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微信誕生已快10年了。今天在微信群里發一個廣告,人們已見怪不怪。
?而今天,我想和你聊一聊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故事。故事源起于一個微信群廣告。
我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叫藍社群。
上午九點,這時候的微信群一般比較安靜。
這天,有個朋友往藍社群里扔了一條文章,標題是:(3分錢產品做到3000萬收入,小而美產品也能活的好)
看見這個標題,感覺挺新鮮,我猜應該是一篇公司曝光的文章,或者是一個廣告鏈接。
按照群規矩,單獨丟文章鏈接行為,一般都會提醒發布者附上自己推薦語,不然則視為廣告。
在信息泛濫今天,我覺得單獨丟鏈接行為容易讓人誤認為是廣告,而且很容易造成沒有價值的信息在群里泛濫。
在@提醒了朋友之后,他發出了一段話,大概意思是:“這兩年,除了抬頭看路,我覺得更重要是埋頭走路,在冬天活下來比什么都重要。而現在,自己產品在下沉市場遇到增長瓶頸,希望在群里朋友能支個招?”
我看了這段話,有一種忽如其來的真摯,像是被一種濃烈的感同身受給砸中。
因為自己也曾作為創業者,深切感受到創業不易。
沒多久,朋友還往群里扔了一個紅包。這下,陸續有朋友開始支招。
當然,也有人搶了紅包并沒有吱一聲,搶完就潛水去了。
這個場景,讓我想到一群魚潛伏在一個平靜的湖面之下,突然湖面出現一塊面包,一大群魚跳上來搶完就游走了。有時候我比較反感搶了紅包一聲不吭就潛水的行為,覺得這和一群饑餓的魚沒有區別。
其實紅包有時是一種很好的效果廣告。
因為之前和這個朋友接觸過,也大概了解他們的產品。他是李哥,人稱喇叭哥,一個70后的創業者。
他的產品叫云喇叭,正如喇叭一樣,是一款當快遞到達時候通知用戶的工具,主要面向快遞員群體,可以幫助他們在集中送件需要通知用戶時候,節省2/3的費用,提高3倍效率。
在很多人看來,這可能是一款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工具。
但是我們先看一組數字:
李哥的產品現在有 56 萬用戶,間接服務 1.8 億人,2019 年營收 2900 萬,30% 以上的毛利。然而,公司只有14人。
仔細想下,人均一年產出超過200萬,這個數字應該是超了今天大部分實體店甚至很多互聯網公司。
我不禁感嘆:微不足道行業里,往往藏著讓人意想不到機會。
也正是微不足道,往往我們是看不見,甚至看不起的。就算看得起之后,大概率覺得辛苦麻煩,不會去做。
正所謂:欲成霸業,必先與泥土為伴。
前幾年,李哥的產品幾乎在沒怎么推廣情況下,僅僅靠用戶口口相傳,靠口碑,就獲得了超過50萬用戶。
然而,就算是這樣細分的行業里,也在發生著變化。
現在這個產品也遇到了增長瓶頸,所以才有了今天群里的一個廣告鏈接。
如何下沉和增長?這是今天群里的主題。
一時間,藍社群里開始熱鬧起來。陸續有朋友參與起來,有的說應該先找到目標客戶群體,和快遞公司合作。有的說應該多進一些快遞員的微信群。有的說應該找一些核心的用戶來成為合伙人。
我也表達了自己看法,可能是群里說的最多的。(原諒我話多)詳細可以看圖。
最后的解決方案到底是什么?先不急,文章底部會說明。
今天主要想講下,我從這個故事里看到了什么?
?
1.
過去這一年,我常聽到身邊人說:“現在是冬天啊,生意不好做啊。”
這其中,聽最多的是獲取新客成本越來越高,一個叫“流量”的東西越來越貴,如今,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流量費用漲的比豬肉和房價還快。
如果時間回到6年前,可能是另一副場景。
比如像云喇叭這樣的一款app工具。
那時候,一款app獲客增長,可能在街上擺個二維碼,放張粗糙的海報,上面寫道:“掃碼送紙巾。” 可能就能引起很多新用戶嘗鮮下載。
那時,“一元錢打車,一分錢上門洗車”類似app遍地開花。只要是個不賴的app,就有新用戶好奇嘗鮮。?投資人面對一個個拿著BP的創業者,看的是你的用戶量有多少,GMV(成交總額)有多少,拉新和增長率有多快。
作為曾經拿著BP去見過投資人的創業大軍中一員,我也曾真實經歷過諸如此類問題。
而后來,“掃碼送紙巾不管用了,于是有了“掃碼送雞蛋送水果送水杯”,然而,就是這些也越來越不管用。
今天掃碼關注的東西,從app換成了公眾號,甚至換成了小程序。
到今天,投資人已經開始不看用戶量GMV這些東西,轉而換成了活躍用戶有多少,是否有盈利,現金流是否為正?利潤表怎么樣?
?否則,大概率是直接忽略。
在今天,當你好不容易花了3個月打磨好一款產品(比如一款線上app或者一款線下飲品),然后,你開始想:“這么用心的產品,應該會很容易爆吧”。
于是你把產品海報分享到朋友圈,把鏈接分享到微信群。卻意外發現:信息很快被下一條劃過來的信息快速淹沒,或者根本沒幾人感興趣,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甚至3秒鐘后,就被踢出群外,留下一個還沒來得及打開的鏈接。
?這,或許是今天大多數創業者會面臨的狀態,流量越來越珍貴,消費者的注意力越來越寶貴。
在今天,信息和商品爆炸,選擇越來越豐富:“中午去哪家店吃飯,買哪一款手機好,用哪一款app好,看哪一部電影好?”
諸如此類問題,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挑剔。
在互聯網越來越發達世界里,一個人越來越碎片化生存,時間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獲取內容碎片化。
以前隨便做一款產品,開一家店,扔一個鏈接到群里,就能有一堆用戶好奇嘗鮮的時代,結束了。
就連微信這個有11億用戶的國民級應用,今天也出現了增長瓶頸,也在焦慮著明年怎樣改動和繼續增長。
昨天的流量紅利,已經碰到了今天的天花板。
今天,你去線下開一家火鍋店,或者線上開個母嬰店,會發現到處都已經有人在做了,你想加盟一家奶茶店,有人告訴你別被割韭菜了。你走在大街上,努力吼一聲爆款促銷,發現沒幾個人注意了,大家都有點麻木了,見怪不怪了,都在忙自己事了。
一句話:流量越來越貴,市場從過去輕而易舉的增量市場,進入了一片紅海的存量市場。
這才有了今天你在微信群丟一個鏈接,卻發現沒幾個用戶好奇打開。
真的是冬天了嗎?
?
2.
在今天,大多數人在微信上都有至少10個微信群,人們對滴答的群消息好像產生了麻木反應。
就像昨天李哥往群里丟了一個鏈接后,群里依然很安靜。這應該是大多數微信群常見的現象。
?盡管文章標題看起來很新鮮(3分錢產品做到3000萬收入,小而美產品也能活的好)但大家對鏈接和信息,已見怪不怪。群里很平靜。
這時候,李哥的一個自我介紹和紅包,說出了產品和困惑,打破了群里的平靜。
陸續開始有朋友參與了支招,群里立馬熱鬧起來:越來越多群友知道了他的產品,關注了他的困惑。知道了他這個人。
為什么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反應?
我想了下,其實只是因為先輸出了真誠和信任,只是因為做對了正確的輸出順序,只是因為信任先行,然后才是自己,所以才會有人的關注與幫助,才有了流量這種東西。
先利他,再利己。這是一種“信任先行,信任前置”的利他思維,也是藍社群一直倡導的社群理念。
仔細想想,如果從這件事上往深處思考,會發現今天大多數創業者和大多數產品推廣,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啊:如何增長和獲客?如何在這個碎片化的存量時代,找到目標用戶,獲取稀缺的注意力和流量?
?
如何破局?
?
3.
這個時代,流量到底是什么?獲取流量的順序應該怎么樣?
在過去,一個app可能一天就能獲取10萬下載量,一篇公眾號上的品牌推廣文章,可能剛發出來就能獲得10萬+閱讀量。
那是一個野蠻增長時代。
在過去很多商家眼里,流量,不過是網絡上一個個冰冷的ip地址,一個個冰冷的數字。
而今天,流量越來越貴年代,流量變成一種稀缺的注意力。這種注意力背后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流量背后應該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一個個具有喜怒哀樂的人。本質上,流量是一種注意力,更是一種人心所向。
而你越懂人心,越關注你的用戶注意力在哪,越懂他們的喜怒哀樂,流量自然而然會走向你。
比如,李哥的云喇叭,用戶群體是快遞員。他們的注意力在哪?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哪?
快遞員這個群體其實很龐大,但是你又不可能靠非常有限的人力來說服一個個快遞員知道它,還愿意使用它。尤其是目前產品在一二線城市已經遇到了增長瓶頸,更大市場是在三四線縣域鄉鎮市場,市場很龐大,但也很分散。
而藍社群里的討論也提到,快遞員這個群體其實流動性較大,不穩定,大部分快遞員在送件的業余有限娛樂時間是打牌。而快遞公司老板們很多是外包加盟的,快遞員電話費用是自理的。他們大部分利潤來源是收件。
那么,基于這些,如何破局流量和增長?
我想到了3點,比如:從快遞員群體經常娛樂和關注點上出發。他們業余應該會刷視頻或者有固定微信群。
是否可以通過找到一批有影響力的核心用戶,和他們結成合伙人,通過他們來傳播。借助一批核心用戶春節回家的機會,帶回制作好可以批量傳播的工具和素材,給到他們,覆蓋到快遞員日常的喜怒哀樂場景,覆蓋到他們娛樂的場景。(比如幽默短視頻或者撲克牌)
當然,除了這1點,我也想到了其他3點。
由此看來,今天的流量已經不是過去那種粗放式的拉新投放,每一個流量背后,都是一個個具有喜怒哀樂的人,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用戶。
除了這一點,我似乎看見了一種新的變化,非常重要變化:一種基于價值和用戶心智的利他商業正在到來,一種文化商業時代正在徐徐開啟。
這是一種怎樣的變化?
?
4.
?從前打一瓶醬油還要去鎮上趕集的年代,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
今天,你努力推廣自己產品,在搜索引擎上,在微博和各種信息流廣告上,在各種微信群,朋友圈里砸各種廣告,在線下拼命發傳單,你會發現越來越難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且永遠有比你更豐富的競品,有更多的選擇,在等待你想象中的消費者。
看起來流量真的是冬天。
然而,另一邊:阿里曬出今年雙11一天的成交額2684億元,再破紀錄,天貓的成交速度比去年更快。
淘寶上幾家賣漢服的店,一次預售,賣爆100萬,去年賣了超過2億,成立3年的新國貨彩妝品牌-完美日記,一年銷量同比超過了100多年歷史的巴黎歐萊雅,就連賣辣條的衛龍一年也賣了超30億,類似品牌還有江小白,喜茶……
而以李子柒李佳琪薇婭為代表的視頻電商,一小時狂賣1個億,在朋友圈和各種頭條上紅的一塌糊涂。
這到底是什么邏輯?
為什么今天漢服會流行?為什么以李子柒代表的田園文化和網紅經濟會流行?為什么李子柒沒有夸一句中國好,卻引來無數外國人羨慕和關注?
5.
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已經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這里孕育了極其豐富的華夏東方文化。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從孫子兵法到陽明心學,從春秋戰國的儒法道百家爭鳴,到大唐的開元盛世,從唐詩宋詞競相傳遞,到曾經馬可波羅從絲綢之路慕名趕來的中國游記。
今天,在國際貿易戰和各種實體清單限制路上,在國外一股秀肌肉式的拳頭砸過來時候,上層并沒有用同樣一種更狠更封閉的拳頭硬碰硬,而是用中國文化里一種更高明的以柔克剛的方式化解,國家提出了開放包容,一帶一路的文化,提出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的理念,提出了“重振絲綢之路,民族復興”的華夏文化。
?從前那個物質短缺時代結束了,商品越來越豐富,文化越來越繁榮,與此同時,商品的同質化也越來越嚴重,競爭越來越激烈。
這時候意味著商業的競爭,已經不是從前那種純粹拼價格,拼產品,拼廣告拼泛流量的時代。
”你的產品有沒有這個功能,好不好”,其實已經是一種最基本配置。
當存量市場越來越激烈,當人們注意力越來越分散和碎片,當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當流量從過去一個個冰冷的ip地址和數字,變成了今天一個個有血有肉,一個個具有喜怒哀樂的人。
可以想象,我們賣一件產品或服務,最后賣的到底是什么?
就像今天,人們為什么愿意為一個個新品牌而買單,為漢服而買單,為屏幕前的李佳琪和李子柒而買單?
本質上,這一定存在一種精神和情感上共鳴,信任。
在今天產品越來越多,注意力卻越來越稀缺的時代,我們買一個東西到底買的是什么?
我想,最后買的是一種:你眼前的賣家,是否有從你出發,從“利他”出發,是否可以通過產品或服務,給你一種精神上滿足的解決方案,給你一種對產品背后的理念與文化高度認可和共鳴。
今天,一種真正基于“利他主義”的商業,一種基于文化輸出的商業,正在開啟。
當我們推廣自己產品時候,是否能真正從“利他”出發,是否能擁有一種:先利他,再利己思維習慣?在社群里,是否能夠先來個自我介紹,先輸出一個有價值觀點和內容,再輸出產品?
是否能真正關注你的目標消費者的喜怒哀樂?是否能真正走進他們心里?
這可能會決定流量來源,流量的多少,甚至決定最后的生存與勝負。
這個時代,信任有時是一種比金子還珍貴的資產。而只有共鳴,才會吸引,才會信任,也只有信任,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流量向你走來。
而流量,其實是一種人心所向。
如果能意識到這個變化,或許我們能少走很多彎路。
或許,我看見了。你看見了嗎?
本文轉載于微信公眾號:藍社區(ID:Lanshequ),作者:白樹,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付費及進行處理: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