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君?
作為中國最大的數字經濟體,阿里巴巴在新冠疫情期間展示出強大的數字勢能。
截至3月5日,應疫情而啟動的阿里愛心助農計劃已為全國農民售出1.8億斤滯銷農產品。其中,疫情發生以來的首批大宗秭歸臍橙,于3月2日通過阿里巴巴緊急打造的數字供應鏈首次輸出湖北。
此外,截至2月13日,阿里巴巴已采購超過4000萬件醫療物資送往疫區。
湖北秭歸,售出臍橙的農民笑逐顏開
給醫院送口罩,幫農民賣農貨,阿里巴巴經濟體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抗疫“會師”。
數字技術正在驅動戰疫創新:健康碼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電子通行證,學校“云開課”,工廠“云復工”,農民“云銷售”……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勇斷言:疫情之后,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在阿里經濟體展示出的一系列數字技術能力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數字農業基礎設施。
一個月以來,阿里巴巴已為超過20個省份的農民實現復工并開通農產品銷售專線,包括難中之難的湖北。
阿里經濟體特設了農業辦公室,來統籌20多個業務構成的數字助農網絡:阿里云的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數字化生產;菜鳥智慧物流網絡助力數字化流通;螞蟻金服網商銀行提供數字化金融;淘寶天貓及盒馬等則構成線上線下數字化銷售矩陣。
上述四種數字化能力,不僅形成數字農業的鏈路閉環,更成為新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盡管疫情猝不及防,但阿里數字助農網絡已在豐收節、雙11、年貨節接連演練,具備“聯合作戰”經驗。
只用2天,出省通道近乎癱瘓的海南,就搭起第一條數字供應鏈。背后是在政府支持下的分工協作:數字農業組織產區農民采摘、分選加工,并負責分銷;天貓生鮮組織商家在線采購和銷售;菜鳥則聯合物流伙伴打通全國物流專線。
截至3月2日,淘寶已售出超過1萬噸海南滯銷農產品。
就像阿里旗下所有跨境電商一夜之間變成全球直采口罩渠道,幾乎所有業務也都能找到自己的助農連接點:在螞蟻森林種樹的網友一天卷走260萬斤農貨;跟天貓精靈說“你好”的家庭主婦一周買走30噸雞蛋水果;釘釘可以用來“云品控”;阿里云和鄉村事業部的縣域鄉村疫情監測云屏,超過1000個縣在免費用。
真正的主角——農民,也并不完全被動。疫情發生后,各地自發涌現上萬個蔬菜大棚“直播間”, 2月15日史上規模最大“村播日”,1萬名農民主播集體開播賣菜。
數字化能力,真正長在了農民身上。換作農民聽得懂的語言:數據成為新農資,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
如今,數字鄉村已成為國家戰略。1月20日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指出,要發揮互聯網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用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應農業農村部之邀,阿里農業辦公室主任戴珊發表解讀文章認為:走向全面現代化的中國,面臨“三農”短板,須要“換道超車”;而過去十年互聯網的發展和沉淀的數字技術基礎能力,為農業農村“換道超車”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