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丁波
OYO還在苦苦支撐著它的創業神話。
這家來自印度的明星公司,在中國尚未擺脫數據造假、直營業務停擺等舊聞,又跌入了大規模裁員、員工直播討薪等新的輿論漩渦中。
據澎湃新聞報道,從去年第四季度至今,OYO酒店的釘釘群人數從超過1萬人銳減至目前的3000人左右,裁減幅度超過了70%。其中,核心部門的裁員比例高達90%,新興市場增長部門則全員解除勞動關系。
此前兩年,這家癡迷于數據和規模的創業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疾馳。官方信息稱,其已經覆蓋了中國338個城市,擁有超過1.9萬家酒店,客房數超過了78萬間,是“國內第二大酒店集團”。
但如今泡沫正在破裂,這場數字游戲開始有了崩盤的跡象,OYO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質疑和生存危機。
“那就是形式主義嘛”
自2017年底進入中國市場后,OYO一直在高速擴張。
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OYO就在中國市場創下了100天開拓了200個城市、3500家酒店和160000個房間的記錄。
截至近日,OYO在中國已經有超過1.9萬家酒店,客房數超過了78萬家,“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單品牌酒店,以及中國第二大酒店集團、全球第六大酒店集團。”
但酒店行業卻認為“國內第二大酒店集團”的稱呼名不副實,這一串瘋狂數字的背后,是對業務的輕怠。
在杭州經營一家單體酒店的李老板透露,去年5月份曾加盟OYO,當時沖著背后的投資方——軟銀和紅杉資本投資才加入的,“孫正義投了那么多錢,肯定公司是可以的嘛。”
但更換了酒店的招牌、冠上OYO的名頭、換掉房間的一次性用品后,李老板就不怎么聯系得上OYO的工作人員了。
“店長在2個月內換了三任,每周在崗的時間只有兩個多小時。他們一個人要管好幾家店,來了就在那里填數據,然后再趕去另一家。那就是形式主義嘛,對提升酒店業務完全沒有幫助。”李老板回憶。
不了了之的合作還是讓他覺得浪費了感情和期待,“白折騰幾個月。”
接受采訪當天,OYO的工作人員再次打電話來推廣3.0模式,李老板絲毫不為所動,果斷地掛斷了電話。
“高層要數字,下面的人就去做數字”
實際上,OYO員工對自家業務模式的評價也不高。
張思遠去年9月加盟OYO,負責呼和浩特的市場開拓工作。在拓展了兩個月的市場后,她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根本走不通。”
當時的OYO已經推出了2.0模式,酒店業主可以將酒店的控制權和經營權交與OYO,選擇保底收入+分成的模式。但張思遠認為,迭代后的模式依然治標不治本。
“我們所有跑市場的人,銷售能力都是個頂個的。但就算銷售再厲害,最后還是看能不能給業主帶來利益。你做得都是表面功夫,沒辦法做下去吧。而且內部基本上以跑數據為主。”
今年3月,在OYO裁員之際,張思遠自己先提出了離職。走之前,她發現自己簽下的幾家酒店和OYO的合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辦完手續后,張思遠在社交平臺上發表評論,“作為已經離職的前員工之一,OYO是我見過的最搞笑的公司。”
為了數字本末倒置,忽略真正的業務,這并非個別區域市場的特例,也非公司階段性地方向失衡。而是長期以來,OYO內部上行下效的結果。
李晶晶于去年在OYO上海總部做數據分析工作,彼時公司正大規模擴張,不計成本地從各行各業招聘能人干將。
她回憶起那段搭建模型、為數字瘋狂的日子,有些不可思議,“一開始大家都是想做事情的,但后來方向跑偏了,高層要數字,下面的人就去做數字。沒有人真的是在認真做事情。”
“賭它是不是下一個風口”
OYO曾經被視為酒店行業的拼多多、瑞幸咖啡。實際上,三者也有一定的共同之處——通過燒錢快速規模化。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整理,OYO已經進行了至少10次融資,估值一度高達百億美金。投資方中不乏紅杉資本、軟銀等實力雄厚的公司的身影。
有了資本撐腰,OYO才得以在市場上快速攻城略地。
去年三月,OYO還全資收購了中國另一家住宿品牌“千嶼Islands”——一家同樣在整合國內中小單體酒店市場的玩家。這次收購,一度被媒體評價為“改變了單體酒店市場的競爭格局”。
這家高調擴張的公司,在人力市場上絲毫不吝惜成本,吸納了大量來自摩拜、OFO、IBM、沃爾瑪等明星企業的管理層。
“大家加入OYO的精神都是‘賭一把’,賭它是不是下一個風口。因為從數據上說,這確實是一片藍海,從理論上說,這種模式是成立的。”李晶晶回憶。
不過雖然并購了對手,配備了豪華的管理團隊,擁有1.9萬家酒店和78萬間客房的OYO,終于還是失衡了。
“被離職”一個月還不知情
2019年11月22日,千嶼island的公眾號發布了最后一期內容后,就停止了更新。而彼時,沒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微小的變化。
今年2月,湖南一家千嶼酒店的店長李義從別人那兒聽聞,千嶼品牌的團隊早就解散了,他幾經輾轉才得知,自己的東家已經不存在了。千嶼的高層、HR均已離職,自己也“自動離職”一個多月了。
李義感到費解,上千人的團隊,怎么能說沒就沒了呢?工資找誰要呢?
最終,他從OYO的COO孫永杰處得到回復,讓酒店老板負責工資。“但我的合同是和千嶼酒店簽的呀,不是和酒店老板簽的。”直至采訪當天,李義仍未拿到任何薪酬。
李義不知道的是,除了千嶼,OYO品牌也在大量裁員。這是一場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涉及人數之巨令人咋舌。
據澎湃新聞求證報道,從去年第四季度至今,OYO酒店的釘釘群人數從超過1萬人銳減至目前的3000人左右。核心部門的裁員比例高達90%,新興市場增長部門則全員解除勞動關系。
3月5日,幾名OYO員工戴著口罩來到了公司大樓下,通過抖音直播的方式討薪。遠在湖南的李義則找到了分散全國各地的千嶼店長,在微博等平臺發布討薪的內容。
李義說,他并不想承認自己是OYO的員工,“OYO口碑太差了,衛生條件之類的都不達標。如果說自己在OYO工作過,就等于把自己的名聲搞臭了。”
如OFO的結局那般,OYO不再是香餑餑。百度貼吧里,一名網友發帖道,“準備去OYO連鎖酒店的記得懸崖勒馬,不管什么職位。”
燒的錢都去哪兒了?
近日據外媒報道,OYO已經完成了規模8.07億美元的融資,其中3億美金來自創始人李泰熙,5.07億美金來自軟銀。OYO表示,這筆資金將用于可持續增長、運營、管理培訓以及提升客戶體驗。
姍姍來遲的融資,讓命懸一線的OYO贏得了喘息的機會。
網友“云夢人啦”有些失落,OYO不像以前那么燒錢了,“現在一個代金券都抽不到了,以前隨便都能抽到5塊10塊的。”
因為送優惠券頗為“大方”,OYO曾滋潤了一批“羊毛黨”。去年,微博博主“薅羊毛隊長”曾多次發布OYO的“羊毛信息”,“OYO還沒黃,沒玩的可以繼續去,今天到賬了”。在百度貼吧里,OYO的優惠券交易頗為頻繁,有網友發帖稱,“長期收30券碼,每次至少三張,最好走平臺。”
張思遠還在職時,就認為這種方式并不適用于OYO,“用低價和優惠券的方式獲取市場,只能換來一批對價格敏感、對酒店并不忠誠的客戶。價格一旦提上去,顧客就流失了。但價格不提上去,酒店業主的利益就會受損。”
3月2日,官方微信“OYO頭條”發布《OYO家書|2020年的OYO酒店》,提及“2020年不平凡的開年,疫情陰影下,行業受創,我們面臨巨大壓力……這一切也教會我們,誠實活著、勇敢活著、努力活著。”
(應采訪者要求,李義、張思遠、李晶晶均為化名)
編輯 杜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