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運營,每天的工作中都要做決策,總會面臨非常多的“不確定”、“未知”的情況。例如公眾號選題,不知道用戶“口味如何”,該選擇什么類型的內容;例如社群運營,不知道什么樣的活動群員反響好、活躍高。你想干一件事,但是你完全不知道這件事用戶認可不認可、接受不接受,做完了以后有沒有意義,對關鍵指標提升有沒有幫助。你很糾結。怎么辦??
第一種辦法,就是理性分析問題,用數據說話。
所謂精細化運營,利用數據對每一個決策進行佐證,并通過后續數據反饋再進行優化。
例如產品運營在推PUSH的時候,選擇什么樣的標題可以提升打開人數?我們想多推送一些時事熱點,但不知道效果如何。那如果我們一直在對PUSH進行精細化運營,通過對過往PUSH的數據反饋進行整理分析,然后通過分析結果進行下一步的決策和調整,這個問題應該不難解決。
如果負責PUSH的運營有這樣一張表格,那么在做很多決策時一定會輕松很多。
又好比我之前在某直播平臺時,經常會計劃上線一些小欄目,并希望借此提升某些用戶的付費意向。但是又不確定這個項目的用戶反饋如何,也無法確定是否會對付費用戶造成影響及影響有多大。于是我們通過邀請部分用戶使用測試版本的方法,讓部分核心用戶先使用產品,再通過用戶回訪、數據反饋監測來決定是否全面上線這個功能。
簡單來說你想做的每一個決策,在做之前你就需要確定好可以用來驗證這個決策是否正確的關鍵數據,并提前埋點收集整理監測。然后在拿到關鍵數據后,依照數據針對接下來的運營方向和節奏進行調整。不得不說,這種做決策、做判斷的方法非常好,注重邏輯,嚴謹客觀。但問題是運營成本和溝通成本都巨大。
尤其是當運營主導,需要部門之間協作配合時,你會發覺項目推進非常吃力。當然,如果你說我們運營部自己有技術,自己有數據分析,說搞就搞,那你是幸福的運營。而就我多年的工作經歷,具備這樣優質團隊的公司并不多。更多的是部門間的相互扯皮,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在工作協調上,讓人頭大。和拼多多團隊接觸較深的人說過,拼多多可以做到上午上線一個活動,中午根據數據反饋進行分析,下午就能迭代改版一次并再上線,晚上根據數據反饋進行分析優化,半夜再上線一個版本。這樣的迭代速度,真不是一般公司能夠做到的。?
第二種辦法,就是感性路線,根據自己的經驗與感覺去做。
具體做法就是先把自己變成一個深入、沉迷、典型用戶,再讓自己從“用戶”視角去做決策做運營。
比如還是上面提到的PUSH推送案例,假如你把自己變成一個典型的直播平臺用戶,那么關于推送時間這個選項,你肯定會有深刻的認知。白天工作時間,肯定不希望收到任何推送。想象一下,一群人圍在一起開會時,突然你的手機收到一條XX直播的推送,你會多尷尬?而夜深人靜的時候,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開始享受自己獨處的時間時,這時候一條推送,那它被打開的概率會有多大?
一旦你真的把自己變成一個專業、典型用戶,那么你做一個決定的決策成本會非常低,而且如果決策正確的話,你獲得的工作成就感會非常高。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在創立之初都是這樣的流程。創始人自己就是產品的典型用戶,并通過自己的認知,來進行大量的快速決策。這個邏輯聽起來似乎很神奇,但它真的是有效的。但是壞處則在于,運營容易陷入個人思維局限,并很難突破。而且,讓自己成為一個典型用戶,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一旦這個點沒有辦法做到,或者做的不夠深入不夠典型,就容易出現一個人帶偏整個運營項目的情況。“一言堂”,干好了就是故事,沒干好就是事故。
方法一與方法二看起來像是水火不容,背道而馳的。但實際過程中,兩種方法搭配起來往往更好用。通過第二種方法來判定什么一定不能做,哪些可以試著做一做,再通過第一種方法來確定什么一定可以做。
你是某公司的新媒體運營,負責公司新媒體的工作。那么內容如何選擇,是否要追熱點,哪些內容是絕對不能觸碰的,哪些內容是用戶會感興趣的。當你把自己“培養”成自己的典型用戶后,根據自己的經驗與直覺應該不難做出決定。用戶在你這是想看到熱點內容,還是想看到更專業剖析更深入的內容。有哪些方面的內容是絕對不能觸碰,否則肯定會大量掉粉的。而確定了這樣一個大方向后,當你決定深耕專業內容,而這些內容發出后,閱讀量如何,轉發量如何,用戶反饋如何,大家是不是真的喜歡看。
然后,再根據數據反饋進行調整優化。
社群運營也是一樣。不同的社群都有不同的調性,而調性這個東西很玄乎,它確實存在而你又很難解釋清楚。那不同的社群組織什么樣類型的活動,這個就非常需要主觀判斷,哪些活動可以試一試,而哪些活動絕對不可以。然后再通過那些試一試的活動數據反饋,進行下一步的優化調整。
?
說到這里,很多人肯定會有一個問題。
那些你認為需要自覺判斷的,難道就不可以根據數據反饋來做決策嗎?
其實可以,但是有些問題數據無法反應。例如還是上面社群運營的案例。有些活動可以嘗試,有些活動不適合嘗試。那這些不適合嘗試的,如果去做了數據一定會差嗎?我認為不會,反而短期內數據有可能會更好看。但是從長期來看,這些不符合社群調性的活動對社群的長期運營并沒有任何益處,所以短期內的數據也許會好看也許不會,但是對長期調性的影響確實肯定的。而當數據反饋看出長期傷害之時,已然晚了。所以很多時候典型用戶的視角,是可以規避一些長期風險的。最后我想說,一個好的運營,是需要能夠在這兩種狀態間不斷切換的。
本文轉載于微信公眾號:用戶運營玩起來(ID:happy_yiyi517),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付費及進行處理: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