度頭頂全球銷量第一的“光環“。
2004年對聯想集團意義深遠,同時也將聯想集團這個品牌推向全球,使其達到聲望的頂峰,成為中國人的“國民品牌”。
這一年,眾所周知,聯想集團收購了因資金問題而出現危機的美國IBM公司旗下個人電腦業務,這對于當時大部分中國企業家來說是夢寐以求的事情,大家可以想象聯想集團的實力——在過去2006年到2015年的十年時間內,聯想公司成為中國市場上最受歡迎、銷量最大的品牌。
2019年,聯想集團的PC業務市場份額創下歷史新高。
據IDC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聯想集團在國內的PC市場份額在2019年市場份額達到創紀錄的39.3%,接近國內4成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
在全球市場,聯想集團也在2019年再次奪得全球PC市場銷量冠軍。聯想集團2019年年報披露,聯想集團PC業務占領了全球市場份額24.5%。根據IDC統計的數據,聯想集團在2019年出貨量為6477萬臺,同比增長了8.2%。
這一努力至今讓聯想集團都可以過舒服的好日子:
2020年5月20日,據聯想集團發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全年,聯想集團的總收入為507.16億美元,同比下降1.00%;公司權益人應占溢利6.65億美元,同比增長12%。
其中,PC和智能設備業務營業額達到創紀錄的398.59億美元,占集團總營業額的79%。
只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PC業務成就了聯想,同時也成為聯想集團的一個“挑戰”。
據中國移動采購與招標網消息,《中國移動2020年PC服務器集中采購項目》中標結果正式對外公示,據悉,本次集采劃分為7個標包,采購規模共計138272臺,采購總金額達80億元。由中興、華為、新華三、中科可控、烽火通信五家“分食”。
聯想集團自己也沒有想到,即便自己是“世界第一”,即便營收500多億美元,也沒能保住自己在中國移動的大訂單!
為啥呢?
后PC時代的市場格局發生了變化——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個人電腦不再是科技產品的代表,PC也不再是昂貴的消費品,因此,在沒有門檻的現實情況下,市場上開始涌現出越來越多的PC廠家,在加上老牌企業惠普、戴爾、華碩的頑強抵抗,這個市場的競爭壓力開始加大;
再加上整個市場開始向移動互聯網,也就是手機端開始轉型的時候,PC產品也同時被手機廠商所沖擊,尤其是當華為、小米這種手機廠商也開始做PC產品的時候,這讓老牌PC企業聯想集團更是“烏云壓頂”。
2020年,伴隨著聯想集團PC業務的下滑,這樣聯想集團不得不考慮后PC時代的出路。
“短腿移動業務”:聯想手機與主流差距加大
“天上人間”
與聯想PC業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聯想集團的移動業務,可以說一個是在天上,一個在地上,雙方有天壤之別。
據聯想集團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聯想移動業務的營業額為52.18億美元,同比下降19.2%,占集團的總營業額只有10%。
從IDC發布的市場數據來看,聯想手機在中國已逐步邊緣化,與華為、小米、榮耀、OPPO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對于95后和00后來說,提起聯想手機,基本大家都會反問,聯想還有手機嗎?
中國市場不行,為了活下去,聯想手機業務開始瞄向了國外——據悉,聯想手機目前的主要市場為國外的北美及拉美地區。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聯想手機居然也有今天。
8年前,聯想手機曾與華為、酷派、中興并稱“中華酷聯”。
2012年,聯想手機成為了當時國產手機銷量的第一名,遠遠超過如今的小米、vivo、oppo等手機品牌。
2014年,聯想手機還登頂全球第三名。
那么,聯想手機是如何一步步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這又涉及到了一段手機往事。
公開資料顯示,在2005年以前,中國沒有智能手機。
而且,在蘋果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大部分人不知道智能手機到底是什么,可以說,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起步較晚,而且,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智能手機如何發展。
于是,在智能手機這段摸著石頭過河的發展初期,各大手機商幾乎是與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進行綁定,通過合作方式快速占領市場。
聯想手機也是同樣如此。
2009年,聯想手機將蘋果視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借助與運營商的關系,與中國移動合作推出Ophone手機,價格近5000元,目標直指蘋果的iPhone。
2010年4月,聯想手機乘勝追擊發布樂phone再度對標iPhone。
甚至,彼時,柳傳志還表示“樂Phone要努力和iPhone保持同等水準或者超過它,與之背水一戰。”
然而,結果令人出乎意料,水是背了,戰卻沒有勝利。
后來,伴隨著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的崛起,各大廠商開始向多元化渠道發展,唯獨一直沉迷與運營商不能自拔的聯想還沉浸在當時的美好時光當中,最終錯失了渠道轉型的最好時機,從而導致了聯想手機業務逐步淡出“中國市場”。
當然,聯想集團也不是無動于衷。
看著中國市場競爭越拉越激烈,與其他競爭對手差距不斷拉大,此時已經有心無力的聯想手機只能把目光拋向了海外市場——起初,聯想集團花29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作為自己的發力點,希望憑借摩托羅拉在消費者心中的影響給聯想手機帶來一線生機。
然而,巨額的收購后果讓聯想追悔莫及——初步目標沒有達到,反而導致了聯想手機的產品線混亂,品牌越來越模糊。
2015年后,聯想采用“機海戰術”一舉翻盤,對此先后推出了樂Phone、Lenovo、樂檬、Vibe、ZUK、Moto等等多個手機品牌,而且這些品牌每年至少發布上百款新品。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ZUK手機。
2015年,聯想旗下的神奇工場對外發布了智能手機品牌ZUK,這個品牌最初是由陳旭東主導,常程作為聯合創始人參與;后來陳旭東出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移動業務集團總裁及摩托羅拉管理委員會主席,常程受命擔任ZUK CEO。
ZUK的出現一度被看作是“聯想手機的中興”。ZUK的價格在2000元以內,卻搭配了當時高通驍龍的旗艦芯片,尤其是ZUK的旗艦配置讓Z1、Z2、Z2Pro將高通驍龍旗艦芯的價格發揮的盡致。
只是結局依舊令人驚訝——時間不長,ZUK也垮了,Z5pro、Z6pro等產品雖然能拿到PPT首發高通驍龍旗艦芯,但是出貨量驚人到你可能在大街上都沒人用它。
對此,GPLP犀牛財經曾接觸ZUK團隊的人,他們表示,當時對ZUK當時很抱有希望,沒想到,它會跨的如此之快,很可惜。
與聯想PC業務的如日中天相比,聯想手機可謂是“娘不親舅不愛”,后來,曾任聯想手機掌門人的常程也跳槽到了小米門下,聯想手機也可謂是涼透了。
如今,借5G的春風,聯想又要推出5G手機了,但市場給聯想手機留下了多大的空間呢?
聯想的第二戰場:聯想數據中心能撐住嗎?
PC業務競爭對手眾多且難產,移動手機業務短期難以拯救,此時的聯想集團該怎么辦呢?
對此,聯想集團專門開辟了一個第二戰場,那就是數據中心業務。
服務器業務毛利通常要高于PC業務這是行業的共識,借助IBM在全球企業市場的影響力,在互聯網未來發展中,信息化建設必不可少,因此耗費重金買下數據中心業務。
在提升毛利率及開拓新業務的雙重壓力下,聯想集團準備重倉該業務。
當然,這又跟IBM產生了關聯。
2014年,聯想集團從IBM手中拿到了服務器業務,在服務器業務的基礎之上,同一年,聯想集團劃分出了計算機、移動、企業及云服務四大相對獨立的業務。
客觀來講,在2015年的數據中心業務市場當中,由于參與的玩家并不多,競爭較少,故聯想集團一家獨大掙得盆缽滿體,數據中心業務增長強勁。
然而后來與手機業務一樣,伴隨著一批云計算及互聯網公司一哄而上,再加上傳統IT產業急速下滑,服務器市場一下子整個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聯想數據中心業務也不能幸免,其營收不斷下滑,除了在2017年和2018年保持同比增長之外,其余兩年一直處于虧損當中:
2016年,聯想集團數據中心業務營業額為40.69億美元,同比下跌11%。除稅前經營虧損為3.43億美元;
2017年,聯想集團數據中心業務營業額為43.94億美元,同比增長8%,除稅前經營虧損3.05億美元;
2018年,聯想集團數據中心業務營業額為60.25億美元,同比增長37.1%,除稅前經營虧損2.31億美元,
2019年,聯想集團數據中心業務營業額為55億美元,同比下降8.7%,除稅前經營虧損2.25億美元。
聯想集團數據中心業務,四年累計虧損11.04億美元,聯想集團的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股份制商業銀行角逐“創新度”》的文章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央企長安為蔚來換電商業模式與企業經營投出“贊成票”》的文章
2023-11-16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百模大戰再次開啟:國區爭霸 手機安家》的文章
2023-11-09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新能源浪潮下,吉利猛追比亞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