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早上好!我是張華,今天學習分享的主題是:微信群不等于社群!
拿我自己做案例:15年前我來廣州,剛開始做電子商務,主要的經營類目是皮具行業,早期主要做C用戶,主要運營平臺是淘寶。隨著銷量的不斷增加,開始注重產品生產環節,重點放在生產上后,發現一個問題,銷量跟不上產量,于是,又開始入駐阿里等B用戶平臺,對我來說,當然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投入最小化,我發現推廣成本與人工成本是我面臨最大的成本。于是我開始讓客服把線上的客戶,用微信添加到群里。
我的想法很簡單,為了減少推廣成本,提高利潤這個目的,我拉了幾個微信群,在群里發紅包,一開始很熱鬧,后來我發現就算發紅包也沒人理我了。我想,是不是群太少了,所以我不斷的拉群,當拉到一百個群的時候我就很痛苦了,每天干的工作都是機械式、重復式的,需要去服務一個又一個用戶,跟他們打電話溝通,應對他們的售后問題,而且,當我服務了很長一段時間后,我開始思考一下問題:我干的這事,到底是不是社群營銷呢?
這是雖然是發生再我身上的事情,但我可以肯定告訴大家,這也是很多做社群運營的同學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個問題,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我覺得,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微信群不是社群。
微信每天會新誕生250萬個微信群,一個微信群的平均死亡時間是36天。微信群其實只是個流量池。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朋友們,微信群不等于社群,別指望拉個群就能變現。
在做社群這么久之后,我發現大部分的社群都面臨著這些問題:群內活躍度低,群的生命周期短,用戶付費轉化難,用戶增長也比較難。
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有哪些?我做了一個總結,歸為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群里的用戶缺少共同屬性;
第二個原因是用戶缺少對社群的認同感;
第三個原因是社群沒有找到有效的組織形式,常見的社群組織形式非常單一,社群管理者只會運用自己的管理能力,導致這個社群發展的速度完全取決于這個社群管理者會不會管理,他的管理上限決定了社群的組織上限。
第四個原因是社群運營缺少獲利的手段,社群運營者非常辛苦運營自己的社群,每天在群里投放類似快報等精心編輯的內容,社群是很活躍,用戶也都給運營者點贊,但就是很少人被轉化。
事實上,很多社群運營者只是為了搞到更多的流量,把一群不具備"共同屬性",只是為了薅羊毛的用戶集合在群里。這些不具備共同屬性的用戶放在一起,就是一片散沙,無法形成任何向心力,也不會有認同感。他們購買產品的訴求也是多樣化,異質化,社群必然是活躍度不會好,可想而知,無論投放什么產品,轉化也都會非常低。
話說回來,其實社群并不是什么新鮮概念,有人類社會的時候社群就存在了,比如原始人就懂得群居生活,共同抵御外部所帶來的危險。而現在更是數不勝數,比如線上明星的粉絲部落,貼吧,興趣小組,線下的小區,就連跳舞的大媽都是一個小社群,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所有的社群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共同的目標或者興趣。下面我同大家一起學習分享微信群與社會群有哪些不同?
一提到社群,大家就會想到的是微信群。很多人組建社群的時候什么都沒想,就拉一干人等進群,然后聊天,發紅包,拉人分享,隨后群淪為廣告群,最后大家紛紛把群屏蔽了。這是一個典型社群,不,一個典型微信群的消亡過程。所以說一個好的社群也是需要好的設計的。
社群重在鏈接和認同感。同學群,老鄉群,工作群本身就已經存在了,就算沒有微信,這些人在你的腦海里已經建立了鏈接和認同感,拉個微信群,只是給已有的社群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而已。微信群只是社群的聯系載體,組建微信群并不等同形成社群。
當你無緣無故的拉一群人到微信群的時候,就相當于只提供一個交流平臺,并沒有創建社群。一個社群是基于興趣、價值觀、信仰而聚合一起的,我們需要去設計一種關系和連接,社群并不是存在微信群,而是存在于人的腦海里。
很多人認為:運營一個社群就是創建者一味向成員奉獻?
不,這只是社群的單向鏈接。不要以為不斷地給大家提供價值就是維護社群的一種好的方式,社群需要的是大家一起做點什么,而不是創建者一直為大家做什么。
社群是無組織的組織,社群中的成員服務成員。社群經濟是以人為中心,而不以產品、機構、個人為中心。社群強調群體交流、分工協作和相近興趣與偏愛,個體之間有著頻度很高的交互關系。社群成員之間的互動是社群創意和社群設計的動力來源,這也為社群運營、社群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
舉例如下:
“羅輯思維”最初建立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社群,可以說社群經濟脫胎于粉絲經濟,其連接關系來自于成員與羅振宇之間,成員間本身并沒有相互認識和建立聯系。但一段時間過后,“羅輯思維”各地會員自發成立各種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有些運營幾乎與“羅輯思維”無關,完全是社群成員的運作、分享和創造,這就進入到了真正的社群經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于是乎有人就認為有同樣標簽的人就可以組成社群。
那么一群熱愛籃球的人就是一個社群嗎?同樣乘坐飛機頭等艙的人就是一個社群么?顯然不是。重點在于:同一標簽的人群多數時候是構建社群的基礎,不過這是一個松散的個體形態,要讓同一標簽的人群形成社群,需要人與人形成一種緊密的有效鏈接。讓同一標簽的人群形成網狀的鏈接關系,這就讓標簽上升到社群形態。
要搞清楚如何做好社群運營,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社群本質的邏輯是什么。
社群的本質是找到一群擁有共同屬性的高價值用戶,通過認同感把他們聚集在一起,并通過有效的組織形式驅動自增長。
理解了社群的本質,我們再來看,一個好的社群標準是什么?
一個活躍度很好、轉化率很高的社群是由這幾個要素決定的——
第一個是要有門檻,門檻保證了社群里用戶的共同屬性,有共同屬性的用戶聚集在一起,他們才有可能形成對社群/企業/產品相對一致的看法和觀點;
第二個是要統一的價值觀,搭配讓用戶有歸屬感的儀式,以及象征著身份認同的群名字,這些決定了社群成員的認同感;
第三個是兩級分層,運營核心的KOL,形成有效的組織形式;
第四個是配合社群里的內容和線下活動,用戶付費轉化的驅動力才會更強,才有可能從他們身上獲利。
本文來自公眾號:社群Community(ID:YINLIER_2018),未經原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投稿人原創】?? 本文由投稿人原創發布于愛盈利,未經投稿人許可,禁止轉載。如有侵權聯系: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