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寒露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贏家通吃”是一個很殘酷的概念,與之相關的還有“幸存者偏差”,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往往只有少許頭部廠商能夠站在閃光燈下,意氣風發地講述他們的故事。
云市場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市場。
當頭部企業慢慢收割市場的時候,大部分云廠商則在留給他們的少部分市場中艱難掙扎,默默地尋找出路,或者上市,或者轉型。
據“云計算第一股”優刻得(688158.SH)的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一季度凈虧損0.26億元,同比擴大696.2%;扣非后凈虧損0.3億元,同比擴大802.1%。
據金山云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金山云的凈虧損分別為7.1億元、10.1億元、11.1億元。
據中小云企業青云招股書顯示,該企業3年累計虧損了4.36億元。
中小云企業必須上市
市場競爭壓力大,投資機構融資難,面臨種種現實問題,最終,眾多中小云廠商不惜“自曝家丑”,把近幾年差強人意的增收凈利情況都寫在招股書,因為,上市是中小云最后能融資的路了,也就是說,他們必須上市,不上市,融不到資金的話他們就面臨死亡的威脅。
作為新興行業,云計算屬于重資產行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包括阿里云在內的大多數云計算廠商都還未實現盈利,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簡單概括為就是研發資金連年增長,然而收入很難短期內實現,需要企業的資金鏈承受相當壓力,因此,如果在涉足云計算的企業沒有一個“金主爸爸”的話很難實現持續發展。
當然,以前這些企業能夠發展甚至存活至今,多半都是依靠風險投資的資金。
以青云為例。
早在2013年,青云曾獲得藍馳創投200萬美元融資;2013年12月,青云獲得藍馳創投、光速及經緯中國2000萬美元投入;
2016年3月7日,青云獲得兩家人民幣及藍馳創投1億美元的C輪融資;
2017年6月,青云宣布完成金額為10.8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本輪投資方包括招商證券國際、招商致遠資本、陽光融匯資本、中金佳泰、泛海投資等多家機構。
然而,在燒了將近20億人民幣之后,青云依舊沒有實現盈利。
據2020年4月7日,青云提交的招股書顯示,在2017年度、2018年度以及2019年度,青云產生凈虧損額分別為9648萬元、1.49億元和1.9億元,虧損逐步加大,三年累計虧損4.36億元。
對此,青云在招股書當中提示,由于前期固定資產投入及研發支出較大,目前尚未實現盈利,且預計公司經營會持續產生大量開支,因此,由此可見,在面臨股東退出及公司緊急需要下一步融資的背景下,青云不得不上市。
作為行業頭部企業,阿里云也同樣如此。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阿里云的營收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07億元,同比增長62%,與此同時,據優刻得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優刻得全年實現營收約為15億元,同比增長26%,可以看到不管是在營收還是增速上,阿里云都要優于優刻得。
優刻得在云計算市場起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的原因就是,云服務是一個“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行業,在這個長期需要“圈地跑馬”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常年投入大量基礎設備和人力資源投入。
從最新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優刻得員工總人數為1039人,其中研發人員數量為526人,占比達到了50%以上。
然而,維持持續創新能力和龐大的研發團隊非常燒錢,這對優刻得來說是一個挑戰。
2016年-2019年,優刻得研發費用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9%、13%、14%和12%。對于毛利率只有30%左右的優刻得來說,這意味著利潤的很大一部分都要用來研發。
雖然目前優刻得的規模較初期成長較大,但是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然令利潤捉襟見肘,若是想靠自身“造血”來完成對巨頭的追趕,顯然十分困難,因而,無論是對于青云還是優刻得來講,上市融資勢在必行,然而,上市之后能否獲得持續認可呢?
云市場下半場:中小云掙扎在生死線上
據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19年下半年的公有云服務市場集中度依然很高,阿里、騰訊、中國電信、華為、AWS位居IaaS+PaaS市場前五,在IaaS+PaaS市場總體占據76.3%的市場份額,在IaaS市場總體占據77.5%的市場份額。
當前市場中阿里云、騰訊云等行業巨頭背靠集團資源優勢,已占據了較多市場份額,由于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資源等優勢也較明顯,議價能力也更
反而對于中小云企業來講,則是營收增長壓力加大,凈利不斷下滑,以優刻得為例。
在優刻得2020年一季報當中,優刻得表示,對于凈利下滑,除了共同的包括購入貸款、租賃機柜等資源部署和采購成本增加外,2019年其面臨了公有云市場激烈的價格競爭,不得不調價應對。
然而巨頭們則沒有任何壓力——阿里由電商起家,騰訊的主打業務為游戲,二者都需要數目較多的服務器,因此,巨頭們從事云服務行業,自身的其他業務就能提供很大一部分需求,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騰訊和阿里從事云業務,甚至減少了購買服務器的成本。
而且,從客觀現實情況來看,云計算行業技術含量較高,但是現有云服務同質化比較高,在服務內容相同的情況下,客戶顯然更愿意選擇知名的大廠,而非小廠,再加上頭部廠商的規模效應——由其規模帶來成本的大幅下降,所以長期來看,中小云廠商似乎很難以打贏這一場價格戰。
“只有在潮水退去時,你才會知道誰一直在裸泳。”
在某種程度上說,大部分中小云創業公司的誕生及發展,一方面是看到了云計算行業的潛力,另外一方面,他們也充分享受到了互聯網+和大眾創業的市場紅利。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到2018年是中國公有云市場的爆發期,而來自云的需求的則主要來自于大型互聯網企業,由于其業務靈活,數據化程度高,因此,這催生了許多云服務廠商的崛起。
然而,到了云服務的下半場,伴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適合上云的企業越來越少,云服務廠商特別是中小云廠商的日子則越來越難過——目前,云服務行業普遍認為今后的增長點在于傳統企業和政務市場,而政企云對于私密性與安全性的要求相較互聯網公司都要更高,這似乎是中小云廠商更難“啃”動的。
因此,云服務賽道的淘汰賽在不斷加速;
百度云經歷了幾次業務調整,2020年3月,百度智能云的調整方向為將云作為AI的附庸。
蘇寧云商城則發布公告稱,將于2020年4月30日正式停止運營,原有云商城服務并入星河云。
美團云選擇了于2020年5月31日起停止對用戶的服務與支持,并回收資源。
巨頭都尚且告別了云市場,那么,對于中小云企業來講他們該怎么辦呢?
前進吧,道路艱難,后退吧,萬丈深淵。
即便上市了,上市后現金流依然緊張,未來的增長難以分得一杯羹,那么接下來中小云廠商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嗎?
據IDC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下半年,我國整體云專業服務市場達到6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25.8%,2020年市場預期增速會有所下降,到2021年可望出現一定反彈,2019年-2024年預期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5.1%。
顯然,云市場的機會依舊,只是,這些中小云公司能否堅持到最后是一個問題——“今天很美好,明天很美好,然而更多人死在了明天的路上?!?/p>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股份制商業銀行角逐“創新度”》的文章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央企長安為蔚來換電商業模式與企業經營投出“贊成票”》的文章
2023-11-16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百模大戰再次開啟:國區爭霸 手機安家》的文章
2023-11-09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新能源浪潮下,吉利猛追比亞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