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云網北京】4月12日報道(文/韓文靜)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過去,部分人心理上的脆弱和恐懼卻在逐漸浮現。
一項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對于這場疫情,44%民眾感覺到恐慌、恐懼、害怕,懷疑自己患有新冠肺炎的占19%;還有出現軀體化癥狀(失眠,頭痛等)的占7%。
稍早前,國際衛生組織(WHO)的一項調查顯示,約20%-40%的人在災難之后會出現輕度的心理失調,這些人不需要特別的心理援助,他們的癥狀會在幾天至幾周內得到緩解。30%-50%的人會出現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調,及時的心理援助會使癥狀得到緩解。而在災難一年之內,20%的人可能會出現嚴重心理疾病。
心理重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重要議題,當年汶川地震后的半年內,涌現出了包括自殺在內的各種心理疾病,這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心理創傷無法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2月7日,武漢市高新區疫情心理援助平臺開通了疫情專用援助熱線,為武漢市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據統計,來自一線醫護人員及家屬的咨詢量占比較大,一線人員處在高強度、高壓力環境中,尤為需要心理疏導。
黃晶是一個心理咨詢師,除夕那天她下飛機回到老家遼寧,來自同事的一個電話開啟了她的“微光行動”。壹點靈微光行動是全國最早開始進行的疫情心理援助活動之一,黃晶和她的同事迅速集結,從大年初一開始接診,該項目已累計接通超過4萬名求助者的電話。
壹點靈是一家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平臺,截至4月6日零點,壹點靈針對疫情發起的“微光行動”已累計援助45509人,服務時長達14270小時。這幾日,隨著海外疫情日趨嚴重,平臺還上線了針對留學生及其父母和海外華人華僑的心理援助板塊。
“我的第一個案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是一名警察,那天要去執行疏散車輛的任務,當他要敲下每一個車的窗戶的時候,他覺得自己的心臟在不由自主的加速怦怦跳,總感覺病毒會從車窗飄出來,懷疑自己有感染的情況發生。”
黃晶表示,像這樣懷疑自己感染的一線人員還有很多,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他們不敢向周遭表露自己的脆弱和恐懼。在她提供心理咨詢援助的人群中,有20%是一線的工作人員,包括警察、醫生、護士。
隨著國內疫情的緩解,醫護人員、確診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創傷問題可能會慢慢顯露出來,疫情之后,生活需要重建,心理健康也需要重建。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郭磊開展了一項針對全國1.4萬人的公眾心理狀況調研,結果顯示醫護人員群體的抑郁、焦慮、恐懼、內疚情緒在受訪群體中最為嚴重:有8.70%的受訪醫護人員群體有一定程度的PTSD癥狀,10.87%的醫護人員群體睡眠質量差。
根據這份調研,郭磊指出在疫情結束以后,患者和醫護人員群體有可能出現各類應激障礙,尤其是家中有親屬病逝或者自殺的人們,有較大風險罹患PTSD。
“在災后,或者是說疫情結束之后,很多人是需要心理重建的。”黃晶認為,實際上現在還沒有到心理問題爆發的時刻,許多易感人群在疫情期間產生的心理問題很可能到等到疫情結束,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之后才會被發現。
“疫情發生之后,我們AI心理咨詢平臺流量的增速達到了平時的150%,考慮到這是在春節期間,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很高的增長。”連信科技是杭州一家做AI心理健康交互的公司,用戶可以通過App、小程序或網站連接到產品智能心理機器人Psybot,并與它進行人機交互。
在人機交互的過程中,Psybot會根據算法提供用戶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內容、心理評估與狀態分析,以及情緒舒緩和心理干預工具,形成個人心理健康檔案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管理方案。
Psybot的創始人徐濤告訴獵云網,平臺的使用流量在疫情開始之后到達了高峰,用戶的集中訴求都與疫情相關,其中武漢的用戶最多,有近40萬。自去年年底上線以來,截止3月28日,產品全國累計使用人數7,091,391人,干預人次12,237,739次。
平臺研發了三個針對疫情心理干預的場景,包括隔離在家、疑似肺炎、疫情的心態建設,并開發了復工場景,為用戶提供心理減壓冥想和游戲。據平臺的數據顯示,武漢人最困擾的問題是疫情心態建設,其次是焦慮情緒,“疑似肺炎”恐慌心態排第三。從年齡段分布看,90后占46.6%,80后占34.0%。
對比同時期的杭州,在8萬杭州用戶中,排名第一的問題同樣是疫情心態建設,而“隔離”心態建設排第二,第三是抑郁情緒。杭州的女性更愛找AI心理援助小天使,占54.1%。
隨著“英雄”們的歸來,抗疫人緊張、焦慮、壓力大等心理問題也接踵而至。Psybot專門推出了醫護版本,針對醫護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壓力、情緒,提供場景做情緒舒緩;在抗疫回來之后,通過呼吸訓練等工具,給他們做創傷應激的情緒舒緩和放松療愈。
“機器人具有其非人的優勢,在心理溝通環節上,有證據顯示相比面對人,人們更容易對機器袒露心扉,提高了表達真實度。”徐濤表示,根據已有數據顯示,60%以上的用戶在接受智能心理服務、使用心理化訓練與工具后反饋有效,數據表明智能心理機器人能有效緩解用戶的負面情緒與心理困擾。
當用戶的心理測評出現指標異常時,或者在人機互動中表達出需要專業醫生、咨詢師等人工轉介時,機器人也會引導用戶進入人工服務頁面,實現線上線下打通。
08年汶川大地震事件后,大眾對心理咨詢的關注度在逐漸上升。隨著互聯網+的熱潮出現,出行、外賣、旅游等服務都經歷了互聯網化改造,心理健康領域是否也能像這些領域一樣,借助資本的力量撬動行業爆發式發展?
據調查,我國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中國有1.9億人一生中需要介紹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
由于對心理咨詢的長期忽視,國內的心理咨詢市場一直不溫不火,調查顯示,美國1000人中就有一個心理咨詢師,按照這個比例計算的話,中國的心理咨詢師尚有47.6萬的缺口。
心理咨詢市場也曾掀起過波瀾。2016年,好心情獲恩華藥業提供的5000萬天使輪融資,2019年6月,國內心理服務平臺壹心理正式宣布獲數千萬元B輪融資。即便如此,雖有資本的加持,但中國心理咨詢市場距迎來爆發還有很長的距離,目前,中國心理咨詢市場尚處在早期階段,全職比例僅占38%,加上國內的醫保報銷剛剛起步,影響了患者的積極性。
徐濤表示,當前國內社會心理服務存在幾大難點,一是服務供給缺口很大,一方面,社會心理服務需求量巨大,而專業人員、專業機構、專門經費十分缺乏;另一方面,目前心理咨詢成本很高,缺乏普惠式的產品支撐,導致大多數群眾難以獲取心理服務。
二是服務方式不夠完善,目前的社會心理服務絕大多數以傳統心理咨詢為主,與群眾忌諱暴露心理問題的文化背景與文化積累相沖突,特別是很多群眾不愿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導致心理咨詢室等心理服務載體流于形式。
三是服務鏈條不夠完整,多數城市社會心理服務以后端治療為主,前端科普引導、中端發現跟蹤等服務缺失,導致社會心理服務停留在精神疾病治療階段,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務鏈條。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新戰略、新命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徐濤認為,加快智能心理服務技術的實踐應用和研發扶持是當下的重要方向,“疫情期間,我們在武漢、杭州等地的實踐效果非常好,這些新技術需要加快推廣。”
疫情期間,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專門下發了《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的通知》。前不久,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要求以一線工作人員作為重點,持續開展心理疏導服務。
湖北省心理咨詢師協會理事杜奇樺認為,目前居民焦慮的焦點已經由初期對疫情的恐慌、看病難的問題,轉化為復工之后的經濟來源問題和家庭問題。疫情之潮將退,心理干預不能退,這場考驗還遠沒有結束。
盡管發展勢頭明顯,但國內心理咨詢行業還未形成成熟的咨詢體系和服務形式,迎來了發展機遇的心理咨詢行業能否被疫情“催熟”?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俞敏洪流露退隱之意?稱自以為是的努力,已成為新東方發展的障礙》的文章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闊別五年重返網約車!周航掌舵曹操出行》的文章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加速布局芯片!小米入股芯片公司尊湃通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