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家的不出門,如今在城市街道上穿梭忙碌最多的,恐怕就是他們了。
這將是一次被載入史冊的“春節不打烊”。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
樞紐級別的特大城市,突然像是演員還沒上臺的舞臺劇。只有鋼筋混泥土構成的背景板,孤零零地佇立著。
時間沒有靜止,和“新冠肺炎”有關的爭分奪秒一直在幕布之外進行著。
直到騎著電摩的身影陸續出現,他們和電摩儲物箱中放置的重要物資,順著城市毛細血管,通向防盜門后抵御著疫情的普通人。
“生命在我無所謂命運,心寬一尺路寬一丈,敞開心扉善待所有人?!?/p>
這是餓了么武漢騎手侯鮮梅的微信個人簽名。41歲的她在武漢“封城”后的一星期里,主動報名參與公司的春節值班。
她負責的配送區域橫跨硚口區、江岸區和江漢區,其中覆蓋近十家醫院,還有因急缺醫療物資主動向社會請援過的武漢協和醫院。
侯鮮梅已經不年輕了,這個在武漢定居17年之久的荊州人,本可以在家等待疫情出現轉機。異地工作的兒子還特意打來電話,叮囑她特殊時期不要出門送餐。
但她還是決定參與這次特殊的“加班”,用自己的善意和堅持,與定居17年之久的“第二故鄉”并肩作戰。
“送餐到醫院有什么可怕的,醫生護士都不怕,我們怕什么!”
空曠的街道上,侯鮮梅并不孤獨。那里穿梭著各種顏色的快遞小哥,他們的配送任務各不相同,但每個人都知道,自己今天扮演的角色與往日不同。
據京東物流數據顯示,今年春節的訂單是往年的四倍。面對這次遠超電商大促的工作量和精神壓力,快遞小哥們用質樸的微笑和話語相互打氣,還不忘溫柔地感動著整座城市。
在武漢疫情首次爆發前后,武漢的醫護機構就開始了連軸轉模式。有好心人匿名為武漢病毒研究所點了一份“暖心外賣”,這個訂單被分配給了21歲的站點騎手樊弘洋。
送單過程中,樊弘洋路過水果店又自己買了一份草莓夾在訂單里一起給到了對方。在接受采訪時,他輕描淡寫地說:“也算盡份綿薄之力。”
詩里找不到的小溫柔,自發綻放在城市各處。但微笑和善意背后,快遞小哥們在疫情中承擔著遠超職業范疇的壓力。
“送貨時會害怕嗎?”
對于這個問題,京東物流高小龍的回答是:“不是特別緊張,非典期間我還在四川阿壩州當兵,當時就擔任過一線衛生員。”在同事中間,他往往會帶頭打氣,給大家普及相關的防護和消毒知識,反復安慰他們“不會有事的”。
在疫情與情緒的雙重疊加下,沒有人可以完全控制內心不起任何波瀾。但他們,已經是城市所能依賴的一股不可替代的力量。
在武漢“封城”管控交通后,快遞小哥就成為物資配送環節的主力。
這一趨勢很快在全國蔓延,過年期間,全國各地的口罩和消毒水訂單激增。
在庫房值班的工作人員幾乎片刻不離,《長江日報》的直播中,一位快遞小哥始終背對鏡頭整理貨品,僅在空擋時間坐在小板凳上吃兩口父母送來的飯菜。
“我得在崗,不然武漢人民的口罩怎么取。”
幾乎所有快遞物流類工種都在超負荷運轉,為在家隔離風險的普通人送上柴米油鹽和抗疫物資。他們彼此也許素不相識,卻讓感動在城市間晝夜穿梭。
1月28日,一位上海用戶通過盒馬公眾號,為獨居在武漢的93歲外公尋求幫助。接到這個特殊的請求后,武漢盒馬鮮生員工自發上門為老人送去瓜果蔬菜。
武漢之外,因疫情產生的供求關系失衡同樣在蔓延。原本的配送通道因封路、社區禁入等原因受阻,這大大增加了快遞員的工作難度。“配送至凌晨”不是什么稀奇事。
大部分用戶對此持包容態度,他們也在重新認識那些以前經常見面卻叫不上名字的快遞小哥。
物資緊缺時期,有買不到食物和口罩的用戶,在美團APP上使用買菜功能碰碰運氣,捎帶手下單了N95口罩等必備物資。結果沒過多久,就有美團的快遞小哥扛著米面排骨出現在指定地點。欣喜之余用戶為美團小哥包了一個紅包,卻被婉拒。
“這是我們的工作,不能收。”
很多人對快遞小哥的記憶只有5秒,這是說完“您好,這是您的快遞”這句話的時間。
他們總是提前城市一步蘇醒,又晚于城市沉睡,卻很少被城市所真正理解。
電商購物的訂單量每年還在水漲船高,外賣商戶24小時營業成為一種全新的競爭趨勢,還有“越來越好用”的催單功能……即使是在那些歲月靜好的日子里,忙碌和奔波也是這個職業的常態。
與之相伴的,還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委屈。
2016年4月,一段主題為“快遞小哥被扇耳光”的視頻出現在網上。
一邊是囂張跋扈不斷扇人耳光的打人者,一邊是低頭道歉任打任罵,僅因為在狹窄道路與車主發生輕微剮蹭的年輕順豐小哥。
在網上一直低調寡言的順豐總裁王衛站出來,發布了一條朋友圈。
“如果我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順豐總裁!”
最終,打人者得到了應有的行政拘留處罰。10個月后,那位被打的快遞小哥和王衛一同作為嘉賓,出現在順豐控股深交所上市的敲鐘儀式現場。
為王衛點贊的同時必須要明確一點,“王衛們”力所能及之處是有限的,而制度夾縫中的尷尬境遇是無限的。童話故事般的反轉,并不能改變快遞小哥這一群體身份在當下所面臨的困境。
因為“差評”機制與績效掛鉤的機制,大部分快遞小哥在與客戶的溝通中處于劣勢地位。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整個社會的壓力都在順著不可言說的都市鄙視鏈向他們身上傳導。
據齊魯網報道,2017年7月,中通快遞湖南株洲天元分公司快遞員郭某因遲到5分鐘,先是遭到收件人用太陽傘把毆打,隨后還被一男子踹倒在地,導致郭某大小便失禁。
事件最后雖然得到了警方的介入,但這種常人難以想象的“飛來橫禍”還在時不時的發生著。
2018年11月,網上出現一段“快遞小哥在雨中嚎啕大哭”的視頻。
據說這位冒雨送快遞的小哥在送件出來后,發現車上的剩余快遞被人拿走了許多,損失部分將由個人墊付,然后他在雨中歇斯底里地哭了起來。
幾乎所有看過視頻的人第一反應都是“心疼”。他們是可敬的體力勞動者,卻被類似的事情反復刺痛著。
即使是在萬眾一心的抗疫之戰中,也有類似的事情存在。
2月2日,廣東深圳市疾控對3例社區傳播病例情況進行發布。其中一例為年輕男性,在沒有明確接觸史的情況下發病,發病前14天的潛伏期里一直在深圳送外賣。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美團、餓了么、京東、順豐等企業都推出了保護用戶安全的“無接觸配送”,并且為配送員工提供了口罩、護目鏡等全套安全設備。在這樣充分的準備工作下,依然有快遞小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感染“新冠肺炎”。
心痛的同時,不禁讓人為他們捏一把汗。特殊時期,快遞小哥竟成為“高危職業”。
然而,這位不知何故感染上“新冠肺炎”的小哥卻在網上遭到了一些人的無端詆毀和謾罵。
“要錢不要命”
“堅決抵制外賣員”
“活該,還連累了被他配送過的顧客”
……
特殊時期英勇行為產生的“工傷”,卻被消極情緒本末倒置。不知道其他在路上的快遞小哥會不會感到寒心?
近年來,很多媒體爆料過快遞小哥稀奇古怪的自我宣泄方式,甚至還有一些地方推出了“快遞員解壓室”,提供按摩推拿、慘叫雞、發泄樁、按壓板等。
粗略統計,一名快遞員一天大概要送100多件商品。100多次登門拜訪中,會沉淀下多少委屈,可想而知。
更可嘆的是,他們可能連訴說委屈的時間都沒有。
這種特殊的“連接者”工作性質決定了,快遞小哥很難被推向聚光燈,更難以獲得向社會各界表達訴求的場合和機會。即使走在陽光下,他們所代表的也只是工作服上的那個“LOGO”。
對這些被光繞過的人,即使做不到溫柔相待,也請給予起碼的尊重。
不僅在工作中可能遭遇壓力、委屈甚至是攻擊,快遞小哥們還一直背負著身份的尷尬。
中國的即時物流體系,正在成為WiFi級別的剛需。本該一起受益的“快遞員”,卻始終是離風口最近的局外人。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即時物流行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即時物流行業的訂單量將從2013年的9.5億單,達到2020年的243.7億單。整體行業規模將從2013年的97.6億元,達到2020年1700.8億元,年增長率有望繼續保持在30%左右。
在網紅帶貨愈演愈烈、5G時代流量爆發的前景下,即時物流領域必定大有可為。美團點評接連創下歷史新高的股價,已經反映出資本市場的態度。
在閃送、達達、點我達等同城快送平臺先后取得耀眼的融資成績后,順豐也將“順豐同城急送”品牌獨立化運作,加碼對即時物流領域的投入。
但,“快遞員”會因此而成為一份有前途的職業嗎?
這恐怕才是300多萬快遞小哥所關心的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缺乏保障的底薪制度、含糊不清的社保福利待遇、沒有想象力的晉升空間……導致這個離風口很近的龐大群體,無法收獲足夠的安全感和職業榮譽感,即使他們已經足夠上進。
在中國商報的一次專訪中,不少快遞員認為,這個行業缺乏職業吸引力,工作兩年在行業內已經被稱為“老人”,而老員工和新員工的基本薪酬幾乎沒有差別,職業發展道路異常狹窄。但另一方面,有大量從業者希望能夠在職位上長期穩定發展,學會更多技術和經驗。
在快遞小哥行為準則日趨職業化的當下,這一矛盾愈發凸顯出來。這個需要留住人才、并逐漸走向成熟的行業,似乎還沒有給予參與者恰如其分的價值實現通道。
2019年,簡書上有一個主題為“為什么快遞員的離職率居高不下?”的帖子,其中歸納總結了幾點:
忙起來時一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每天分揀幾噸重的貨物,三餐不規律有時累到想吐。
月入過萬僅僅是3%的可能,大多是扛過重壓期混成“老人”手上有大客戶的高手;入職新人除了基本工資外,依然可能面臨社會保障不完善,晉升空間渺茫。
當價格戰來臨,物流快遞企業對價格的壓縮也可能讓快遞員的利益受到直接沖擊,更不要提平日里就有的各種考核和不達標就強制“扣錢”……
在知乎、百度貼吧等社交渠道,有關問題的答案也是大同小異。
作為一個在當下和未來都將大有可為的朝陽行業,考核與績效是將“快遞小哥”這個職業群體送上更加正規、標準與尊嚴的必經之路,但,長久以來,標準一定很難界定或被接受。
好在2020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國家郵政局聯合頒布《快遞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快件處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該標準旨在對快遞員、快件處理員等相關職業提供可量化的職業技能登記認定。
這意味著,在國家層面上,300多萬快遞小哥終于有了一個身份歸屬。
對于企業來說,也應該盡快根據相關職業標準,出臺一系列匹配的晉升體系,讓優秀者得到更為寬廣的空間。畢竟,提起即時物流行業,不應該只是聯想到用戶開門拿到商品的畫面,和胡潤百富榜上的幾個名字。
那些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跑前跑后的快遞小哥,才是最該被記住的人。
相信這個能容納千億市值、無數人網購夢想的地方,也能容下他們的燦爛人生。
需要有光,照向他們。
下次在訂單備注里,在收到包裹時對他們道一聲感謝,也可以成為那束光。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