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黃天然
至親逝去,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面對生死依舊顯得脆弱無力。
技術無法讓人死而復生,但可以通過虛擬技術將逝者"重現",為活著的人帶來心靈的慰藉。
前不久,韓國MBC電視臺放送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紀錄片《我遇見你》,講述了一個痛失愛女的母親,和去世3年的女兒通過VR技術在虛擬世界里重逢的故事。
去世3年的女兒與母親在虛擬世界相見
張智成(Jang Ji-sung)是一個擁有4個孩子的幸福母親。但是,當7歲的女兒乃妍(Nayeon)患上白血病后,母親的世界蒙上了陰影。
?
張智成與患病的女兒乃妍
2016年,乃妍不幸病逝,張智成自此沉浸在悲傷的回憶里,腦海中始終回放著女兒的音容笑貌,她將乃妍的名字和生日都紋在了身上,似乎用這樣的方式,就能讓乃妍以另一種方式留在這個世上。
因此,當韓國MBC電視臺《我遇見你》制作組找到張智成,并說明想要通過VR技術讓母女二人重逢時,張智成欣然應允。
母親的手機里,依舊留存著乃妍大量照片和視頻,家里也有許多當初的合影,張智成和家人時不時就會翻看,回憶與乃妍一起的快樂時光。
?
張智成留下了許多乃妍的影像資料
借助這些資料,節目組找到韓國初創VR公司Vive Studios,希望他們能根據乃妍的資料構建出一個虛擬VR人物。
前后歷時8個月,技術人員從照片和視頻里提取出乃妍的表情、肢體動作數據,再根據體型近似的女孩建模。運用攝影測量和動作捕捉等技術,盡可能地還原出乃妍生前的樣貌。
此外,VIV Studios還引入 AI 語音合成技術,讓虛擬人物能夠發出和乃妍一樣的聲音,以便展開簡單的對話。除了視覺和聽覺的逼真重現,VR公司還讓母親在觸覺手套的幫助下,可以產生近乎真實的觸感。
當張智成在MBC的工作室內穿戴上VR設備后,眼前出現了曾經與女兒一起玩耍的公園,躲在石頭后面的乃妍發現媽媽來了,興奮地跑到了跟前,她撲閃著大眼睛抬頭問道:"媽媽,你去哪里了呀?你想我了嗎?"
一直強裝鎮定的張智成頓時哽咽起來,淚水止不住地從臉頰滑落:"我每天都在想你啊,乃妍有好好的嗎?媽媽一直想再見你一次……"她俯下身子,伸出顫抖的雙手,撫摸著女兒,表達著無從訴說的思念,一旁觀看的丈夫和孩子們都落下了眼淚。
?
母親顫抖著撫摸著虛擬的女兒,全場為之動容
擦干臉上的淚水,張智成為乃妍的生日蛋糕插上蠟燭,陪她過了生日,乃妍許下了生日愿望:希望媽媽不要再為我哭了。
?
一起過生日時,母親為乃妍數蠟燭
?
看著母女倆過生日,一旁的父親眼睛也濕潤了
生日儀式和一同玩耍之后,張智成站在床邊,與側臥在小床上的乃妍溫柔地說著告別的話,仿佛在和一個即將入睡的孩子互道晚安。之后,一只白色的蝴蝶飛上了天空,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這場母女間短暫的相逢就此結束。
當VR和AI成為生者情感自救的方式
這部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在韓國引發了巨大反響。目前在MBC的YouTube頻道上,這一集紀錄片的VR內容已經獲得了近40萬次播放,網友紛紛表示,看完后也"淚目"了。
不過,評論區中也能看到很多爭議,有些人擔心這會對張智成造成二次傷害,擔心這位母親是否會沉溺在虛擬世界、無法忘卻失去女兒的痛苦。
然而,張智成坦言,僅僅是以這種方式讓女兒乃妍"重現"就已經讓她非常滿足了,她十分清楚,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只是VR技術帶來的虛擬體驗,這也是她自我治愈的一種方式。同時,她也希望更多失去至親的人,可以通過這項技術獲得心靈的安慰。
"我知道是虛擬的,可還是想多見乃妍一次。以后我會保持對乃妍的愛,而不是活在痛苦回憶里,讓自己更難過。"張智成說。
?
張智成在電視采訪中
盡管充滿爭議,但像張智成一樣,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正選擇運用數字技術"重現"親人生前的音容笑貌。
今年1月,國內一位失獨母親李楊也曾找到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希望能將她逝去的女兒做成虛擬形象,以與她語音互動。
據報道,當時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告訴李楊,即使將女兒的聲音做成可以與她互動的人工智能,這也終究是"虛擬"的,機器學習無法在有限的影音片段中做到百分百還原,當輸入的語言超過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的范圍時,它給到的反饋只能是隨機的回答。
?
李楊向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求助
盡管如此,李楊依然決定繼續這一嘗試,這樣,女兒的語音、生前的回憶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珍藏"在自己身邊,再也不會隨著時間而消逝。與韓國母親張智成一樣,在李楊看來,就像是有了一種陪伴和紀念,這也是"自我治愈"的方式。
在這兩位母親之前,美國一位78歲的小說家安德魯·卡普蘭希望將自己做成在數據云端"永生"的數字人類,他的后代可以與他的"數字化身"互動,給他們講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故事,以這樣的方式永遠陪伴親人。
可以想象,在未來,人們通過VR和AI等技術來"留住"逝去親人的嘗試還會繼續發生。的確,生活總是要向前看的,而非始終沉浸在過去,但當我們一遍遍重現生者與逝者的共同回憶,除了帶來哀傷,又何嘗不是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檢視和思考,進而發掘出更多的人生意義呢?
借助技術的力量,閱盡曾經、收藏過去,而這最終的目的,是讓我們明白,自己何以活在當下,何以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