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10w+的文章,說夢想小鎮附近成了阿里系創業者的墳場,說了各種故事,其中也有提到“賣好車”,說我們是第二波阿里創業人中的成功案例。雖然被認可了,但是很不幸,我們也在這片墳場。昨天一天,很多同事自嘲我們是“墳場”之花。?
我自己也常寫點東西。從文章的角度來看,那篇文章分三部分,是先有了最后的結論,再往上堆砌了一堆案例去印證想法。很多朋友圈的文章這么寫,讀者看到標題驚悚、開篇具體、結語裝逼的文章,不想深讀也沒時間深讀,覺得“好像有道理”就轉發了。?
馬總有個說法很多人知道,“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大部分人會死在明天晚上”,那是在2000年上上個資本寒冬時候說的,大環境跟現在很像,創業的失敗率本來就很高,很多創業公司都會死亡。而如果在“明天晚上”成堆的死人中,翻出幾十個有阿里工號的,然后說,你看阿里系創業不行吧,你看他們這塊地方風水不好吧,這種說法我認為神經質了。
我把生命中最青春的一段獻給了阿里,跟著淘寶長大,參與到阿里同事的創業中,然后自己做,受過資本追捧,并因此膨脹過,后來明確使命愿景,變為行業領導者,也成了這片“墳場”上的花。我想,我不可能不認自己的阿里味道,就從這開始說好了。?
阿里出來的創業者,要贏,必須要弄清楚,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
2014-2015年,很多人從大公司出來創業,杭州有阿里系,深圳有騰訊系。那么,這些事是創業者真正想做的,還是資本市場在追的?我們是沖著錢去的,還是沖著贏去的??
坦白講,2014年,傳言阿里P8/M3=300萬美金,P9/M4=500萬美金的價碼,讓很多人膨脹的要死,想想,用一個title就可以換幾千萬來折騰,title還從M3變成了CEO,為什么不呢??
“夢想總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這句當時很流行的話,放在這群人身上,夢想就等于拿到錢,成功也就等于拿到了錢。錢越容易拿,夢想就越容易放棄,因為“夢想總要有的”變成了“夢想總會有的”。于是當2015年出現了資本寒冬,這樣的人就回去打工了,也出現了很多《我為什么回到騰訊》、《回到阿里想說的話》之類的刷屏(其實是被創業者看笑話,也被同事看熱鬧)文章。?
在阿里做過的人都知道,真正支撐這家公司持續旺盛的,是夢想和夢想帶來的使命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讓年輕人擁有更多機會,讓中小企業賺更多錢。創業要的是“贏”,是最后實現夢想和履行自己的使命。所以馬總不會說自己贏了,我們更不能說自己沒有輸。?
我和我創辦的公司,折騰三年有了眉目,我們探索的歷史就是中國汽車行業和互聯網結合的活歷史,因為我們相信,互聯網一定可以幫助汽車行業,讓車更好賣。也正是這個夢想和夢想帶來的使命感,支撐我們度過了幾次死去活來。所以我認為,這是阿里賦予所謂阿里系創業者最重要的東西。?
從阿里出來的人,如果沒有把握住這精髓,跟普通人創業就沒什么區別,不拿P幾說事兒比較好。?
我被不下10個投資人問過,對阿里系創業者和其他創業者的看法。我的回答都是:敏銳的商業嗅覺。也正因為此,直接、商人感、迅速行動、缺乏耐心、落地困難等等好的壞的都在這些人身上有體現。因為一個要敏銳,一個要耐心。?
阿里還有非常強的企業文化和組織文化,價值觀的灌輸和認同,以及組織發展的整個套路,創業者在阿里身上可以學到特別多,這個特性也讓阿里的創業者往往能迅速組織一個戰斗力很強的團隊并迅速拿到結果。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價值觀是最有效的行為準則和判斷標準。?
同時,因為敏銳,阿里背景的創業者,轉型的概率很高。?
也因為文化強,很多偷懶的創業者,就照抄了阿里的六脈神劍價值觀,照搬了阿里的HRG政策,找來一水的阿里背景合伙人來提高效率,這些對初創企業的影響都是致命的。沒有自己的血液,阿里的價值觀怎么能照搬,不了解阿里在什么情況下引入HRG,就照搬過來,團隊也會迷茫。同文同宗的阿里人湊一起,沖突變少,可創業怎么可以沒有沖突呢。最后的結果,就是大家開始懷疑“你這套管不管用”。?
我和我創辦的公司,在業務模式碰到問題的時候,迅速轉型,認真找到B端的突破口并取得成績,這就是血液里流淌的敏銳和不糾結。我們同樣犯了創始人背景單一的錯,也迅速補充了多元背景融合的團隊。我們在公司一年多的時候認真思考自己的特性,務虛很久研究愿景價值觀,做自己特色的組織發展規劃。這些都有深刻的影響。?
因此,阿里背景,有很好的老師,但我們必須知道學啥。應該學習阿里在1999-2003年說什么做什么,那是一個偉大企業剛開始的幾年,那才是符合創業者學習的階段。馬總現在都關注人類了,你還在找夢想小鎮不要錢的辦公場地呢,階段不同,別跟著瞎學。?
缺落地能力。五年前一個著名TP(代運營)公司的老板跟我說招了好幾個淘寶的運營過去,“我打算讓他們受打擊3-6個月,他們才能落地”。這是一個縮影。蘑菇街陳琪之前跟我開玩笑說,淘寶的一個剛畢業的運營,動不動覺得自己拔一根腿毛就可以改變行業,他們沒想過這腿毛是馬云的。這是真的,看的太高,落不下來,是阿里背景創業者普遍的問題。?
缺最小運營單元。我經常跟朋友提,運營必須思考“最小運營單元”是什么,阿里背景的創業者往往把最小運營單元想的很大。比如做共享供電寶,我聽說有一家最小運營單元是城市,這就必須失敗,最后的失敗不是行業的失敗,而是創業者自己的運營策略失敗。我們的交易業務,最小運營單元就是經銷商,想盡一切辦法提高經銷商的滲透率和復購率,然后才能考慮整個市場的覆蓋率和轉化率;物流業務,最小運營單元之前是貨車,現在就要調整到板位,這樣才能知道怎么提高。從這個角度說,如果阿里背景創業者不能把關注的最小運營單元縮小2-3個級別,那他還沒有落下來。?
缺耐心。創業是條很長的路,而阿里背景的創業者往往因為阿里的迅速成功,因為阿里賣家的迅速成功,也覺得自己可以迅速成功,如果不能快,就換一條快的路。這往往也成為很大的問題。 ?
弄清楚了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我們才能看怎么才能贏。
真的,創業者如果不是為了“贏”,還是別干了。同樣,如果這個創業者不能贏,還是別投了。
要贏,兩個條件必須要有:事兒要對,組織要好。?
事兒要對。?
必須考慮三件事:在潮中,在浪上,姿勢正確。
在潮中,意思是企業做的事兒,是未來5-10年會有大發展的事兒,比如產業互聯網、比如AI。在浪上,是做的事情有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有紅利可以享受,否則會很苦。姿勢正確,說的是進入市場的方式,是因為技術、金融、服務等可以極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手段,而不是苦哈哈的那種。任何用投機換來的機會,都是假的機會,也是不會有未來的機會。?
關于這個我之前有過分享,這里不展開了。
組織要好。?
核心團隊必須要有迭代,必須要多元化,必須要有沖突,必須要有探討。維護好核心團隊,是CEO責無旁貸的責任。所以阿里背景的創業者,應該從最好的老師——東家那里學到更多。?
組織要有很務實和有特色的文化并加以傳承。使命愿景價值觀很管用,但并不是別人的方子都可以治自己的病,花時間在組織文化建設上,并且越早越好。因為我們的經歷深刻告訴我們,事兒決定往哪走,組織才能決定走多遠。這家公司能到這里,是因為組織還沒有散,但不能說明未來不散,未來走到哪里,組織都不能松懈。 ?
不知不覺說了這么多。?
我們說了創業,必須知道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然后保持事兒要對,組織要好。?
可以很負責任的講,夢想小鎮,這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龍右白虎的位置,肯定是福地。但創業者必須深刻的認識自己,成不成都是靠自己,扎堆、看風水、提阿里,有P用。?
作者簡介:胡斐,原名李研珠,2005年加入阿里,成為淘寶網162號員工。11年加入蘑菇街創業團隊,作為合伙人兼CMO。14年創辦賣好車,進入新車電商領域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