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襲,“停課不停學”口號響起,各大在線教育平臺流量增長近十倍,就連過去一直都難滲透的下沉市場也得到了集中式的市場教育。
然而,當一種現象級表現是基于某種不可抗力因素時,我們必須要評估這一現象是否會因不可抗力的消失而消失。
疫情無疑是不可抗的,很多人的在線教育初體驗,包括老師、校長以及學生、家長,就在這被動的“趕鴨子上架”氛圍中完成了。如果在這期間他們沒有獲得超越內心錨定的學習體驗,疫情一過立馬就會被打回原形。
這也是幾乎所有在線教育從業者日思夜想,輾轉難眠的課題:如何盡可能讓蜂擁而至的學生對上網課“心心念念”,未來又該如何把他們留下來?
一場疫情讓所有人措手不及,延期開學,在線學習成為必然。
在一開始,如何迅速提供穩定的在線服務支持“續命”最為關鍵。面對這道“送分題”,雖說大家都知道這里的機會,但有道是“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這場“隨堂技術考試”把不同玩家之間的真實實力差距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看到部分平臺由于顧慮陡增的用戶并發對系統穩定性造成沖擊,只能遺憾的關閉了新用戶注冊。
面對這場教育線上遷移的突發性工程,凡事先人一步的巨頭們成為了抗“疫”的主力軍。
一方面是互聯網巨頭,阿里釘釘、騰訊的QQ和企業微信們,這些擁有海量用戶基數的線上工具產品本身就具備視頻會議、視頻聊天的功能,稍作改動就能實現視頻上課,配合阿里云、騰訊云的快速擴容保障,在這場戰“疫”初期發揮出了應急大流量的抗壓能力。
另一方面是教育領域的龍頭企業,新東方和好未來得益于對在線教育的長期布局,都在第一時間做出了應對。新東方為全國中小學用戶免費提供100萬份在線春季班直播課;好未來除通過學而思網校提供全學科免費直播課外,還向全國公立校和培訓機構免費開放直播云在線直播系統,并在春節期間完成千余臺服務器的緊急擴容。
在疫情初起時,只要能跑通的選項大家都愿意去試一試,急切地想在互聯網上找到一條出路。
然而,教育畢竟是典型的結果導向型產業,在短期“做到”應急的響應后,家長、老師、學生們的關注點立馬就轉向了教學效果,一時間問題似乎又變成怎樣的解決方案能解決線上授課當中的問題。
節后線上開學的熱鬧場面想必不用我再介紹,大家都被相關新聞刷了幾遍屏,在什么都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在線教育恐怕給廣大老師、家長、學生帶來的初印象更多是“驚嚇”而非“驚喜”。無論是公立校還是線下教培機構的老師,大多沒接觸過直播,不適應線上教育節奏。這個時候要通過技術實現的,就是盡量讓這種線下到線上的切換“無感”,老師在線下的教學習慣能夠順暢的在線上實現,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課堂參與習慣也能夠在線上得以延續。
如此一來,通用工具類產品就有些捉襟見肘。它們的特點是“廣”,但在細分領域很難做到“精”。滿足那些要求“做到”的行業還好,碰上教育這種需要俯下身,沉下心,細細打磨的行業卻行不通了。一旦疫情過去,留住用戶的可能性就比較低。
如何通過技術賦能從“做到”發展至“做好”,成為各大教育平臺打好“留存保衛戰”的關鍵。
在線教育在這場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科技教育公司們正在嘗試通過技術來解決。
從C端用戶來看,真正滿足教育需求,從教學內容質量和上課體驗兩方面達到家長心理預期的在線教育平臺,才可能留住用戶。這給科技公司們出了個難題,卻是科技教育企業的必修課。
好未來一位技術負責人曾用自身的經歷說明其中的不同,在互聯網公司里,他面對業務的壓迫感來源于數據,來源于老板,而在科技教育企業,他的業務壓迫感來源于一個個真實的校長、老師和家長,他們會在群里直接反饋問題——技術和用戶的距離就是這么近。
B端機構方面,需要精細化的在線直播解決方案,滿足各種學校各種教學場景下的線上開課需求,比如大班、小班、1對1,這些線下實實在在的班型和對應不同班型的互動能力,在線上實現無縫對接。與此同時,老師也需要為線上教學做好準備,因而需要“技術+技能”相結合的解決方案。
關于這一點,杭州智能教育的申屠老師深有感觸,在談到好未來直播云對自己轉線上的幫助時這樣說道:
“在直播上課之前學生知道該干嘛,老師該干嘛,特別是在老師備課的時候,好未來都會把優秀的方案給我們借鑒,指導我們無論技術上還是備課上,都為在線課堂做足準備。開課后,發現孩子們的課堂表現比之前線下班還要活躍。”
面對這次大規模線上學習中出現的注意力分散、跟不上課程進度、困惑點無法得到及時反饋等問題,對教育理解力更深的技術探索更能夠給出實戰性強的解法。疫情期間,好未來推出AI直播課解決方案,包含中英文口語評測、問答彈幕、線上課堂學生互動、筆記評分、教學環境評估等十余項AI能力,為在線課堂帶來更智能的交互模式和教學管理能力,上線時間不長已獲得超3億次調用。可見行業對此類解決方案的需求還是很旺盛的。
可以想象,在疫情散去后,在線教育平臺間因技術對教育理解力的差異,將一定程度上決定網課的學習體驗優劣,或將助推行業新一輪的洗牌。
對于在線教育而言,這次最大的意義在于啟蒙,讓公立校、線下教育機構、特別是下沉市場,認識到在線教育的價值,也讓行業感受到技術對教育產業的賦能意義。
疫情出現,讓整個教育培訓行業對過去教育模式進行反思。在線教育重要性的提升幾無懸念,但面對疫情后學生回歸線下的必然,靠純在線教育的力量就顯得有些不夠了。無論C端和B端都需要考慮未來學習場景的長期使用規劃。
從C端用戶來看,家長會在上課便利性和效果獲得性之間謹慎平衡,在選擇花在線上和線下教育的時長上做加減法,其核心訴求是學習體驗和效果最優。在線教育的產品體驗包含雙重屬性,即學科的產品體驗和互聯網的產品體驗,其中學科體驗由教研和老師決定,互聯網體驗由產品和技術決定。不斷提升這兩類體驗提升在線教育的差異化特質,或者尋求從線上延展到線下,都能降低C端的決策成本。
B端機構方面,疫后機構對教育OMO模式會有更多的需求,喊了一年多的教育領域“新零售”迎來了加速發展的契機。但OMO不止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能力,其關鍵在于如何通過教研與技術,在教學場景端實現連接和打通,包括線上線下融合的賬號成就體系,學習進度,跨場景課堂互動,作業及考試評價系統等。而無論是線上線下化還是線下線上化,教學數字化所帶來的數據智能,又能夠進一步提升機構的管理效率,老師的教學效率,也能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被看見。
綜上,未來教育不僅需要技術硬實力以及教育資源軟實力的有機結合,還需要線下教學能力與線上教學能力的有機結合。只有“兩條腿”走路才能更快更穩,二者同時做好才能真正滿足老師與學生的教學需求,少了哪條腿都跑不起來。
“通過與大平臺的合作,我們不用操心轉線上的技術問題,也不用操心老師上課的問題,疫情過去后還想借助他們的經驗把我們自己的OMO給搭建起來,把學生留住,這是我們跟好未來直播云合作的初衷。”
浙江建德市和而默教育培訓學校尤校長的這句話,也是市場對兼備教育和技術兩方面實力的科技教育企業的需求——通過平臺賦能,實現自身的長期發展。
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只有將教育與技術深度綁定,讓技術沉浸在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中,實現“書劍合一,科教相長”,才能讓在線教育在更長的時間維度散發無窮魅力。
原標題:“疫”外爆紅后,在線教育該如何打好“留存保衛戰”?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互聯網江湖(ID:VIPIT1),作者:劉志剛。
【投稿人原創】?? 本文由投稿人原創發布于愛盈利,未經投稿人許可,禁止轉載。如有侵權聯系: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