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道薦語:
在商業文明社會,中國的公益事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愈加重大,但也呈現出更加復雜化的態勢。
以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大廠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公益平臺從0到1,已發展超過十年,成為中國公益平臺中有別于傳統公益機構的重要一極。
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政府、企業、機構、捐贈者又該在公益事業中各自扮演怎樣的角色,擔負怎樣的責任?
作者 | 鄧雙琳
編輯?|?劉巖
來源 | 創業邦
2020年1月24日,武漢封城的第二天,遠在北京的王時健盯著新聞里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心中萬分焦急卻苦于得不到抒發。
24日下午5點,王時健得知淘寶上線賑災募捐,立刻打開淘寶APP搜索“武漢加油”,捐了500塊錢。
2月1日,確診人數首次破萬,王時健又坐不住了,這次他輕車熟路地打開了騰訊公益,從幾十個疫情相關項目里篩選出他認為靠譜的機構,慎之又慎地捐了1000塊。
王時健的公益行為并非朝夕。他買過“小朋友畫廊”的畫作,通過螞蟻森林在阿拉善、鄂爾多斯和巴彥淖爾種過樹,給山區兒童買過免費午餐,在水滴籌的籌血季中獻過血,也在99公益日里集過小紅花。
五年時間里,這樣的公益項目他參與過十幾個,通過互聯網累計捐贈超8000元。在王時健看來,“不過就是少開幾次車,多走幾步路,動動手指就能做到的事情,不足掛齒?!?/p>
像王時健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利用互聯網提供的公益平臺,捐小額、捐步數、捐閱讀量,投身一個個微小的公益實踐從而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
據民政部初步統計,僅2019年上半年,互聯網募款信息平臺累計獲得52.6億人次的點擊、關注和參與,募集善款總額超過18億元。
可見,以往人們主要通過線下的公益機構捐款的方式,如今逐步走上線上化。隨著互聯網在中國普及,大部分國人跨越時空距離,被連接在一起,讓中國的公益事業有了一種無門檻走近每一個互聯網用戶的可能。“公益”一詞,變成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美國作家梭洛曾說,“德行善舉是唯一不敗的投資。”
在互聯網公益興起的背后,或許既有科技公司價值觀的支持,如騰訊提出的“科技向善”,也是科技公司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更深一層的商業競爭,這或許是從“惡”的泥沼中衍生的金錢和利益首次正面直視與“善”的距離。
互聯網公益小浪潮
2019年,注定成為中國互聯網公益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2019年5月16日,阿里巴巴對外發布了首份阿里巴巴經濟體“公益財報”。數據顯示,在阿里巴巴經濟體,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寶公益兩大平臺總捐贈筆數超過300億筆,僅上個財年就產生直接捐贈91億筆,帶動參與捐贈人數超4.4億。在淘寶、支付寶、閑魚、餓了么、菜鳥、高德等阿里系平臺,公益元素幾乎無處不在。
次日,阿里、騰訊的互聯網公益平臺上演PK大戰,兩家互聯網巨頭于同天分別舉辦與公益相關的大會,并對外披露相關數據。
數據顯示,阿里巴巴2019財年為公益機構籌款達12.7億元,帶動參與捐贈人數超4.4億;過去一年中,騰訊公益募集的善款有17.25億元,此外截至2019年4月底有超過2.2億人次捐款。
對比可發現,阿里巴巴公益參與人數多,騰訊公益籌款數額大。
中國互聯網大廠們的公益事業推向一個小高潮。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大廠關注中國的公益事業。
有著多年慈善經驗的馬云有著自己的心得,他指出,企業應該用“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做公益。他說:“公益與慈善不同,慈善以給錢為主,公益需要錢,但是光有錢遠遠不夠。慈善在于給予,而公益在于參與,用心和時間付出點點滴滴的行動?!?/p>
“社會的痛點就是公益的起點”,陳一丹(騰訊主要創辦人之一、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說。事實上,無論國際國內,重大災害的發生都會激發全民性的社會救助熱情。
拿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為例,處于風暴中心的武漢醫療物資緊缺,各界紛紛伸出援手,企業成為這次馳援武漢的中堅力量。
據創業邦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2月4日13:00分,各互聯網科技企業、IT公司、創投機構等共捐款超40億元。
這次捐贈中,互聯網大企們的公益平臺也面臨“大考”。
以騰訊為例,自1月24日出資設立首期3億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基金”以來,騰訊基金會持續在全球緊鑼密鼓地盡力采購防護物資,第一時間馳援疫區。
2月1日下午17時40分,金鵬Y8 7405貨運專機載著來自英國的13.52萬套防護服抵達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這批防護服由騰訊和復星聯合采購并捐贈,將被運至武漢及重慶等地區。
在騰訊公益平臺上,除湖北地區外,已有超過63家慈善組織同步積極支援河南、重慶、湖南、廣東、浙江等地,緊急調配防疫物資發放到醫院及社區。
并根據自己的幫扶范圍,為特定弱勢群體,如兒童、老人、殘疾人、環衛工人、一線防疫工作者等送去了防護物資,幫助他們平安度過此次疫情。
截至2月02日晚5點,在895萬人次愛心網友的共同助力下,騰訊公益平臺為馳援新冠疫情籌集善款已經超過4.50億元。
騰訊基金會表示,目前騰訊共有包括超200萬個口罩、超10萬套防護服、60噸75%乙醇在內的大批醫療物資,正在分批次陸續抵達前線。
以騰訊公益、阿里公益等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公益平臺在中國已有十二年時間,這要從汶川地震說起。
2008年的汶川地震,互聯網首次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期間,門戶網站、論壇、博客、微博、QQ群等互聯網渠道實現了初步的網絡互助救援,從快速報道災情、緊急組織救援到發起賑災捐款、進行網絡尋人、開展哀悼祈福等多元的網絡救援互助活動。
另一方面,網上賑災捐款開始發揮高效作用,各類公益基金會迅速通過互聯網公益平臺開通網上募捐通道。
其中,阿里巴巴集團為汶川抗震救災捐款和籌款為4744.7萬元。其中公司及員工捐款594.7萬元,公司設立災后重建基金2500萬元,通過阿里巴巴集團平臺募集資金1650萬元。
馬云在國外得知地震信息當晚即號召全集團為災區救助和恢復竭盡全力,并于5月12日當晚即委托家人個人捐款100萬。彼時剛成立不久的騰訊公益也在汶川地震中籌集了2000萬元善款。
2008年算到今天,中國互聯網公益經歷了十二年的高速發展期,在這十二年間,以騰訊、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越來越深入公益行業,在這股力量的推動下,出現了各具特色的互聯網公益平臺,并將公益機構、企業、公眾乃至政府有效連接在了一起,推動中國公益呈現出“全民參與”的蓬勃發展態勢。
之后,公益場景開始逐步拓展到人們的朋友圈和熟人社交關系網絡,形成獨特的社交公益模式。
2015年9月9日,騰訊發起了中國互聯網史上第一個公益節日——99公益日。通過運動捐步、一起捐、公益打榜等種種玩法,讓平常沒有太多途徑參與公益的國民都能通過互聯網來了解公益。
微信支付推出,微博打拐、冰桶挑戰等公益傳播項目,讓許多年輕人了解到,原來指尖也可以做公益。同時期,社交媒體“全面開花”,為后續中國的互聯網公益的爆發式增長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互聯網爆款公益項目是誕生于2017年的“小朋友畫廊”。
這是騰訊公益平臺的一個線上線下互動公益項目?!靶∨笥旬嬂取眲撛炝藲v史:36幅畫,上線僅1天,就吸引了超過580萬人次參與,完成了1 500萬元的籌款目標。
這樣的籌集速度和規模,不僅大大超過了很多傳統公益項目,甚至超過了一些中小型基金會一年的參與量和籌款量?!盎ヂ摼W+公益”竟產生了如此強烈的“化學反應”,這是絕大多數人都始料未及的。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中國的全民公益呈現出草根化、年輕化、常態化三個特征,小額、多頻表示捐贈者“隨手捐”已成為習慣。
互聯網公益激活了社交屬性,傳播成本大大降低。網絡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的普及,讓互聯網公益深入到了捐贈的環節,互聯網公益至此達到一個新的高潮。
不同基因的公益平臺
除騰訊和阿里,其他知名互聯網企業也在紛紛構建公益平臺,各顯神通。不同類型的互聯網業務形態與公益領域的結合,也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服務特點與產品。
如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所說,日捐、月捐、零錢捐、一對一捐、企業配捐等新穎的捐款方式方興未艾,行走捐、閱讀捐、積分捐、消費捐、企業配捐、虛擬游戲捐等創新方式又層出不窮。
中國互聯網公司運營的公益平臺根據其公司核心業務的特征,可分為五類:社交、電商、支付、O2O和眾籌。
社交信息類有如騰訊公益、新浪微公益等,淘寶公益和螞蟻金服公益分屬于電商類和支付類,而O2O、眾籌類的公益平臺則分別有滴滴公益、美團公益和輕松籌、水滴公益。
以滴滴為例。滴滴作為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匯聚了海量用戶,同時又聯通了諸多線下商業資源,雖然與騰訊公益、阿里巴巴公益等平臺相比起步時間較晚,但其將生活服務與公益事業相結合,極大地豐富了互聯網公益的場景和參與方式。
滴滴利用自己的產品特色“出行里程”作為捐贈的指標,推出“愛心里程”產品,號召車主、用戶將自己的出行里程兌換為對公益項目的支持和回饋?!皭坌睦锍獭钡膮⑴c方式類似微信的“捐步數”,用戶或者車主可以將出行的里程數“貢獻”給公益項目。
用戶在捐獻里程之后不會影響到自己在滴滴出行APP里的會員等級,對用戶來說是“無損”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點一下支持某一個公益項目。這種和日常生活服務緊密結合的公益項目,其項目成本低,參與也沒有什么門檻,公益開始真正變成一件公眾可以隨手參與的事情。
滴滴聯合壹基金發起的“救在壹線”公益籌款項目,就是通過滴滴用戶捐贈用車里程、滴滴出行配捐公益資金的方式,為九寨溝地區救援籌集善款。
再看今日頭條,雖然今日頭條并未取得民政部認證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資格,但今日頭條的公益行為仍深刻體現了其業務基因。
今日頭條無疑是一款優秀的產品,而張一鳴更是一個頂尖的產品經理,像做產品一樣做公益,是今日頭條的公益理念?;谧止澨鴦訌姶蟮臄祿治瞿芰?,今日頭條因地制宜,在2017年開始做尋人平臺。國內互聯網尋人平臺五花八門,但成功率都不高,原因是“沒有用科學的方法堅持到底”。
作為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后起之秀,今日頭條做尋人雖晚了一些,但卻用最短的時間找到了最多的走失者。2019年7月24日,今日頭條宣布,頭條尋人項目已成功幫助超過一萬個家庭團圓。
字節跳動善于打磨產品,張一鳴曾多次說過,“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在頭條尋人項目上也能看到類似的產品理念。
傳統尋人一般會在走失地點附近電線桿上張貼尋人啟事,這樣做雖然有效果但覆蓋人群很少。受此啟發,頭條尋人的核心思路也是基于地理位置精準推送來尋人,系統會根據走失時間、城市大小等因子來判斷推送范圍,其原理和在電線桿上貼尋人啟事一致,但依托頭條的平臺優勢,傳播量級被幾何級放大了。
截至目前,一共有幾十億次尋人消息在頭條上展示。基于地理位置,頭條只將信息推送給最可能幫忙找到人的用戶手機上,減輕用戶騷擾的同時提高匹配效率。
互聯網“商業+公益”的模式已經逐漸清晰,公益活動與商業行為不再是排斥關系,互聯網公司用商業的手法“玩”公益,恰好使得兩者互相借力、實現共贏。一個具有全民參與、共同創造的新特征的“互聯網+公益”的時代已經到來。
公益的錢怎樣更透明?
科技讓公益更透明。
做公益,無論是互聯網公益,還是傳統公益,“透明”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籌款的結束僅僅是公益項目的開始,真正重頭的工作在于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善款,如何利用公眾善款產生最大的公益價值.
所謂透明,是要讓信息足夠有效、對稱,讓捐助者清楚資金流向的每一個環節。以公益的名義籌集善款,又有互聯網作為驅動力,短時間內可以聚集大量社會閑散財富,說不定什么時候會出現一群“生意人”,把公益當成生意去破壞。公益的錢,必須要在公序良俗的框架內進行。
韓紅說,只要夠透明,老百姓就能分清真假;李連杰曾在談到壹基金時,也提出公益必須透明,還說要做“全裸”公益,因為這樣沒有口袋去裝東西;陳一丹在談自己對中國互聯網公益的理解時提出了三個關鍵詞:透明、科技和連接。
然而,誠如我們所看到的,中國互聯網公益規??焖贁U大的同時,公益生態環境不成熟、參與者的能力和經驗沒能及時跟上,出現了公益項目的信息失真或夸大、盲目籌款和捐贈、低效執行與反饋等問題,對公益行業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
現代公益誕生以來,公益機構一直是公益活動的支柱,絕大多數公益活動的展開都有賴于傳統的公益機構,互聯網公益平臺的出現也使得生態中各方的連接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公眾參與公益的門檻大幅降低,公眾捐贈總額大幅提升,減弱了傳統大型機構對于公益資源的控制。
同時,互聯網的發展有利于公益信息的傳播,同時也使得公眾對公益機構尤其是籌集、使用公眾資金的機構的信息公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益機構因此承受更多信息公開的壓力。
目前在騰訊、阿里等公益平臺上,捐助者可以及時收到捐贈款項的流動回饋,同時在捐贈前,可以看到騰訊公益的“冷靜器”功能,用戶在捐贈前會先彈出一個“透明度提示”的消息框,用戶可以查看這個公益項目什么時候立的項、執行的怎么樣、捐款都花在了哪些地方,點擊確認知情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捐款。騰訊上線“冷靜器”的原因是希望捐贈者在支付前多想一秒,在捐贈后能透明地看到項目進度與落地成效。
但目前平臺募集到的資金仍然需要通過撥付給相關傳統公益機構來捐給受贈對象,在這個過程里,政府、企業、機構、捐贈者又在各自扮演怎樣的角色,擔負怎樣的責任?
前有郭美美事件爭議不斷,現有武漢物資分配不均。這些問題,讓公益更加復雜、更加艱難,也更加重要。
金錢與私欲是枚硬幣,一面向善,一面向惡,善惡一念之間,或許我們與善的距離只差一個背面。
(作者注:文中王時健為化名。)
參考素材:
《中國互聯網公益》陳一丹
《盧瑋靜:互聯網平臺改變了公益行業什么》盧瑋靜
《互聯網公益觀察:艱難前行中的改變》互聯網指北
2023-04-18 鉛筆道發布了 《又一波社區經濟興起:席卷100多個社區 訂單總數超100萬個》的文章
2023-04-07 鉛筆道發布了 《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北京跑出“第一棒”》的文章
2023-03-20 鉛筆道發布了 《制造強國征途,智能檢測裝備這個“扶車人”已開始率先發力》的文章
2022-11-11 鉛筆道發布了 《長期主義“陪跑”式服務,聲網如何構筑千億實時互動生態》的文章
2022-11-10 鉛筆道發布了 《首飛前夕,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重磅亮相珠海航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