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的風終于刮到中國來了。
近日,新芽newseed獲悉,繼4月20日,肯德基宣布推出植物人造肉產品“植培黃金雞塊”后的第二天,4月21日,星巴克宣布,將于本周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單,產品主要由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生產。
而就在幾天前,比薩品牌棒約翰和Starfield合作推出的人造肉新品“未來肉比薩”,也正式在全國16個城市近150家餐廳發售。
各大國際餐飲品牌紛紛在中國試水人造肉,推動A股人造肉概念股應聲大漲,雙塔食品、哈高科、豐樂種業等個股走出連板行情。截至4月22日13時,Wind人造肉指數上漲4.18%,今年以來漲幅超27%。
圖片來源:Wind
1分20秒售罄的人造肉拉面,未食達、星期零等初創企業先后獲得知名投資機構投資、比爾蓋茨看好......這一切的背后,是人造肉的千億美元巨大市場。
“人造肉”從航天員專供食物到如今的投資風口,一場在眼前興起的食品革命正在進行。
1.99元5塊,肯德基、星巴克先后入局人造肉
“看到肯德基推送就想試試,但沒搶到兌換券。”
4月20日,肯德基宣布在國內公測“植培黃金雞塊”。據介紹,“植培黃金雞塊”,原材料為近兩年大火的“人造肉”,主要成分為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產品不含膽固醇,且接近肉類口感。
植培黃金雞塊在公測階段售價1.99元/5塊,在上海、廣州和深圳三地特定的肯德基餐廳購買到。目前只接受用戶預購,且每人限購2份。
然而,等著嘗鮮的吃貨們太踴躍,4月20日首批400張測評體驗預售券在肯德基APP上被秒空,隨后21日、22日的券也早早被搶購一空。這延續了肯德基去年在美國試水“人造肉”雞塊的“盛況:當天的消費者數量相當于整整一周內在該店消費的顧客數量。
就在肯德基中國宣布推出“植物肉”新品后的第二天,星巴克中國宣布聯手Beyond Meat(別樣肉客)和OATLY(噢麥力)推出植物膳食餐飲產品,包含青醬意面、經典千層面和美式酸辣醬大卷,正式進入“植物肉”圈。
據悉,星巴克人造肉餐價格在50多元至70多元不等。新芽Newseed記者發現,主推的千層面售價69元,且有些店鋪已售罄,其他人造肉產品定價要比其他普通餐食貴10-20元不等。
星巴克相關負責人表示,“植物肉”食品將會長期在星巴克門店售賣,而燕麥奶也將作為星巴克一條新的產品線,會搭配不同的飲品產品長期在門店售賣。
國際大牌餐飲的集中入局,驟然拉升了“人造肉”在中國市場的熱度,實際上,在中國市場,肯德基、星巴克并不是最早推出植物肉產品的餐飲品牌。
去年中秋,雙塔食品1000份零售價168元/份的人造肉月餅在電商渠道上架后很快售罄,國內人造肉創業品牌珍肉在淘寶售賣的3000份88元/份的“人造肉”月餅也引發消費者追捧。
2019年11月15日,“人造肉”在國內電商平臺正式開售,引發中國消費者關注。
新式茶飲品牌奈雪的茶也入局人造肉,在門店“奈雪夢工廠”推出3款植物人造肉產品,100個人造肉漢堡不到一小時便被一掃而空。
今年4月16日,拉面說旗艦店舉行“未知味覺實驗室”線上發布會,與Vesta合作發布“人造肉拉面”,2萬份產品在當晚9點開售后的1分20秒內全部售罄,直播觀看人數高達15萬人。
人造肉熱度持續走高,一場“餐桌革命”似乎正蓄勢待發。
創企融資小高潮,人造肉成新風口
2019年5月份,比爾?蓋茨投資的美國人造肉企業Beyond Meat掛牌上市,帶動“人造肉”概念從默默無聞,迅速掀起全球熱潮。今年3月,人造肉創業公司Impossible Foods獲得了約5 億美元的F 輪融資,自成立以來,公司已獲得了近13 億美元的融資。
中國市場上,創業者躍躍欲試,資本也暗暗布局。去年9月,剛成立兩個月的植物肉公司未食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完成了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IMO Ventures。Vesta是以分子料理作為研發思路,將肉的分子成份一一解構分析出來,用天然植物進行替代。
Vesta未食達創始人兼CEO 解子涵認為,國內“人造肉”尚處空白,上下游都還有優化空間,現在這個時間點,技術研發是核心——“人造肉企業的發展,一定是先技術再消費的,現在的植物肉賽道其實是科技賽道”。
今年3月,剛剛成立不到半年時間的人造肉公司“星期零”宣布獲數千萬元融資,由愉悅資本、經緯中國、以及美國知名植物基投資機構投資。
星期零所研發的人造肉,以大豆為主要原料,提取出分離蛋白,經過加熱、擠壓、冷卻、定型等步驟,制作出具有真肉結構的纖維狀蛋白,再運用分子感官技術破解風味物質間的相互作用,最后形成色、香、味與真肉媲美的人造肉。
目前國內市場才剛剛處于萌芽階段。“人造肉具備一定規模的初創企業不會超過10家。”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表示,“但是發展很快,基本上每兩個星期,我們都能看到1到2家新的公司出現,還有一些大的食品企業在往植物肉方面轉型。”
Vesta的天使投資人、IMOVentures合伙人劉海認為,與國外市場“動物保護”和“素食主義”的潮流推動不同,“食品安全會成為國內植物肉市場爆發的主要推動力”。
如果“植物肉”市場規模可以達到類似“植物奶”與乳制奶的比例,即13%,那么對應美國2700億肉類市場,這意味著350億美元的新增市場空間。如果放到全球,模糊測算則有1820億美元。而根據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數據,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去年和前年分別增長了22%和18%。
一場關于“肉”的戰爭在全球打響。
爭議與熱鬧并存,人造肉會是未來嗎?
事實上,「人造肉」是個非常中文的詞匯。
在英文語境里,更多人稱之為「清潔肉」,比起傳統動物養殖更干凈的意思。市場對人造肉前景看好,一是因為它被宣傳為是比真肉更健康的食物,二是因為它涉及環境保護和動物保護的命題。
“人造肉的出現不是偶然。作為全球最大肉類消耗國,中國人均食肉量在逐年遞增,疫情和自然災害等問題也在時刻影響著肉類供應市場的需求,我們需要在食物創新科技領域尋找突破口,安全、可控、環保且健康美味的人造肉將成為肉類供應市場上必不可少的一塊食物。”星期零品牌創始人kiki表示。
但硬幣都有兩面,從目前市面上的在售“人造肉”來看,其因需要增味的緣故添加太多調味劑,導致人造肉單位分量所含的熱量更高。
此外,“人造肉”還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在于成本。以植物蛋白為基礎的素肉價格是略高于普通肉類的,230克28元的價格,比起真豬肉的售價格并不占優勢。有些網友還表示,“割兩斤實實在在的豬肉吃不香嘛。”
此外, 人們長久以來的口味習慣的改變也需要時間,這也是目前很多人造肉公司正在努力的方向。盡管外觀和香氣都模仿得很像,「假牛肉」不難吃,但用植物模仿肉,目前還很難騙得過人的味覺。
盡管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但投資人們還是看好人造肉的未來。
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伙人劉二海表示:“民以食為天。運用創新的技術改造這個規模巨大、潛力巨大的產業,以更高質量的食物改善中國人的餐桌結構,這是我們對“食品/飲品”投資根據地的理解。”
伴隨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人們對健康、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全球素食風的興起,預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人造肉這種新型的健康食品。
或許就在不遠的未來,人造肉會進到千家萬戶的餐桌,成為我們日常生活飲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