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億歐
作者丨小北
天明最近收到了幾份來自競對公司高層的簡歷,“這說明他們已經在倒閉邊緣了。我們本來計劃今年干死幾個對手,可能2月就提前完成任務了,以一種萬萬沒想到的方式。”
2019年,天明的公司突飛猛進,獲得融資,成為行業內的頭部企業。疫情當下,他并不慌亂,反而組織團隊極速打造出防疫產品,免費支援戰疫一線。他的底氣在于“即使業務完全停滯,我們的現金流也足夠支撐三年。”
疫情發生之前,天明所在行業已然在資本寒冬中開始洗牌。資本、客戶都向頭部集中,長尾勉強維持,而此時的“雪上加霜”,加劇了洗牌的速度和慘烈度。
“這次疫情就是放了萬箭齊發,對我們可能只是擦傷甚至利好,但對一些本就勉強維持的公司來說就是死亡。擦傷可以恢復,但對手死了不能復生。”
這不是發生在某一個行業的孤例,更是隱蔽在疫情下,中國商業史上的一盤企業生死局。在大環境好的時候,水大魚大,魚目混珠,公司之間的差別可能是好與不好,但在逆境、意外、危機來臨時,這個差別,就變成了生與死。
冰與火之歌
隨著湖北以外省份確診人數的逐步下降,2月17日,在北京的天明的公司已經開始分批復工。同時他逆勢展開了遠程招聘,“裁員正好會有大量優秀人才外溢,是一個低成本招聘的好時機”。
而與此同時,在武漢,天明所在行業的另外一家公司景鵬,已開始裁員自救。
景鵬曾是業內的明星公司,在2015-2017年間曾獲得國內頂級投資機構的投資,但之后至今沒有再獲融資,如今的現金流只能撐4個月。而身處武漢,讓寒冷再加了一層碼。
同樣的場景在電子合同行業上演。e簽寶是電子合同行業的頭部企業之一,在2019年10月獲得了螞蟻金服領投的6.5億人民幣的C輪融資。疫情下,e簽寶同天明的公司一樣,忙的火熱。
因為疫情催生了電子合同的新需求——防疫承諾書。當員工需要向企業提交健康承諾、業主需要與社區簽署防疫承諾、企業需要向政府提交復工承諾書,在線簽署的方式無疑既安全又便捷。
通過內嵌在釘釘、支付寶等平臺內,e簽寶的防疫承諾書得到了更快速的推廣。2月3日至5日,隨著企業復工,e簽寶新用戶的增長是平時的10倍以上,在釘釘微應用排行榜中沖到了第二名。
但這種利好與行業尾部公司無關。在深圳的小型電子合同公司如意簽就做好了倒閉的心理準備。
2月17日,如意簽沒有復工,其CEO來到空蕩蕩的辦公室,之后他去看了租金更便宜的地方,他還是希望公司能通過這種方式活下去。
餐飲行業是此次疫情的重災區。并且無論是上了規模的龍頭企業,還是街邊的無名小店,都如入煉獄。但冰火兩重天的畫面依舊在業內上演。
在西貝“哭窮”引起大家對餐飲行業的關注之后,據報道,目前銀行、風險投資已經對餐飲行業大力輸血施救,但這只限于頭部品牌和有潛力的品牌。餐飲行業市場分散度極高,無疑,占據更大比例的千千萬萬中小餐飲企業,還是自生自滅。
熊貓星廚是一家為餐飲企業提供廚房租賃、線上運營、線下運維等服務的餐飲綜合服務商,旗下有和合谷、嘉禾一品、海底撈、漢拿山等約500余家餐飲品牌入駐。
在之前已經入駐熊貓星廚的餐飲企業中,生存現狀也有明顯差距,“之前線上運營做得好的企業,受沖擊的程度小;而以堂食為主的商戶受傷害非常大,收入均下降了90%。”熊貓星廚CEO李海鵬告訴億歐。
李海鵬表示,盡管以堂食為主的商戶也在極力自救,包括賣菜給顧客,把食材做成半成品銷售,裁員、降薪,共享員工,但這些都解決不了本質問題。
事實上,這樣的場景不論是在當下的疫情,或是去年的資本寒冬,或是從2018年就開始的新一輪經濟下行周期中,更或是在宏觀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每一輪下行周期,人類歷史上遇到的每一場意外危機中,都在不斷重復上演。
這個過程中,有人會將自己的不順或死亡歸結于外部環境不好,在抱怨中被危機一步步侵蝕。但也有人明白,盡管疫情來得猝不及防,盡管資本寒冬、經濟下行勢不可擋,但一家企業的生死,從來都不取決于外部環境。
存亡的伏筆,早已在企業的體內埋藏。
伏筆早在疫情之前
“景鵬的問題不是疫情的問題”,一位業內人士對億歐表示。
在資金狂熱的時候,它能很順利地獲得融資,但當后續技術產品化、產品市場化、公司管理等各方面的考驗來臨時,技術出身的創始人,既不懂產品,又不懂管理,就無法經得住考驗了。
景鵬代表了一類公司,這是他們無法應對疫情的根本原因。
2015年,中國經濟來到新舊動能轉化的節點上,大數據、AI、云計算、生物科技等技術越過產業紅線,一個技術創新的時代來臨。一批高校實驗室技術研究人才、海外留學技術人才,紛紛投入技術創業的浪潮。天明、景鵬都是其中之一。
同時,風險投資也達到非理性繁榮的高潮。2015-2018年上半年,以天明的公司、景鵬為代表的技術公司獲得融資很容易,技術專家、論文、幾頁PPT,再加一個漂亮的故事。
然而當浪潮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2018年下半年,當行業發展到商業化落地的階段時,差距顯現了出來。能夠在產品、管理、市場上交上高分答卷的公司,才能夠獲得下一輪的融資,反之則被資本遺忘。
盡管出身技術博士,但天明還是經常扎根客戶的工廠一線,實地探查客戶需求,與客戶共同磨合產品,并制定合理的市場策略。同時在內部管理上,天明也不惜資金引進各種數字化管理系統、辦公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疫情發生前,2019年,天明行業的馬太效應已經明顯。“此次疫情只是加劇了行業洗牌,即使沒有疫情,‘裸泳者’也會死,只是晚死與早死的區別,”天明表示。
電子合同行業也是如此。
這個行業發展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5-2014年的傳統軟件階段;第二階段是2014-2018年,這一階段,由于電子簽署成為P2P的剛需,催生了一大批以P2P客戶為主的電子合同企業誕生,其中一半以上在2018年下半年的P2P暴雷潮中覆滅。暴雷潮過后,行業開始洗牌,資本向頭部企業集中。
如意簽成立于2015年的P2P紅利中。據蘇寧金融研究院數據,2014至2018年9月,P2P行業共誕生了48.31億份電子合同,僅2017年就有18.14億份。P2P的火爆很容易地養活了很多類似如意簽的電子合同企業,同時也麻木了創業者們,很多在暴雷潮中倒閉的電子簽名企業從未從長遠著想,擴展P2P行業以外的客戶。
2018年下半年后,三家電子合同企業上上簽、法大大、e簽寶相繼獲得了3.58億、3.98億、6.5億的C輪融資,電子合同行業馬太效應顯現。頭部企業的規模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中小企業生存空間受擠壓。
而疫情,將這種大與小,擴大為生與死。
在餐飲行業,李海鵬認為,“龍頭品牌企業可以獲得融資,但中小餐飲企業中會有一半被淘汰,線上運營能力強的,會有更大的幾率生存下來,而完全沒有線上運營能力的,倒閉的概率會大一些。”
盡管已經有一些堂食餐飲企業找到熊貓星廚希望可以上線運營,但李海鵬坦言“線上運營不是一日之功,臨時上線不會很快增長,需要很長的培育期。”
修煉反危機能力
應對危機的能力,從來都不是臨陣修煉。天晴的時候修屋頂,下雨的時候才不會漏。
在去年的資本寒冬中,“現金流”已經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詞。在此次的疫情危機中,現金流更是決定企業生死最重要的因素,現金流充裕的企業,不僅不慌不亂,反而能夠迅速推出戰疫產品或遠程辦公產品,不僅幫助到抗疫一線和企業復工,對企業自身發展也起到促進作用。
然而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對全國多地、1435家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情況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35.96%的企業現金流只能維持1個月,31.92%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17.03%的企業可以維持3個月,能維持6個月及以上現金流的企業只有9.27%。
充足的現金流儲備,是應對危機的第一法則。疫情發生后,朱嘯虎曾發朋友圈,“一定要嚴控成本,死卡現金,最好要保持假設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6個月的現金,最好有12個月,根據這個來倒算成本”。
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則認為:收入突然降為0時,企業賬上的現金可用月數超過18個月,非常安全;超過12個月是相對安全;低于6個月處于危險邊緣;如果只能維持3個月,則處于危機之中。
進一步講,對于整體還處于非盈利階段,以風險投資為主要資金來源的科技類企業,在現金流還能支撐12月的時候就開啟下一輪融資,是具備反危機能力的第一法則。
但是不同行業的現金流儲備有不同的特性。此次餐飲企業成為重災區,與其行業的現金流儲備少不無關系。
此前,由于餐飲企業自身盈利能力強,對資本抱有敵意,接受風險投資的意愿不高。因此當遇到這樣一場讓14億中國人無法到店就餐的意外,即使是一些知名的餐飲行業龍頭企業也很難堅持。
但這并不意味著餐飲企業就無計可施。近年來興起的以線上線下融合為特點的新零售,以實體產業互聯網化為特點的產業互聯網,都是確保餐飲企業能活下去的良藥。
新零售讓線下零售企業同時具備線上運營的能力,通過美團、餓了么、小程序、服務號等線上平臺,突破場的限制,提升線下實體店的坪效。即使線下無法提供服務,線上提供產品或服務,也能確保門店的部分收益。
盛景嘉成母基金創始人彭志強就認為,在這次抵抗疫情過程中,很多服務業門店都有大把的客戶,龐大的私域流量,卻沒有做好“非到店”的相應產品和服務的供應鏈準備,只能守著大把客戶干瞪眼,反而讓電商搶走了很多客戶。
目前,西貝、呷哺呷哺、云海肴等餐飲企業都通過外賣等方式來緩解壓力。
李海鵬認為,長期來看,此次疫情也必然會推動整個餐飲行業的線上化,以及外賣餐品的豐富度、外賣服務的體驗度。比如,鮑魚撈飯原本是一款不適合外賣的昂貴餐品,在餐廳中往往要賣到一百多元,為了適應線上,他邀請香港的食神,通過食材、原料的重新配制降低其價格為50元一份。
彭志強表示,下一步線下實體服務業都應接受“非標混業”的發展趨勢,即服務業門店既可以提供到店服務、上門服務,也同時具備有形商品銷售的能力。
但無論是儲備現金流,還是線上化,其背后更為本質的應對危機的邏輯還是,把握時代大勢,回歸商業本質。
縱觀此次疫情中的逆危機行業或企業,為防疫前線提供支持的AI測溫、機器人送餐,為企業遠程復工提供工具的云視頻會議工具、云文檔協作工具,他們都是代表了如今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趨勢的新經濟行業和企業。
目前,更多的新經濟公司正在逆勢而上,結合自己的能力為疫情出力,比如針對電梯按鍵可能會傳播病毒的情況,聲智科技推出了電梯AI語音控制方案,可以語音呼叫與控制電梯的樓層升降,AI醫療智能屏可以進行遠程問診和智能疾病管理;
思必馳推出了“疫情防控機器人”,具備疫情篩查、信息通知、重點追蹤等多重能力;云知聲推出了“智能防疫機器人”,可通過“全程無接觸”的AI對話方式,協助醫療機構、基層社區完成疫情的重點人群篩查、防控等工作。
對于非新經濟行業的企業,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水平,善用工具降低辦公成本,提升效率也將增強應對危機的能力。
除此之外,回歸商業本質,保持公司從融資、技術研發,到產品、市場、運營管理等各環節的良性循環,給企業打造一幅“強健體魄”,無疑是具備反危機力最扎實的方法。
戰疫加速智能時代
新冠疫情的發生恰逢中國經濟轉型之際,其所帶來的影響將是深遠的。經過疫情洗滌之后,會迎來一幅商業新圖景。
很多人認為,借鑒2003年非典,疫情過后將迎來報復性的消費增長。但與2003年不同的是,2003年中國正處于經濟的上升期,而疫情發生前,中國正處于經濟下行期,面臨著經濟調整、行業轉化、國際矛盾加劇等問題。
商業的河床已改變,河上的船從順水而行到逆水行舟,必然要迎接更大的風浪。
疫情會使得很多反危機能力弱的中長尾企業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或是降薪、裁員,或是死亡、倒閉,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收入的階段性銳減、消費能力的下降,進而抑制消費的增長。
對企業而言,各行業經過一輪優勝劣汰的洗牌之后,馬太效應將進一步凸顯。即使是頭部企業,由于疫情會對企業的供應鏈、客戶造成傷害,也將面臨挑戰。
疫情之后,商業首先呈現出的,或許不會是大家所期待的萬物復蘇,而是報復性消費增長有限,艱難成為公司運營的常態。
其次,社會經濟結構將發生調整,新經濟行業迎來爆發。
思必馳CEO高始興告訴億歐,此次疫情對人工智能的應用落地產生了非常大的驅動力。眾多AI公司找到了新的應用場景以及推出了新產品。
聲智科技和思必馳都推出了語音呼叫和控制電梯的AI解決方案,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不再需要“親手”按電梯,計算機視覺公司曠視科技推出AI語音測溫,應用于政務大廳和地鐵測溫。
“疫情之后,粗放型經濟占比將會降低,以高精尖技術為代表的新經濟將會跨越式發展,會有越來越多傳統企業向智能化轉型,更多AI企業嶄露頭角,在我國經濟中擔任更重量級的正向角色,引導經濟向利好方向發展。”高始興表示。
小米生態鏈上的一家企業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智能家居的普及,“疫情可能會導致消費者的消費檔次降低,有利于比較便宜的智能家居普及,從而使智能家居走進大眾視野。”
同時,他認為“宅”經濟也會催生智能設備的需求,比如智能空調、智能冰箱、電磁爐等。在他們的產品中,可以自動開關空調的空調伴侶、電動窗簾、電動門鎖等的銷量就比較好。
為機器人、VR提供空間視覺定位傳感器的歡創科技,也提到疫情會促進機器人和VR行業的發展,其CEO周琨表示,“疫情加速了社會對機器人和VR的使用,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送餐機器人,2B或2C的VR應用等,都在防疫和復工中得到了應用。”
新經濟的特點是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然而以往,新經濟產品和工具僅限于金融、科技等信息化程度較高的行業,或者傳統行業的龍頭企業。而在此次疫情中,很多新經濟產品和工具成為復工的剛需,它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更多行業和更多環節。
餐飲行業,目前,口碑、餓了么正式推出開工“十件套”,包含門店極速上線、公益直播帶貨等數字化服務,幫助本地生活數百萬商戶盡快恢復運營,以往對數字化沒有意識的中小餐飲企業也將受益,類似的舉措將助推整個餐飲行業的線上化、數字化。
農業領域,惠農網是一個農產品的B2B服務平臺,其聯合創始人鄧武杰對億歐表示,疫情甚至會促使農產品流通模式的變化。
首先疫情促進了農產品線上交易的需求,很多采購商都開始網上直接看貨。另外,華南海鮮市場引發的恐慌,會波及到各地一級市場批發市場檔口,更多的商超、食堂等終端采購商直接與農產品產地對接。“現在我們渠道,有更多連鎖商超、食堂這樣的中型B端客戶。”
家裝領域,尚層裝飾董事長林云松原來不用釘釘,但“因為這次疫情下載,發現用它來開會非常方便,在疫情期間,我還聽了很多直播。”
打扮家總裁崔健對億歐表示,以往家裝行業大量公司會以“今天是店慶的最后一天”、“我們公司很有信譽、開遍了全國xx個城市”、“購買套餐更劃算”這種原始的宣傳口號教育消費者,現在由于疫情,在線設計開始流行,“不賣套餐只收設計費”的新模式興起;
他告訴億歐,“這為泛家居行業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撥亂反正的機會,未來,在歷史上可能會記下新的一筆:2020年初,舊的飛輪被暫停了,新的動輪涌現了,越來越多存活下來并可以自我迭代的創新公司,他們將為滿足用戶需求而提供越來越多超乎所值的服務。”
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工具、產品或服務的大量使用,將使更多以往對其意識不強的傳統行業、中小企業,察覺到這個時代正在發生的變化,隱形中,智能時代的滾輪轉得更快了。
結語
《圣經·馬太福音》一節中有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使他多余;沒有的,要把他剩下的也奪走。”
這就是隱藏在疫情冰山一角之下的,關于企業生死存亡的商業棋局。
“你一定要你的對手死嗎?”
“當然了,蛋糕就那么大,它不死就會來搶,這是商業最本質的規律。”天明說。
2023-04-18 鉛筆道發布了 《又一波社區經濟興起:席卷100多個社區 訂單總數超100萬個》的文章
2023-04-07 鉛筆道發布了 《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北京跑出“第一棒”》的文章
2023-03-20 鉛筆道發布了 《制造強國征途,智能檢測裝備這個“扶車人”已開始率先發力》的文章
2022-11-11 鉛筆道發布了 《長期主義“陪跑”式服務,聲網如何構筑千億實時互動生態》的文章
2022-11-10 鉛筆道發布了 《首飛前夕,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重磅亮相珠海航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