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瑞幸嗎?還有1.8折的券,趕緊去買杯。”
昨晚,瑞幸咖啡“自曝”交易造假,股價大跌80%,市值一夜縮水近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4億元)。一直飽受爭議的瑞幸跌落,看好的機構紛紛打臉。
新芽NewSeed(微信公眾號ID:pelink)問詢瑞幸咖啡公關,未得到明確回復,其表示也很震驚。瑞幸咖啡投資方愉悅資本方面稱,聞聽此事非常驚訝,大家的利益都受到了損害,截止目前并未出售任何瑞幸咖啡股票。
中國證監會也高度關注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對該公司財務造假行為表示強烈的譴責。并表示,不管在何地上市,上市公司都應當嚴格遵守相關市場的法律和規則,真實準確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中國證監會將按照國際證券監管合作的有關安排,依法對相關情況進行核查,堅決打擊證券欺詐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
記者調查發現,今日,北京多家瑞幸銷量暴增,桌子上放滿了咖啡,有的甚至出現了排隊潮。一邊是股價暴跌,而另一邊消費者排隊買著1.8折、2.8折的瑞幸咖啡,更多的是想早點用完錢包里的咖啡券。似乎因為訂單太多,目前瑞幸咖啡app暫時無法打開。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另一邊,受瑞幸影響,神州系遭到連環重創。神州租車股價跌幅一度超過70%,已停牌;截止今日午盤,神州優車也跌去25.95%。
瑞幸之殤:資本吹出來的彩色泡泡
以“小藍杯”聞名的瑞幸咖啡一直是中國新興“互聯網咖啡“的代表,一個典型由資本催熟的樣本。
2017年,瑞幸咖啡在神州專車總部成立,從創始人錢治亞拋出10億元教育市場,在一線城市的百萬個電梯間內廣布廣告,用互聯網兵法的慣用打法——瘋狂補貼、瘋狂開店,迅猛成長。
促銷手段包括“注冊App第一杯飲品免單、買5送5,買10送10,買2贈1”等燒錢大規模補貼用戶,請來湯唯、張震、肖戰等大牌明星大手筆宣傳,“杠上”星巴克,尋常品牌50年的緩慢進階路徑,在一年時間內,瑞幸飛速走完。
星巴克號稱15小時開一家新店,而瑞幸在2018年的最后95天里開出了1000家店,創造了平均每天新開10家店、即2.4個小時開1家的紀錄,如打激素一般。截至2019年年底,瑞幸咖啡直營門店數達4507家,門店已經超過星巴克。
2019年7月,瑞幸登陸納斯達克,用時僅18個月。
支撐這一切的,則是瑞幸背后的資本力量。瑞幸上市前,共經歷了4次融資,規模均超過1億美元:2018年6月1.9億美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陸正耀旗下公司;
2018年7月,2億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為大鉦資本、愉悅資本、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君聯資本;
2018年11月,大鉦資本、愉悅資本、GIC、中金公司宣布2億美元的B輪融資;
2019年4月,美國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集團貝萊德(BlackRock)宣布1.5億美元的B+輪融資。
“資本壓力驅動最終干擾了瑞幸咖啡正常的經營邏輯,無論開店增長、產品擴張,都是為了匹配資本邏輯,而非消費邏輯。”業內人士分析。
而瑞幸咖啡的瘋狂開店,顯然已經形成了重資產模式。每開一家店,就意味著要投入房租、設備、人員成本。
雖然靠廣告轟炸、線上拼團、精準營銷、外賣切入等手段確實快速帶來了流量,然后通過運營把流量轉化到線下自提,但是這些高昂的獲客成本從其虧損中就可窺得一二。
瑞幸咖啡發布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當季實現收入15.4億元,凈利潤虧損達5.32億元,虧損幅度擴大9.6%。
其高額補貼、嚴重虧損、快速擴張的商業模式,被無數人視為“下一個ofo”。
對于一家公司來講,持續燒錢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任何商業行為都必須具備可持續性,最終實現自我造血,而消費端的用戶都屬于價格敏感性,一旦價格優勢不復存在,就會離開,而瑞幸咖啡并沒有形成價格以外的黏性,只能拆東墻補西墻,甚至不惜財務造假以維持商業泡沫的繼續膨脹,卻最終迎來了“崩盤”時刻。
神州系連環重創:神州租車暴跌停牌
受瑞幸交易造假波及,神州系也遭到了連環重創。
4月3日一開盤,神州租車股價一路暴跌,跌幅一度超過70%。中,其股價最低價為1.2元,創上市新低。截至發稿,神州租車宣布已停牌,停牌前股價大跌54.42%,市值蒸發49.6億元。
2015年5月至今,神州租車股價一直在下跌。已從最高點22港元跌至4.3港元。而神州租車大股東陸正耀亦為瑞幸咖啡大股東。
于此同時,在新三板掛牌的神州優車(神州租車的母公司)股價下跌。截至4月3日午盤,神州優車跌25.95%,報9.5元,市值蒸發89.4億元。
神州優車旗下有神州租車、神州專車、神州買買車、神州車閃貸四大板塊。據日前發布的財報顯示,神州租車2019年經調整凈利潤減少57.1%至2.92億元,而凈利潤同比減少89.3%至0.31億元。
神州優車的情況也不太好,財報顯示其2019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9.2億元,同比下降48.98%,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凈利潤為-6.52億元,由盈轉虧。
神州優車表示,營收下降主要由于專車業務的減少。公告還稱,隨著網約車行業監管措施的不斷加強,開始逐步清退不合規車輛和司機,此外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專車業務收入有所下降。
此外,據公開材料顯示,此次瑞幸咖啡事件的主角、公司首席運營官(COO)兼董事劉劍,也曾經是神州租車老將。2008年至2015年,劉劍先后擔任神州租車車輛管理中心副主任和收益管理負責人;2015年至2018年擔任神州優車收益管理負責人;2018年5月起擔任瑞幸咖啡COO,2019年2月起任董事。
從神州優車到瑞幸咖啡,作為資本運作老手,陸正耀的打法也很清晰:瘋狂營銷,快速燒錢做大市場。“與時間賽跑,盡快把規模做出來”這是他認為的創業核心要素之一。
2007年,陸正耀創辦了神州租車。在引入聯想控股、華平資本等投資方后,迅速擴充,一躍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連鎖汽車租賃企業,并于2014年上市。
網約車崛起后,陸正耀又孵化了神州專車,并在2015年成立神州優車。從試運營到2016年7月登陸新三板,神州優車前后只用了18個月。燒錢百試不爽,隨后的瑞幸咖啡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刷新了全球最快IPO記錄。
瑞幸咖啡上市之后陸正耀曾表示:“快是貫穿瑞幸咖啡發展的主旋律,也是市場評價瑞幸咖啡最常用的一個字。開店快,發展快,燒錢快,當然,還有上市快。外界評論瑞幸咖啡常用的一個詞叫‘蒙眼狂奔’,其實我要說,狂奔是真的,但是并不是蒙眼。”
如今來看,狂奔是真,蒙眼也是真。
“互聯網咖啡模式”又一失敗樣本,
失了信用的瑞幸能否活下去?
咖啡行業,瑞幸不是第一個燒錢的,跟瑞幸一樣打著“互聯網咖啡”旗號的連咖啡,成立于2015年,曾在兩年內開出了400家店,在資本的加持下,彷佛兩條強勢的鲇魚一般,攪動了整個咖啡市場。
侵入者的出現,直接導致2018年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出現了9年來的首次業績下滑,營運利潤率已經從26.6%下降到了19%。迫于壓力,星巴克開始與阿里旗下的餓了么合作推出外送服務應對競爭。
2018年,可以稱為中國咖啡市場爆發的“咖啡元年”,也是互聯網咖啡的高光時刻,但隨后,連咖啡被爆出關店消息,在2019年春節前后關掉了35%-40%的店面,不得不轉型求生。如今瑞幸咖啡也面臨法律訴訟問題。
從火熱到落寞,資本催熟的互聯網咖啡正漸漸消失,而對于現在的瑞幸來說,這是一個無比尷尬的時刻。經此變故,瑞幸失去了它的可信度。
在資本市場上的信用全失,意味著整家企業的信用破產。也就意味著整個瑞幸商業模式的解體,當前瑞幸商業模式的解體最終將會導致整個瑞幸集團的徹底倒下。
如果信用無法恢復的話,瑞幸離倒下只是時間問題。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資本神話已經破滅,一二級市場對于泡沫會更加謹慎。
瑞幸要面對的,將是場血雨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