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張超
擠進沙丁魚罐頭一樣的地鐵車廂,你有沒有在無意中瞥到過陌生人手機屏幕上的秘密?
這樣的尷尬今后將通過技術避免。蘋果最近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交了一項隱私保護專利,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iPhone或iPad屏幕上的內容不被第三者偷窺。
然而,iPhone的這項新專利,雖然初衷是保護用戶隱私,也有可能對用戶隱私安全構成新一輪的挑戰。
PhoneArena關于蘋果新專利的報道
蘋果將追蹤鎖定用戶的眼球
這項專利,名叫"與視線有關的顯示加密(Gaze-dependent display encryption)",主要依靠一款專用攝像頭實現。
通過面部識別技術,攝像頭首先會確認使用者是不是設備擁有者,然后會跟蹤鎖定使用者的視線,并分析當前的外界環境。
如果周圍有其他人,同時這些人的視線落到了顯示屏上,這些人看到的屏幕內容將會被加密或者遮蓋,而使用者則可以看到清晰的內容。
使用者所看到的區域是未加密的,其余部分被加密或遮蓋
另外,專利內容還指出,如果系統確認使用者周圍并沒有人注視屏幕,那么屏幕顯示的信息就會保持未加密狀態;如果周圍有人并且屏幕進行了加密,那么攝像頭將會跟蹤使用者的眼球移動判斷視線落點,逐漸解密需要查看的區域。
屏幕的加密和解密,主要依靠屏幕刷新率的變化來實現。
此外,這項專利還可以根據應用程序、目前顯示內容的上下文意思等各種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加密。
這項專利最有可能被用在未來的iPhone或iPad上,當用戶回復重要信息,或者查看和輸入銀行轉賬等敏感內容時,可以保護相關信息不會外泄給無關人等。當然,蘋果Mac以及智能手表等設備也有可能用上這項專利。
黑點表示用戶視線位置,周圍的內容加密程度根據實際情況有所不同
又是一個隱私泄露的高風險項目
外界評論認為,這是蘋果保護用戶隱私的又一大舉措。
然而,為配合顯示內容,蘋果這項專利可以跟蹤鎖定用戶視線,并輕松掌握用戶的興趣點,進而生成顆粒度更細的用戶注意力隱私數據。如果數據保存使用不當,不僅不能保護用戶隱私,反而有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其實,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獲得用戶數據并分析,甚至直接調用相關設備獲取數據,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最近國外一項研究發現,從iOS13.3開始,蘋果設備的應用程序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訪問系統范圍內的剪貼板。
包括一些熱門游戲、社交應用甚至新聞類應用在內的程序,本身并不需要基于文本的UI管理,但用戶每次打開這些程序,它們都會讀取用戶剪貼板的文本內容。這些應用包括華爾街日報、福克斯新聞等數十款熱門的iOS應用程序。
有分析指出,如果剪貼板上剛好存著密碼、財務信息等高度敏感的隱私數據,極有可能會帶來安全隱患。
另外,安全人員還研究了這個漏洞帶來的潛在風險,發現還可以通過這個漏洞來獲取用戶精準的位置信息。
而在今年2月,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任奎團隊,還發現了一個普遍存在于智能手機上的硬件漏洞。
一些智能手機App,可在用戶不知情、無需系統授權的情況下,利用手機內置加速度傳感器,采集手機揚聲器所發出聲音的震動信號,實現對用戶語音的竊聽。
加速度傳感器,是目前智能手機中最常見的一種嵌入式傳感器,它主要用于探測手機本身的移動,常見的應用場景包括移動檢測、步數統計和游戲控制等。
通過手機揚聲器攻擊的場景
任奎院長告訴媒體,手機揚聲器發出的聲音會引起手機震動。而加速度傳感器可以準確地感知到這些震動,不懷好意的人可以通過加速傳感器來捕捉聲音信號引起的手機震動,進而推斷出其中所包含的敏感信息。
根據實驗結果,在關鍵字檢測任務中,這種竊聽攻擊能夠以平均90%的準確率,識別并定位用戶語音中所攜帶的關鍵字。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竊聽到用戶的語音信息、語音備忘錄、地圖導航信息、播放的音樂和視頻等,而用戶的家庭住址、密碼、位置數據、性格偏好等都可以通過竊聽到的數據分析出來。
越來越智能的設備讓隱私保護迎接挑戰
隨著各種設備變得越來越智能,用戶信息也變得越來越透明。
CNN曾在報道中指出,智能設備越來越智能,是因為智能設備后面有機器學習算法模型在提供支持,而在訓練算法模型的過程中,必須要收集足夠數量的數據,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個人隱私數據。最關鍵的是,這種行為不太可能停止下來。
歷來秉承"用戶隱私第一"的蘋果,也有過"翻車"記錄。
去年7月,蘋果就被爆出其語音助手Siri泄漏了用戶隱私,用戶與Siri的對話,可能會被錄音并上傳至蘋果,由蘋果分發給Siri的外包公司進行分析,這些錄音內容包括了醫療信息、毒品交易、性行為以及其他私人信息,甚至還會伴隨著位置信息,聯系方式和應用的用戶數據等私人信息。
蘋果官網關于隱私保護的說明
而其他科技巨頭,亞馬遜、谷歌、微軟等,幾乎都有類似隱私泄露的記錄。
亞馬遜被爆在世界各地雇傭了數千名員工,對Echo音箱捕捉到的錄音進行轉錄、注釋;
谷歌承包商泄露了超過1000份用戶與谷歌助理交談的錄音,錄音來自于Google Home智能音箱以及語音助手;
微軟外包商承認他們收聽和分析從Xbox游戲機上錄制的用戶對話……
THE VERGE報道,外包商承認聽取了Xbox的錄音
可以說,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技術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出現了巨大的矛盾。
當然,技術本身并無善惡對錯,主要還是看背后的各類企業和組織能否正當使用。目前看來,隱私泄露現象多為應用不當導致,從深層看大多是利益驅動的結果。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除了寄希望于蘋果等科技企業的自律外,更要求世界各國在數據立法上不斷地進行改善,從而予以企業更多監管,使用戶數據得到更多更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