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初到2017年2月份,新三板共有123家公司的大股東,發布過134次要增持股票的公告。
但不幸的是,這134個增持公告,85%都有吹牛的成分。但對公司來說,增持很幸運,因為增持公告確實對公司股價起到了積極作用,算得上是一劑股價下跌救急藥。
不過,讀懂君要友情提醒一句,增持套路多,新三板投資者,跟進需謹慎。
大股東說要增持,85%都有吹牛的成分
▲
大股東說要增持,往往是在低迷市場中穩定公司股價的一種方式。不過讀懂君發現,新三板公司大股東說要增持,85%都有吹牛的成分,并不能真正實現。
為了方便統計完成率,讀懂君選取了2016年初到2017年2月份這個區間進行統計,期間總共有123家新三板公司的大股東發布過134次公告聲稱要增持股票,其中有80次公告中大股東連要增持的股票數量都寫進去了。
然并卵。
截至目前,80次明確過增持數量的公告中,按照最高標準完成了增持承諾的只有12次,占比15%。從增持的情況來看,算下來平均完成率只有最高標準的20.35%。
也就是說,大股東表示要增持100萬股,實際完成的也就只有20萬股,絕大多數說要增持的大股東最后都成了嘴炮。有10家公司的大股東甚至到現在還沒有動靜。
大多數公司的增持是這樣的,大家一起來感受下:
2017年 1月 16日,國佳新材(833295.OC)發布公告,宣布實際控制人及股東增持擬增持股份數量不超過100萬股。
2017年7月18日,公司發布公告,宣布這場歷時半年的增持計劃實施完畢。實際控制人王海波及珠海勵仁投資有限公司已經增持公司股份共計9.3萬股。的確沒有超過100萬股,一點毛病也沒有。
讀懂君還有一個發現,但凡公告中用了“擇機增持”這個詞的,增持數量一般都多不了。
在33次大股東表示要“擇機增持”的公告中,只有11次增持股數超過了10萬股。其中增持最多的是中喜生態(831439.OC)的控股股東,最終增持152萬股。
當然也有些公司的大股東在實打實增持,增持數量已經遠遠超過當初承諾的數量,請投資者記住他們:

超過承諾增持比例最大的是阿拉科技(834171.OC)的五個大股東新楚實業、阿宇投資、阿橡投資、吳宇青、邱梅芳,5名股東原本計劃增持不超過500萬股,不過根據2016年年報數據,增持數量已經達到了968萬股。
但實打實增持的大股東,實在是少的可憐。“走過場”,幾乎成了增持的代名詞。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認為:“發增持公告主要是出于市值管理的目的,大股東沒有增持可能第一是行情不好,大股東也不敢下手;第二其實大股東也沒錢,所以想增持也沒錢;當然還有出于走過場的目的,在股價不斷下移下,大股東受到投資者的壓力也很大,所以也有些大股東發布增持公告走一下過場。”
“我們公司的老板就很后悔,當初高點的時候沒有減持一部分,現在股價下來了也沒錢增持”,某新三板公司相關人士對讀懂君表示。
增持主要是市值管理,
短期股價大部分出現回升
▲
在這些公司中,大股東增持的理由是長期看好公司。不過,希望挽救公司慘烈的二級市場表現,似乎才是這些大股東選擇增持的真正目的。
可以看到,134次大股東擬增持公告中,130次是做市企業發布。130次發布公告市盈率中位數為18.91倍,在2016年6月30日整體做市企業市盈率18.98倍相差并不多。
從這些公司大股東選擇增持前的股價表現來看,發布增持公告前90個交易日,這些做市公司105家都在下跌,130家公司股價累計漲跌幅中位數為-17%,前10個交易日整體漲跌幅的中位數為-2.87%。
整體來看,大股東增持公告的效果很明顯。在發布大股東增持計劃的后10個交易日,這些做市公司的股價整體漲跌幅中位數為3.13%。
一些公司依靠這些強針劑股價強勢反彈。
2017年6月2日,仁會生物大股東表示要增持,股價迅速剎住了車。
今年以來,仁會生物有三分之二的交易日都是下跌狀態,市值徘徊在40億元左右。即使2月份新藥上市銷售的重磅消息爆出,但股價也沒有明顯反彈。
6月2日,桑會慶終于“出手”了。仁會生物宣布增持計劃稱,基于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公司董事長桑會慶和總經理左亞軍未來6個月內擬增持股份數量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
桑會慶和左亞軍于當日分別增持2.9萬股、5000股,按照仁會生物成交均價24.31元/股計算,這兩筆增持花費約83萬元。
6月9日起,仁會生物股價有了大幅回升。截至6月14日,近四個交易日漲幅累計達到31%,市值已修復至48億元,較6月8日上漲12億元。
2017年6月15日,銀橙傳媒大股東表示要增持,第二天股價暴漲16%;
6月15日下午,銀橙傳媒發布了一則關于公司管理層計劃增持的公告兩位實控人領銜,公司多位高管參與,祭出了5000萬元的增持計劃。
6月16日,銀橙傳媒公司股價強勢反彈,大漲16%。
周運南認為,發布增持公告后股價短期內上升,很大概率并不是真正的回暖,大部分可能只是大股東試盤造成的:“大股東說了增持,大部分肯定會增持一部分,不過也不會盲目增持,不然也成為接盤俠了。所以大股東得考慮市場的反應,如果股價上去了又馬上下來了,大股東可能也就不敢增持了”。
不過在增持過程中,最終有完成增持承諾的公司,股價整體表現還是要好于沒有完成增持的公司。
12家按照最高標準完成增持的公司,在增持過程中整體漲跌幅為7.64%,而沒有完成的公司整體漲跌幅為-4.53%。
不過增持結束之后,有沒有真正完成增持對股價的影響就不是特別大了。
這12次完成增持的公司,在增持截止日后10日的股價漲跌幅中位數為-0.96%,后30日漲跌幅為5.00%;而沒有完成的63次增持,在增持截止日后10日的股價漲跌幅為0.79%,后30日漲跌幅中位數為-4.95%。。
這也怪不得大股東可以隨意放炮。
增持套路深,跟著大股東炒股要謹慎
▲
如果大股東真的完成增持承諾了,是不是意味著這些公司的前景確實不錯呢?讀懂君發現,即使是按照最高標準完成增持的12家公司,整體業績表現也是差強人意。
12家公司營收中位數為1.96億元,凈利潤中位數為880萬元,雖然在規模上要在新三板平均之上,不過在成長性上要遜色,營收同比增長率為4.1%,凈利潤則是下滑了4.71%。
還有140次大股東增持并沒有提前預告,簡單粗暴主動完成,這些公司又怎么樣呢?整體也比較一般。這些公司營收中位數為1.07億元,凈利潤中位數為613萬元;營收同比增長率為12.12%,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為7.42%。
看來,就算是大股東增持了,也不能說明公司真正具有非常好的前景。讀懂君發現,其實在增持過程還有一些套路。如果投資者要跟著大股東一起上,不光要看企業的質地,還要提防大股東的套路。請閱讀讀懂君之前的文章《新三板大股東增持的四大套路》。
套路中,最“坑”的當屬“左手增持,右手減持”這種忽悠式增持,典型的是安達科技。
在去年7月14日,安達科技發布公告稱,基于對公司的看好,公司控制人李忠之一增持了121萬股。
不過在今年年初,公司另一名實控人劉國安就減持了486.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2.8%,期間均價為23.77元,套現金額為1.16億元左右;
2月23日,公司總經理劉建波在二級市場減持25.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0.15%,當日成交均價為24.23元,減持金額為618萬元左右。
還有的公司大股東是因為要替退出的產品接盤,不得已而增持。安潔醫療(832092.OC)就是一個例子。
2016年1月13日,安潔醫療增發的股票正式進入公司總股本,中間出現了私募基金和澤紫金通惠基金的身影,總共持有100萬股。很快這家基金就開始減持了
讀懂君注意到,2016年半年報中,公司實際控制人曹明拓的持股數相對2015年年報增加了34.4萬股。而在7月15日的公告中,曹明拓的持股又增加了25.7萬股。
而同期和澤紫金通惠基金正好減持了34.4萬股和25.8萬股。顯然,實際控制人在默默的接私募基金的盤。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2023-05-22 讀懂財經研究發布了 《用戶需求驅動,貝殼找到成長新邊界 》的文章
2023-05-22 讀懂財經研究發布了 《阿里重新找回創業家精神》的文章
2023-05-17 讀懂財經研究發布了 《多元投資配置趨勢下保險價值全面釋放,平安憑何領跑保險復蘇新浪潮?》的文章
2023-05-16 讀懂財經研究發布了 《“跑鞋中的頭等艙”扎根中國》的文章
2023-05-15 讀懂財經研究發布了 《現制茶飲告別直營時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