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創板政策刺激下,中國云計算行業即將迎來上市潮。
繼今年1月份,UCloud在上交所鳴鑼上市后,國內另一家云計算公司青云QingCloud(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于日前遞交了招股書(申報稿)。巧合的是,這與云計算第一股UCloud去年遞交招股書(申報稿)的時間僅僅相差一個星期,不出意外的話,青云將成為我國第二家上市的云計算公司。
鈦媒體前文:UCloud將登陸科創板,云計算是值得投資的生意嗎?曾對UCloud的招股書做過拆解。橫向來看,這兩家公司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從投資機構來說,UCloud已經引入了中移動這支”國家隊”,而青云目前尚未有國有資本入場;再比如,UCloud目前已經實現小幅盈利,而青云還處于虧損狀態;又如,在業務上,UCloud專注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傳統的云計算賽道,而青云則開始大刀闊斧走向超融合,推出SD-WAN,甚至是數字化辦公平臺workly.ai。
但這兩家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是成立于2012年的云計算創業企業,又幾乎同期乘上了科創板的東風。然而最大的相同點在于,他們都身處“云計算”這個看起來是個亮麗風口、但其實又極其考驗耐力的賽道。耐力這個詞,不僅是針對創業者本身,也適用于資本方。
企業服務行業投資回報慢,其實是一種共識,但卻沒有預料到竟會如此慢,慢到兩家公司同時狂奔了8年,卻依然沒有很好的收益,并且還需要持續投入。
比如,UCloud招股書中說,他們通過科創板融資的19.44億元將用于4個項目的建設,其中“內蒙古烏蘭察布數據中心建設”項目將用去超過10億元的資金,而該項目的建設周期是7年,其余3個項目的建設周期也都不低于5年(詳情可參考鈦媒體前文:“培養“一個云計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錢?。
青云的情況又怎樣呢?本文通過對青云的招股書的拆解,盡可能讓大家了解一家云計算創業公司的處境。此處,有三個信息供參考:
青云的主要業務分為兩大板塊:云產品與云服務。
云產品業務指的是將核心技術解耦實現產品化,形成可供出售的軟件、與硬件深度融合的軟硬一體機(可參考鈦媒體文章:用解耦的方式做云平臺,青云QingCloud推出邊緣計算新品與IoT解決方案),主要包括四大類:云平臺與超融合系統,軟件定義存儲產品,容器平臺,統一多云管理平臺、多云應用管理平臺,多為私有云、混合云部署模式。
云服務業務則主要指的是可訂閱的公有云、混合云部署模式,主要有三類:基礎資源與架構服務,如計算、存儲資源等等;應用平臺服務,如數據庫、中間件、物聯網等等;安全與運維服務,如資源編排、監控警告等等。
青云的云服務業務比云產品起步要早,自2012年公司成立起就已經開始對外服務,云產品業務則是2015-2016年才開始做。雖然云產品板塊推出時間較晚,但是在對收入的貢獻上,云產品已經跑到了云服務的前面。
青云兩大板塊收入情況
數據顯示,青云云產品板塊對總營收的貢獻在逐年增加,2017年~2019年,云產品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52.34%、56.61%、65.39%。在毛利率上,云產品的毛利率也超過了云服務,2017~2019年,云產品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40.28%、33.59%及33.02%;云服務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30%、-18.92%、-26.53%,云服務毛利率正在下降。
青云云產品板塊按類型收入
青云云服務板塊按類型收入
如果將云產品、云服務業務中的細分業務拆開來看,青云有兩個細分業務2019年營收超過一個億,分別是超融合系統與基礎資源與架構服務。
超融合系統其實是是一種將計算、存儲、網絡等虛擬資源融合到一臺服務器中的基準架構單元,比較適用于需要完整云計算功能的私有云部署場景。
2019年,青云超融合系統營收約1.56億元,增速98.83%,報告期內增速增長較快;基礎資源與架構服務的2019年營收約1.09億元,增速83.31%。雖然基礎資源與架構服務在毛利率和增速比率上都低于超融合,但是青云基礎資源與架構服務的增速已經連續三年保持在了80%以上。
青云云產品板塊細分市場客戶分布
青云云服務板塊細分市場客戶分布
從客戶群體來看,青云云產品業務與云服務業務的客戶分化比較明顯。以私有云、混合云部署為主的云產品板塊收入排在前三位的領域是銀保證券類,企業服務,政府、事業單位等。而以公有云部署為主的云服務板塊,收入排在前三位的領域是企業服務、傳媒娛樂、電商零售,其中物聯網與智能硬件領域在2019年增速達到了446.50%,與電商零售、交通物流等一起,是青云目前重點布局的領域。
UCloud與青云都在2012年成立,但與UCloud已經實現盈利不同(UCloud 2019年凈利潤為2106.76萬元,也才實現盈利沒兩年),一周前剛剛過完8周歲生日的青云,目前仍未實現盈利。
2017~2019年度,青云營業收入從2017年的2.39億元增長為了3.77億元,2018年、2019年兩年的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17.77%、33.74%。其中虧損凈額分別為9647.78萬元、14945.85萬元和19096.65萬元,經鈦媒體計算,青云2018年與2019年的虧損凈額同比增長率正在縮小,分別為54.91%和27.77%。
青云招股書(申報稿)披露的資產負債及利潤情況
招股書分析,青云未實現盈利的境況短期內無法改善,未彌補虧損會持續存在。原因在于青云前期固定資產投入及研發支出較大,并且預計會持續產生大量開支。青云的虧損規模仍相對較大,且存在金額較大的累計未彌補虧損,公司由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準日未分配利潤為負。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3個年度,青云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由正變負,分別是1051.19萬元、-6329.70萬元和-8700.04萬元。但在這種情況下,青云的固定資產、和研發投入仍呈增長態勢。
2017~2019年3個年度,青云固定資產新增金額分別為6625.70萬元、5489.20萬元及6483.87萬元。這些固定資產對應產生的數據中心及網絡資源租賃費,導致固定資產折舊和數據中心成本占比較高。
青云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
在研發上,2017年青云研發費用是3067.42萬元,而到2018年,研發費用躍升至了6426.93萬元,2019年也保持了6954.25萬元的水平。招股書提到,在固定成本中,青云圍繞SD-WAN技術,購入了金額較大的網絡相關設備和資源。鈦媒體注意到,青云旗下品牌光格網絡推出SD-WAN解決方案恰好是在2018年。緊接著,2019年青云又相繼推出了邊緣計算&IoT解決方案、KubeSphere容器管理以及數字化辦公平臺workly.ai。
青云業務矩陣變化
招股書顯示,青云主要產品有五大類,分別是:云服務、企業云與超融合、軟件定義存儲、容器平臺以及IOT與邊緣計算,其中,云服務業務在青云成立2年后,也就是2014年中期才開始貢獻核心收入,直到2017年才進入穩定發展階段;企業云與超融合業務則是在2017年,尚未進入穩定發展期;2015年開始的的軟件定義存儲業務,則是在2019年底才有明顯的業績貢獻;容器平臺與IOT邊緣計算目前尚未開始貢獻核心收入。
也就是說,青云的每項產品從推出到貢獻核心收入,其實需要2-4年的時間。這2-4年的時間里,青云要持續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現金流就變得格外重要。
未來,青云還將在固定資產及產品研發上繼續投入。招股書顯示,青云目前處于正在研發的技術項目一共有26項,其中有8項尚處在項目開發階段,每項擬投入資金都不低于500萬,這些資金大部分都要從此次科創板上市募集的資金中出。
青云正在研發的技術項目(部分)
招股書顯示,本次青云擬定募集資金的總額約11.88億元。其中,1.4億元將用于全域云技術研發,另外1.6億元用于云網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周期為3年。
青云投資項目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發和固定資產投入之外,青云計劃將7.3億元的資金用于已有云計算產品的升級,這部分資金占到了總募集金額的61.77%。
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的青云在經過2018、2019兩個年度在產品上的持續狂奔后,產品生態已經日趨完善,開始想要在新項目與已有產品之間取得平衡。未來除了在私有云與混合云上持續加碼,青云將從產品線的交叉銷售、渠道建設上發力,以推動盈利能力的提升。
總的來看,云計算行業迎來上市潮,但在盈利上,需要資本市場繼續給予耐心。(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 | 秦聰慧,編輯 | 趙宇航)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