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遠程辦公,被普遍認為是2020年第一個風口。
畢竟呆在家里的人們總要繼續自己的工作生活,所以過去可有可無的遠程協作,在這一刻成為了剛需。
剛需,高凈值群體,高單價的流量,toB的想象力,長期的用戶黏性,怎么看怎么是個香餑餑。
于是一時之間,無數創業公司和投資人都開始瘋狂的押注,各路遠程協作平臺開始上線并大力推廣。
這或許是個風口,但背后是一場巨頭之間的游戲。
遠程辦公的技術門檻和帶寬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不是巨頭沒有造血能力,那么面臨的困難會非常多。
畢竟在遠程辦公場景下,用戶的付費意愿和付費習慣都是問題,在2020年,沒有盈利機會的新項目,除非背靠巨頭或者有資本不計成本砸,不然都會過的不那么順利。
現在不是泡沫年代了,講故事很難打動人。
巨頭們做遠程辦公,都是靠著主營業務的盈利往里砸錢,前期不在乎這個項目是否賺錢,只是期望這個項目可以完善已有的商業版圖。
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和資金積累,根本沒有資格參與這場競賽。
更何況這個風口能持續多久還是一個問題,疫情拐點已經臨近,疫情結束后這到底還是不是個風口,這都是風險。
?2?
論技術,在線會議是一個典型的需求簡單,但是實現復雜的行業,技術壁壘非常高。
在線會議,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交互設計,協同操作,這些都是表層應用,幾個破界面根本不重要,而且交互邏輯抄起來是最容易的東西,根本不存在門檻。
在線會議中,網絡狀況、終端設備、使用場景等極為復雜,這些才是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在線會議,最重要的,最底層的,是對抗網絡丟包。
所有使用遠程會議的人,拋開無法解決的當面劃拳,最大的痛點是,經常出現一個人講一半,但是掉線了,其他人聽不到他的聲音,尤其是在高鐵過隧道的時候,這種場景非常常見。
然后就是他自己講了一大堆,最后白講了。
又要重新講一遍,浪費所有人的時間。
更慘的就是斷斷續續,一陣一陣的,大家都難受。
這是遠程會議的核心難點,因為遠程參會的人深處天南海北,網絡狀況也不盡相同,網絡狀況出問題是很正常的,而這個問題,屬于底層優化的層面,這需要足夠的業務挑戰,技術積累,資金沉淀。
界面華麗從來不是核心競爭力。
信號不好,再牛逼的網絡游戲的體驗也會極差。
按照國際標準,端到端的網絡延遲要控制在150ms內,才能保證相互溝通的效果。
但是,網絡環境作為通信脈絡最復雜的一環,其狀態本身是不可控的。
這需要會議設施供應商來做主動策略優化,要做實時網絡狀態檢測,來實時調整策略,這個不僅需要積累,還需要大量資源介入。
尤其是數據丟包,丟包補償技術是考驗供應商技術的核心標準,目前這個領域能做到最好的是騰訊,理論上可以實現視頻丟包70%和音頻丟包80%的情況下,仍然保證流暢開會。
多設備之間的電話與視頻溝通,對于網絡也有很嚴格的要求,網絡問題導致通話斷斷續續,也大大降低了溝通效率。
如果實在網絡不可控的時候,可以直接使用電話進行接入。
騰訊砸大成本打通了VoIP和PSTN傳統話機等多種接入設備,支持從窄帶、寬帶到超寬帶等多種采樣率和帶寬,不管是手機、電腦,還是電話,都能接入騰訊會議的系統。
這是騰訊多年為直播平臺和視頻流媒體提供底層技術真槍實彈練出來的。?
?3?
拋開網絡問題,第二重要的是,音質和畫面。
除了網絡之外,參會人的環境同樣是不可控的,尤其是大家都在遠程的狀態下。
可能就在家里待著(家里也有電視,家人聲音等),也可能在外面待著,工作突發事件要求隨時可以開會,這就導致開會的時候大家的現狀不一樣,音質和視頻同樣影響所有人的體驗。
這考驗的是,音頻視頻的壓縮能力,傳輸能力。
國內音頻視頻點對點傳輸,做的最早的是哪家?
是QQ。
早在1999年,那時還是OICQ的時候,就已經提供了音頻通話功能。
2000年OICQ改名為QQ的時候,推出了視頻功能。
這差不多是國內最早的個人用戶級的點對點在線音視頻交互服務。
那時候的網絡狀態是什么破樣子大家都清楚,在那種網絡環境下完成點對點的音視頻傳播,對于壓縮技術的要求是非常大的,因為基礎設施不行,只能在上層應用動手。
大家都還記得年輕時候在QQ網戀的感覺吧?
這超過20年的從蠻荒時代走來的積累,就是核心技術競爭力壁壘。
說句難聽的,QQ解決過的問題,很多同行可能都沒遇到過。
除了音視頻的壓縮基礎技術外,然后就是降噪。
尤其是音頻,聽不清有兩種情況,一種聲音小,一種雜音多,降噪是非常影響體驗的功能。
騰訊會議除了初步降噪之后,還會針對會議的一些常見的噪聲,例如:鍵盤聲、咳嗽聲、放水杯的聲音,進行定點降噪。
甚至專門去采集公交車,戶外,咖啡館等專屬場景的噪音,用來做模型訓練,對抗噪音。
騰訊之所以能在這個領域拿到通行證,可以說是用戶體驗上下了苦功夫。
?4?
拋開網絡波動對抗,音視頻壓縮以及降噪等技術,單就網絡承載能力,都不是一般玩家頂得住的。
而承載能力直接決定了用戶的效率,有時候用戶的設備沒問題,網絡沒問題,但是服務商的承載能力有限,就和打網游的時候你自己網速再好,服務器爆滿你也還是得排隊,一個道理。
承載能力分為兩面。
一面是云資源,服務器投入。
一面是資源調度能力。
先說云資源投入。
阿里云和騰訊云都是有自己核心云能力的,頭條的飛書財大氣粗,他們三家的服務器不要錢一樣的往里面堆,在爭搶高端會議客戶的當下,都是不考慮成本的。
騰訊會議8天就擴容超過10萬臺云主機,共涉及超百萬核的計算資源投入。
這是非常現實的事情,打仗打的就是錢和資源。
拋開云資源的投入,再說調度技術。
服務器是食材原料,但最終菜好不好吃,處理食材的手藝和掌勺技術也很關鍵。
在這里,BAT三家都有自己的特點。
字節跳動有抖音積累的實時流技術,能承載數億人同時刷起來不卡。
阿里有每年雙十一應對大并發流量的核心技術,而且阿里云的彈性計算獨步業界。
騰訊的技術積累更加適合會議場景,因為QQ和微信上,本就是每天無數人,無數群在實時進行著各種交流,騰訊在做這件事情上簡直是老天給機會。
騰訊還是國內最大的視頻巨頭,不僅僅是騰訊視頻,幾大直播平臺背后都是騰訊,更別說騰訊本身也是國內第一游戲巨頭,不管是端游和手游,騰訊系產品都是內置高品質的實時對話系統的。
這種強度的戰斗下,除了阿里和頭條,其他玩家都不夠看。
?5?
簡單科普下技術,可以發現在線會議本身看起來簡單,但在技術實現上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對于技術積累,資源投入,資源調配,尤其是大并發實戰,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再說難聽點,你就算買了10000臺服務器,能不能驅動這些服務器同時高效工作都是個問題,阿里騰訊頭條都是有同時驅動百萬核的能力的。調度系統和中臺,對于巨頭來說是另一個能力的體現。
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的各類在線會議也好,遠程協作也好,賺錢嗎?
不過沒關系,玩家們都期望趕在5G前夜來占領這個市場,這是5G時代下第一張門票,所以從戰略上可以不計較金錢得失。
2003年的時候,阿里京東砸電商,都是一路往死里賠錢的。
阿里做阿里云即使到現在也沒賺錢。
騰訊的遠程會議疫情期間直接免費,所有成本騰訊包了。
而且不要忘了,華為也已經在協同辦公賽道蠢蠢欲動。
這么誘人的蛋糕,作為5G基石的公司,沒理由不來。
?6?
巨頭不僅有資源有技術往里面砸,更重要的是,巨頭們可以不看投入產出比,因為這部分用戶和流量,會被視為自身已有商業版圖的補完兒,而非是出于賺錢來做。
這場戰爭本質上是頭條成為新BAT之后,第一次正兒八經的BAT大戰。
但這場戰爭中的主角不是新貴頭條,也不是阿里,而是騰訊。
因為同樣的不差錢,騰訊是有超過20年的技術積累和完全契合場景的應用策略,并且還有一個很要命的問題。
用戶自己和自己開會也就罷了,如果是和其他公司的客戶開會呢?
客戶可不會去配合你去下全新的APP的,這個遷移成本是非常高的。
再聯想去年年底企業微信宣布和微信打通,雙方無縫對接。
你是不是發現了什么?
本文轉載于微信公眾號:半佛仙人(ID:banfoSB),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付費及進行處理: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