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王安憶
疫情當前,很多人睜開眼頭件事,就是關心最新進展。
連日來,多地政務熱線迎來海量市民問詢,各地疾控中心、“12345”熱線均被打“爆”,有人想了解疫情的最新進展、有人想知道咳嗽發熱該如何自判,需不需要就醫問診,定點醫院又在哪里,太多人有太多的疑問,急需一個能夠快速準確解答的角色。
阿里巴巴達摩院團隊獲悉后,緊急召開電話會議,臨時組建起一支30余人的團隊,包括李永彬、周芷慧等工程師自1月22日起居家辦公,只用5天時間就推出了“智能疫情機器人”,讓機器人協助人工,承接在線咨詢、網絡問診、重點群體關懷等任務。
用智能機器人助力防疫工作
1月27日,大年初三,“浙里辦”App上線了浙江省新型肺炎公共服務與管理平臺。
用戶從App首頁進入,可在“主動申報與疫情線索提供”、“浙江省互聯網醫院新型肺炎通道”、“網上智能問診與人工服務”等模塊中選擇相應服務。
智能疫情機器人在“浙里辦”的入口
如果選取“網上智能問診與人工服務”,智能機器人可以做到秒級回應,應答例如什么情況下需要就醫、浙江省定點醫院都有哪些、怎么選用口罩、怎樣檢查口罩的氣密性、口罩用完了如何處理等等各類問題。
在后臺,與人工客服協作辦公的機器人,就是阿里巴巴達摩院團隊火線研發出來的“智能疫情機器人”。
智能疫情機器人快速回答問題
1月19日,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阿里健康找到達摩院團隊,提到疫情突發,多地疾控中心和政務熱線接到海量問詢,后臺客服承擔了巨大的壓力。
更難的是,工作人員不僅要接電話,每天還要挨個給每一個隔離觀察對象致電詢問身體狀況,各地疾控中心面臨人力嚴重短缺,不少人感慨,這些電話就算不眠不休也打不完。
達摩院部分工程師與浙江省衛健委一同辦公
阿里健康首先想到了達摩院團隊。過去兩年,正是這個團隊打造了智能對話機器人“云小蜜”,三方團隊期盼上線一款智能機器人,既能及時提供解答,又能配上智能外呼功能,從而讓部分一線人力得到釋放。
于是,智能疫情機器人研發小組迅速成立,集結了來自北京、江蘇、浙江、河南、貴州等不同地區的阿里工程師。
在北京家中干活的閆克
李永彬是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被拉進小組,“我帶著老婆、孩子和岳父母回山東,開了5小時的車,剛到車庫就接到電話,然后就動起來了。”
阿里AI訓練師周芷慧當時則在老家廣西的醫院里,奶奶不小心摔傷,盆骨骨折,無法行動,醫生建議住院調養觀察。就在她被奶奶緊捏著手做檢查時,接到了達摩院團隊的電話會議。
邊照顧老小邊趕工作進度
不同于阿里巴巴以往的任何一個項目,“智能疫情機器人”項目沒有任何前期籌備時間,每一個環節步驟幾乎同步進行。工程師們也很清楚,疫情不等人,確診人數每一天都在增加,他們只能做好力所能及之事,盡量追趕上去。
周芷慧從小由奶奶一手帶大,希望能多陪伴和照顧奶奶,為了能一邊照顧奶奶一邊兼顧工作,她就每天坐在病床邊,腿上擱著電腦,一個姿勢幾小時保持不變,坐到腰酸背痛也不敢吭聲。
周芷慧常常坐在奶奶的病床旁辦公
頭發五六天沒洗,劉海只能全往后梳,有一次,周芷慧正在為奶奶換尿不濕,釘釘群內忽然發起了電話會議,她只好一邊塞上耳機開會,一邊加快擦拭的動作,生怕影響到隔壁病床休息。
周芷慧還是覺得挺愧疚。平常一有電話,她都會先在奶奶耳邊小聲請示,然后穿過兩側布滿病房的走廊,直到電梯口才接起電話。
相比之下,李永彬的工作環境要好一些,他霸占了侄子的藍色書桌,然而也只夠放臺電腦,連保溫瓶也上不了桌。
李永彬有兩個孩子,老大6歲,原本說好春節連上年休,可以多陪他玩會。但是現在,哪怕只是牽著他下樓走一圈的約定,也只能從10點推到11點,11推到12點,最后只能食言。
李永彬霸占了侄子的書桌辦公
老二才6個月,因為長牙,每到凌晨,都會哭鬧醒來。李永彬永遠是家里第一個發現情況的,踢開拖鞋就跑去抱起老二,一邊安撫著孩子,一邊將電腦屏幕調到最暗,用小拇指繼續與同事溝通。
通常,團隊工程師都要到凌晨三四點才能入睡。前天,浙江的工程師們負責做對話分析,凌晨3點多才睡覺;昨天,李永彬團隊在做浙江項目測試,凌晨2點多才集體下線……“一個環節完結了,才是我們睡覺的時間。”
家中有1歲孩子的奶爸唐呈光
1月27日凌晨4:30,“浙里辦”App上線浙江省新型肺炎公共服務與管理平臺后,有一個工程師在釘釘群里寫道,“從來沒有比此刻更充滿斗志。”
只是想為防疫盡一份力
智能疫情機器人,對達摩院團隊來講是一個嶄新而陌生的場景。大家最初的設想都很模糊,甚至業務同學也提不出任何具體需求,算法工程師最擅長建模型,可手頭卻沒有任何數據,各部門也不知道從何入手。
“一個個試,做一款樣本,測試,否定,調試,測試,優化,再測試。”李永彬說,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大家覺得最日常的部分,就是表達。而機器人回答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整個團隊根據民眾的反饋再三打磨出來的。
工程師測試機器人與人對話
比如,當智能機器人使用外呼功能時,有一項“體溫多少度”的問題。一開始的設計是直接詢問并收集具體溫度值。
李永彬又拿到一些民眾的匿名反饋,發現大多數人不直接說度數,只說溫度正常,或者還沒量過,這樣一來就更難分析數據。于是團隊決定,之后索性不再問溫度,而是直接給出“你的體溫有沒有超過37度3”這樣明確的問題。
從開發到落地,5天時間,在李永彬眼里已是“真的快”,這也得益于云小蜜的內置能力。早有數千家企業和開發者在使用云小蜜,在中國移動、政府服務、銀行、新零售等多個場景沉淀了智能解決方案。
目前,智能疫情機器人同時支援了浙江、黑龍江、山東濟南等地的公共服務。
智能疫情機器人在(黑龍江省)健康龍江服務平臺上的入口
在浙江、濟南、貴港等地區,機器人的呼叫服務,可以幫助一線工作人員進行疫情隨調。借助語音識別、語義理解、人機對話、自然語音合成等技術,機器人能夠準確理解人類語言,并從智能知識庫獲取信息,反饋給通話人。通話雙方可以展開多輪對話,機器人也不怕被中途打斷。
智能疫情機器人在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的入口
“只要任何一個城市有需要,我們都會接待,上線機器人。”周芷慧透露,截至1月30日,達摩院團隊的智能疫情機器人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地區落地。而基于5天努力換來的整套模型系統、全國通用知識庫和用戶調研對話設計流程沉淀,在每個城市的線上部署不超過2小時。
周芷慧在醫院,偶爾遇到認識的呼吸道醫生全副武裝。她就發去一條信息:“這次疫情,你怕嗎?”
醫生隔了很久,回道:“我是醫生,我怕了,病人怎么辦。”
周芷慧的眼眶濕潤了,“比起一線的醫生,我們做的事情真的太小,但能在場外幫他們分擔一點,我們也會盡全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