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疫情將各行業打入冰河時期,人們對于疫情談虎色變,為躲避病毒,人人嚴防死守,減少外出。 外出的減少,讓依賴線下活動的線下廣告業,陷入危局。 受限于線下廣告場景、技術因素的制約,線下投放的廣告仍然以傳統“按時付費、按位付費”的商業模式為主。 舊商業模式是其成為重災區的原因之一。 在疫情之下,梯之星實時監測數據顯示:各城市實際乘電梯人數下降超百分之65%。如果仍然按過往方式計費,投入收益轉換比將被砍掉一半以上,意味著品牌方的線下廣告投放大多成為無效功。
CPD(W)(cost-per-day or week,按天付費和按周付費)和CPR(cost-per-reach,按觸達人次付費)的廣告模式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站到了聚光燈下。從目前來看,CPR模式顯然是更具真實效果的。 而率先將CPR模式運用于線下廣告的是上海梯之星,以實際觸達人次計費的廣告售賣模式,變革了傳統電梯媒體按時間售賣的收費模式。 CPR模式提出的按實際觸達來計算費用,本質是將廣告風險從廣告投放方轉移至線下媒體本身。 梯之星正將“CPR模式”,這一枚深水炸彈投進線下媒體中。
CPD模式輝煌不再
早年,CPD確實經歷過輝煌。 1994年11月2日,在首屆中央電視臺廣告競標中,孔府宴酒以3079萬元奪得1995年“標王”桂冠。此時,人們發現廣告是產品觸達受眾最有效的手段。 次年11月,央視第二屆“標王”競標,秦池酒廠姬長孔花費天價6666萬元拍的標王。
借由廣告效應,這兩家酒廠一躍成為彼時炙手可熱的企業。但CPD只是歷史時期下最適合的選擇。 在當時,電視媒體是產品的主要傳播方式,最能直接觸達受眾。隨著移動端設施的完善,電視媒體開始落寞。 據觀研天下數據:2015年到2018年,電視媒體的收入持續下滑,廣告收入總規模自2014年1278.5億元,下跌至2018年958.86億元。 與此相反,互聯網廣告自2011年起年均增幅超過40%,于2016年反超電視、廣播電臺、報社、期刊社四大傳統媒體廣告收入之和。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讓全球廣告行業都在經歷由其帶來變革,互聯網新媒體媒介也逐步多樣化。 廣告產業的投入重心,開始從電視媒體逐步向移動端設施轉移。 接過電視媒體的廣告接力棒的同時,移動端廣告業也接過了電視媒體CPD模式下的弊端。 在CPD模式下,信息的交互并不及時,對于移動端的廣告投放并不友好。 這是因為,現處于4G、5G時代,用戶的信息交互渠道更廣、量更大、更及時,根本就無法判斷在按時付費的模式下,觸達了多少流量。但事實是,客戶投放廣告的最終目的是觸達真實流量。
而大多數平臺不談CPR,一方面去統計真實觸達也確實很難;另一方面,CPD模式顯然更加有利可圖。因此,雖然目前階段業內依然以CPD模式為主,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廣告投放方的一種妥協。 2020年,誰都不能預測的疫情爆發,人們一周外出的次數減少到個位數。在疫情期間,各種線下場景的廣告的糟糕表現讓廣告投放方心寒。 據數據統計,線下廣告的直接觸達大幅度下降,若仍以CPD的模式繼續運營,廣告投放方效益比必定為負,維持CPD模式就是在“耍流氓”。 與此同時,投放廣告使產品觸達用戶,是各行業剛需。但廣告投放方不愿在這個時段支出廣告費用,播放廣告給空氣看。 雙向危機彌漫在線下廣告中,但危機掌控好就是轉危為安的轉機。 梯之星將線上廣告CPR模式運用至線下梯媒廣告,按觸達人次進行廣告投放收費。 危機下誕生的新物種、新模式,尊重廣告投放方最原始的需求或是改革線下廣告危局的轉機。
回歸原始需求
在這個時間節點下,CPR模式無疑在現有的廣告模式里掀起了新的浪潮。 過往傳統模式之下,線下媒體占據絕對的利益分配點,將風險承擔完全推給廣告投放方。自己本身是一個平臺性質,只是讓廣告投放方在一個中心化的廣告平臺“買”廣告流量,并以此獲得高額利潤。 廣告投放方需要承擔所有的線下風險。 線下廣告會因為活躍時間段等其他不確定因素導致問題不斷,需求大投入才能將獲得產出收益,就像投擲一枚硬幣,投的越多,正反的概率無限趨于百分之五十,轉換率才最平穩。 顯而易見,疫情影響的不僅是人們出行,此時各企業的經營壓力也空前的大,降低營銷成本,提高營銷效果是與企業生存息息相關。 梯之星在內部公開信上表示:“廣告投放方這一特殊時刻,對于在媒體上花費費用變得更加的謹慎和遲疑。”
而梯之星CPR模式正是對應此需求,實實在在能夠知道投放的廣告觸達人次這一最為關鍵的效果指標,做到讓用戶信賴。 并且事實是,現階段的技術條件,已經完全能做到CPR模式。 梯之星通過全點位聯網布局、AI數據實時反饋、智能算法合理推薦,現從“按天、按點、按頻次”到“按時間段、按定向區域、按觸達人次”的投放轉變,實現對目標人群的精準廣告投放。 除此之外,傳統線下廣告媒體存在“虛假流量”問題,鋪天蓋地的廣告才能達到一定的轉化,無實際觸達數據,虛假樣本成為一個業內難題。 而梯之星能監播數據畫面,并將數據上接區塊鏈,無人可篡改數據,每個文件監播報告存證,監播報告具有真實性與可信度。
再加上CPR的投放模式。解決了原有的“被大規模投入裹挾”的方式,讓品牌方切實看清楚自己的投入與產出。當廣告投放方掌握自己的廣告投放力度,投放方向,產品能更直接觸達用戶。 曾經移動端廣告改變了電視媒體的主導地位,而CPR模式回歸廣告投放方最原始需求,正在改革線下廣告行業。
轉變的風向標
廣告投放模式的風向標正在逐漸由CPD模式向CPR模式轉變。 據數據顯示:自2016年起,電梯廣告占線下廣告場景的比例逐年升高,預計將于2020年成為第一大線下廣告場景。
而在電梯媒體的廣告行業,目前是CPD(W)仍占據主導地位。 CPD(W)在梯媒中多強調洗腦用戶,迅速占領用戶心智。以分眾傳媒的成名之作瑞幸咖啡為例,彼時在各大寫字樓和社區,電梯屏幕基本都在無間斷的播放瑞幸咖啡的廣告。 大規模廣告是做到了洗腦作用,獲得大量用戶,但花費不淺。在公開的瑞幸咖啡電話會議上,僅2019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的廣告營銷費用達2.4億元。而歷次瑞幸咖啡財報上,廣告營銷都是導致瑞幸負盈利的罪魁禍首。 分眾傳媒在如今依舊保持著這套“飽和進攻”的商業思路。但瑞幸咖啡有著背后雄厚資本支持,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夠承受的高強度、飽和性、持續性的的廣告投放。 正常的投入產出比才是企業所追求的。 與此同時,同為CPD模式為主的電梯媒體頭部企業新潮在疫情的沖擊下,弊端顯露。新潮業務下滑,計劃裁員比例10%,約500人,其中包括20名管理人員。 而梯之星是基于系統對電梯的在線實時監測,借助物聯網手段準確了解電梯的運行情況,并所有業務數據數字化,做到在線下電梯媒體中真正自如運用CPR模式。 梯之星表示:“廣告沒有觸達用戶的投放,我們不收錢,觸達到多少用戶,我們就收多少錢。” CPR模式提供的是實際可觸達用戶的廣告投放,是在真正地幫助廣告方做到產品信息傳播,形成更廣的拉新延伸。 梯之星提供的有效數據反饋,在進行不同類目的廣告投放的同時,還可通過廣告投放數據分析進行精準投放等動作,實現降本增效。
并且,這種智能投放是可以即時更新的,這一點對于廣告投放方具有深遠意義。傳統的線下廣告,投放后難以及時得到反饋,投放風險高,投向效果看不清摸不著。即便部分可得到數據,也難以修正優化。 梯之星提供即時的智能篩選,廣告投放方得到即時數據,進行數據與內容的復盤,優化廣告內容和投放思路。 為用戶行為模型提供了最上端開口的數據支持,從而提升投放效果,讓廣告投放方做到“投放-優化-再投放”的良性循環,實現“品效合一”。 20多年間,互聯網沖擊讓廣告業的主戰場從電視媒體轉移至移動互聯網媒體。而在如今的疫情之下,線下廣告的CPR模式正散發著更強大的生命力。
本文轉載于微信公眾號:鋅財經(ID:xincaijing)。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付費及進行處理: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