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留給支付寶的時間不多了》
號稱是創立15年來最重要的一次升級,支付寶選擇了抱團取暖。
本周,支付寶宣布將自己的定位調整成數字生活開放平臺,聚焦服務業數字化。口碑、餓了么、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統統整合進來。
改版后的支付寶越看越像美團,統領著身心俱疲的新零售業務,這是很多人的觀感,甚至認為支付寶接下來會與美團上演終極對決。
這次支付寶的形象,被打造成了最后出手拯救小弟的江湖大哥。
問題是,到底誰是小弟、誰是大哥?
1、全面否定之前的新零售戰略。
把餓了么、口碑、盒馬等業務放入支付寶,實際上是重新定義本地生活服務。
之前阿里的本地生活服務都是各自為政,寄希望于彼此之間的協同效應,但效果顯然不及預期。
首先是外賣。根據QuestMobile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12月31日,美團日活用戶數為6985.86萬,而同期餓了么日活用戶數為1097.03萬,僅為美團的1/6。目前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為65%,餓了么在被阿里收購之后,與美團外賣的差距越來越大是個不爭的事實。
作為阿里新零售的金牌招牌,盒馬鮮生在經過兩年的一路狂奔之后,也放慢了節奏。關于盒馬模式的利弊,我在此前的文章已有討論,這里只想強調一點:
盒馬作為一個獨立的模式是成立的,但它承載了太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好比百度一開始做搜索,搜索結果是用別人的呢,還是自己創建呢?顯然盒馬之于阿里新零售戰略,就相當于百度自建全部搜索結果。新零售的火車頭哪怕是復興號,也擺脫不了傳統零售的地心引力。
如果說口碑是潮牌,大眾點評就是奢侈品。社區和用戶需要時間的沉淀。Jim Murray's Whisky Bible已經做了17年了,而且只專注于威士忌,從來沒搞過《伏特加圣經》或者《江小白圣經》什么的。口碑作為一個業務棋子,改嫁多少次了?
2、真正的壓力來自微信支付
這次支付寶定位調整之后,很多媒體說是沖著美團去的。畢竟兩個App越來越像:到店、到家、酒旅、出行、健康碼(美團叫暢行碼)……幾乎涵蓋所有生活服務。
最大的不同是,支付寶還是一個全球擁有12億用戶的支付工具。一直以來,阿里支付業務的外延都是遠遠大于電商業務的外延,但是微信支付起來之后,大有把支付寶塞回電商籠子的趨勢。
阿里2019財年GMV是4.8萬億人民幣,這是支付寶的根據地。
而微信支付在頭部交易平臺的體量,正在一步步逼近支付寶。去年京東GMV是2萬億,拼多多GMV是1萬億,美團估計在7000億左右。微信小程序去年的交易額是8000億人民幣,剔除掉騰訊盟友的重疊部分,至少也有4000億。這些加在一起就超過4萬億了。
在頭部交易平臺,微信支付已經逼近支付寶。更要命的是,雖然目前支付寶在交易規模上暫時領先微信支付,但在總交易筆數上,微信支付早在2018年就是支付寶的兩倍了。
目前微信支付覆蓋的中小商家超過5000萬,螞蟻金服CEO胡曉明說未來三年要攜手5萬家服務商幫助4000萬商家實現線下數字化升級。為什么?因為頭部交易平臺除淘寶、天貓之外,幾乎都是微信支付的地盤了,所以必須從中小商家入手。
死磕微信支付,順路遇上美團,這才是支付寶戰略調整的真實寫照。看起來是支付寶救新零售,其實是互助互救。
微信支付全民普及的路徑是:社交關系鏈→微信紅包→微信小程序→國民級支付工具,是交易跟著人走。而改版后的支付寶,等于是把各種交易打包在一起,是人跟著交易走。
人即社交,社交關系是活水源頭,無論從用戶打開頻率還是停留時間,微信都要高于支付寶。微信支付是微信各種場景之間飛輪效應的正向結果,現在支付寶也寄希望于這種飛輪效應,但缺失了最關鍵的一環:社交。總不能把釘釘也打包放進來吧。
如果阿里是一條河,電商和零售就是河水,支付則是河床;河床的寬窄決定了水面的寬窄;河床改道,也會導致水面變向。支付寶才是阿里生態的根基。但是,時間在哪一邊呢?
本文轉載于微信公眾號:接招(ID:itakethat),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付費及進行處理: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