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智能城市的全新樣板,河北雄安新區從初始規劃起的每一步都備受關注。
5月8日上午,河北雄安新區發布了智能城市建設標準體系框架(1.0版本)和第一批標準成果。
發布會以現場會議、視頻會議以及網絡直播的線下和線上互動方式進行
根據《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要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打造全球領先的智能城市。為給智能城市建設提供有效的指導和示范,雄安新區制定了包含基礎設施與感知體系建設、智能化應用、信息安全三大類,共九個方面的智能城市標準體系,并根據急用先行的原則,先行啟動了18個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其中,雄安新區道路物聯網終端建設、智慧工地建設等8項標準已經成熟,具備了發布實施條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目前我國智能城市建設標準制訂工作剛剛起步,指導實踐的具體標準尚不充足,處在規劃建設階段的雄安新區主動研究制定適合新區定位的智能城市建設標準,為未來城市建設的規劃管理樹立了一個樣板。”他也談到,標準發布僅僅只是開始,核心將是標準的實施、應用和完善。
雄安新區基礎施舍建設全面開啟
那么未來在河北雄安新區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發布會上分享了部分標準應用典型案例。以智慧出行為例,智能公交,運用響應式公交系統,按需預定,一人一座,點對點直達,出行時間可查可控;智能停車,可以共享停車場位置查詢、車位預約、反向找車、CEC公交換乘等功能;智能交管,提供信號控制公交優先、救護車、消防車等特種車輛定制出行方案;車輛協同,全面感知路面信息,科學規劃行車路線,實時預警異常車況,及時保障出行安全;車路協同,預判行人行為,自動識別過街需求,保障出行安全。
隨著河北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開發階段,智能城市建設需求正集中釋放。據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吳海軍介紹,初步估算,在已開工和即將開工的項目中,“新基建”投資額占總投資的比重近五分之一,規模達到近千億。
容東片區建設施工工地
截止4月底,“新基建”初步效果顯著,總長度582公里的20個數字化道路項目、220公里18個智能化管廊項目、121公里的7個數字堤壩項目、總建筑面積606萬平方米的7個智慧社區項目,已經開工建設;總面積2平方公里的車路協同示范區已經啟動,將開展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智能接駁的測試實驗;設立智能城市專項工程,已經啟動38個政府投資項目,以及多個社會投資的通信網絡、5G基站、智能化應用等項目,總投資超過百億元;新區會同5銀行開發的區塊鏈征拆遷和工程建設資金管理系統已經上線運行,實現建設工人工資的穿透支付;自主可控的區塊鏈底層技術項目正在加快研發,非稅電子票據系統全面運行;覆蓋新區縣鄉村四級的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實現了政務服務的“不見面審批”。
此外,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現場的5家參建單位代表是利用區塊鏈技術簽署并發布的河北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建設標準應用倡議書。
澎湃新聞4月20日曾報道,在國家發改委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正式明確了“新基建”范圍,區塊鏈作為新技術基礎設施被納入“新基建”范圍內。
2021-12-06 起風了發布了 《如何“勾搭”投資人?泰哥發話了!》的文章
2021-12-06 起風了發布了 《2017第二屆金投榜,起風了邀你智瞰未來!》的文章
2019-12-06 起風了獲得了互聯網搬磚工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