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王安憶
吉利與蔚來或將開啟一樁"姻緣"。
近日,吉利汽車正計劃投資3億美元左右入股蔚來,并有望成為蔚來第三大股東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雙方持一致的"不予置評"口徑對外,并未對此事進行直接否認。
年前就有傳言稱吉利汽車、廣汽集團、上汽集團正在競購蔚來,只是有的澄清,有的退競。如今,一個是自主品牌大佬,一個是造車新勢力"頂流";一個有錢且到處投資,一個天天在求融資"續命",吉利和蔚來倒也十分互補。
更重要的是,與阿斯頓·馬丁"有緣無份"后,吉利仍堅持高端路線,勾勒自己的電動車藍圖。而蔚來,不只是想活下去,想借著自身優勢活的更"體面"。
?
吉利有錢,缺高端電動車的籌碼
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就是一場各取所需的交易。此后,吉利開啟全球收購模式,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借助沃爾沃的技術積累,吉利打造了高端品牌領克,并在2019WTCR賽事中一舉奪得冠軍頭銜。收購寶騰后,吉利在馬來西亞順利擴大了自己的業務范圍;將路特斯收入囊中,又達成了吉利的跑車夢。
吉利自身的品牌效應提升了不少,而這些被吉利收購的品牌,又煥發了一次生機。
然而,這樣的"高端"還不是吉利想要的。畢竟誰也無法預料汽車市場下一步的發展,吉利能做的就是"多線出擊",新能源領域就是其中之一的選擇,甚至發出"二次創業"的壯志豪言。
吉利在新能源方面的技術實力也過硬。
旗下已打造幾何、領克兩個高端品牌,一個主打高端純電市場,另一個還要在智聯網領域加碼。與奔馳聯手開發下一代純電動smart,主打高端,但進軍的是全球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市場。
極星Polestar 2和XC 40純電版是沃爾沃現在的純電動車,還拉來吉利一起開發了全新的PMA純電平臺。
只是,吉利在高端新能源領域所得的效果并明顯。
純電動smart要到2020年才會上市,投資阿斯頓馬丁的計劃又夭折。自家產品始終主要占據20萬元以下中低端市場,就連沖擊高端品牌的領克,其價格區間也在20萬出頭止步不前,甚至難以與30萬以上的汽車市場抗衡。
不難看出,吉利義無反顧地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且堅持高端路線,那就急需一款高端電動車品牌,來填補自己的空白。況且投資阿斯頓馬丁鎩羽而歸,可能賬上2億多英鎊亟待花出去。
倘若與蔚來的合作達成,吉利布局新能源領域的籌碼就又多了一塊。
蔚來缺錢,卻已打響了品牌
吉利的3億美元對蔚來的誘惑肯定很大,誰都知道,蔚來真的非常缺錢。
關于蔚來的融資消息一直不斷,但真正落地的不多。北京亦莊國投和浙江湖州的融資,在最后都不了了之,"廣汽入股蔚來10億美金"的消息也被廣汽發布澄清了公告。
李斌與蔚來ES6
2020年開年,蔚來就是在找錢中度過,成功完成了兩筆融資。
2月6日,蔚來汽車分別發行價值7000萬美元和3000萬美元兩筆總計1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2月16日,蔚來汽車又與兩家與其無關聯關系的亞洲投資基金簽訂可轉換債券認購協議,蔚來向購買方出行和發售本金總額1億美元可轉換債券。
只是通過這種方式拿到的2億美元,對于蔚來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又逢疫情爆發,蔚來盡了最大努力組織車主"戰疫",但仍要面對現實問題,沒有如期發放工資,被外界當作資金告急的側面證明。"蔚來還能撐多久"的話題又被重新提起。
資本的動作又讓蔚來處在輿論風暴的中心。作為蔚來第三大股東的高瓴資本完成了對蔚來股票的"清倉"。無獨有偶,淡馬錫也開始減持蔚來股票,持股比例從原先的5.4%大幅下滑至1.8%。
如此,資本市場對于造車新勢力從"狂熱"變得"謹慎保守"。
NIO DAY 2019
蔚來雖然"窮",但還是有自身優勢:鐵桿車主粉絲、高端品牌、服務口碑、換電網絡,電機電控技術。從新能源技術層面,蔚來對于吉利的幫助非常小,吉利也不缺,其他的就都是吉利想要的。
蔚來今年6歲,卻已成功打入30~50萬產品區間,甚至在勁敵林立的高端新能源市場,可占一席之地。自2018年交付至今,蔚來已累計交付3.19萬輛汽車,其中去年共交付了2萬輛。
也許吉利認為自家電動車也不差,但若是價格與蔚來一樣,能不能比它賣得好還真沒底。
而蔚來引以為傲的營銷理念和用戶運營,死忠粉還能自發為其宣傳的功效,更是讓傳統車企,特別是像吉利這樣的自主品牌心生向往。
1+1還是大于2
吉利與蔚來的合作尚未確定,但1+1的操作卻是大于2。
對于吉利而已,用3億美元投資蔚來,換來在用戶運營、銷售服務以及充電布局等創新,也不算虧本買賣。當然,如果蔚來沒能達到預期,資本市場又不愿買單,吉利的投資也會有賠本的可能。
不過3億美元在吉利的眼里,是小菜一碟。根據2019年前三季度的財報顯示,吉利控股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高達985.94億元。若是最終真以失敗告終,吉利丟棄這一塊損失也不大。
若是獲得蔚來股份后,吉利不僅有操作的余地,同時也可為自己的形象"貼金"。除了使一家造車新勢力免于資金鏈斷裂,甚至可以因為盤活蔚來,而讓大眾和資本對整個造車新勢力更有信心。
從某個角度來看,吉利、廣汽、上汽紛紛競購蔚來,也是傳統車企對新造車公司的一種"惺惺相惜"。
蔚來也明白,自身在成本的把控上能力不足,這也是為什么"抱著"廣汽生產低端車。對蔚來來說,聯合廣汽是可以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還不會影響塑造已久的高端品牌形象。
原以為在眾多蔚來的競爭者中,廣汽的贏面更大,但撇開蔚來,廣汽自己有新能源車型,同樣走高端路線,雙方實則"同床異夢"。
吉利汽車有著對產業鏈的把控,以及低成本的運作模式。此外,其本身在中國就坐擁20多個傳統汽車工廠,光新能源車的產能規劃就超180萬輛。對于蔚來而言,背靠這顆大樹,若能共享其中的產能甚至供應鏈,意味著有足夠的規模來分攤高昂的成本。
再頂著"吉利投資"的名號,很可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蔚來的融資路或許容易些。
吉利堅持高端新能源市場,想多要一快籌碼,而蔚來對資金更加渴望,"好戲"很快就會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