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永遠別低估生鮮的燒錢速度”,成了這個行業的一句箴言。今年6月,呆蘿卜才宣布完成由晨興資本、高瓴資本領投的累計6.34億A輪投資。但僅時隔不到半年,呆蘿卜就遭遇資金鏈斷裂的窘境。
2.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500億元,而2018年生鮮商品的線上滲透率僅為3%,遠低于其他快消產品30%的線上滲透率。面對如此市場,不惜燒錢也要搶占先機,一時間成為了行業共識。
3.2018年,國內22家生鮮電商企業共融資近120億元;而今年1-3月,生鮮電商企業僅融資13筆,融資總額約3.9億元。與去年相比,2019年生鮮領域投資總量和投資筆數雙雙下降。
生鮮電商正陷入一場“生死局”。
一直以來,生鮮都被認為是電商領域的最后一片藍海。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曾說:“得生鮮者得天下,電商的最后一個堡壘就是生鮮。”艾瑞咨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也顯示,2018年這一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預計未來3年,仍會保持年均35%的增長率。
近幾年,資本對生鮮電商的青睞同樣在印證著“藍海論”。據不完全統計,生鮮電商起風7年,上千億的資金瘋狂涌入,僅僅是2018年,國內22家明星生鮮電商就拿到了120億投資。巨頭電商和新手也紛紛入局,今年4月,首家1000平米的盒馬菜場在上海盛大開業,隨后,蘇寧菜場、美團買菜功能也接連上線。
但是最近,生鮮電商平臺頻頻 “暴雷”,關店、裁員、破產的聲浪一波高于一波,這似乎讓玩家和資本看到了該行業繁榮背后的真容,不少人對于生鮮電商的前景開始持悲觀態度。
不過,對于生鮮電商行業的復盤及其未來的探索并未停止。多位投資人表示,隨著大眾逐漸接受線上購買生鮮的觀念,生鮮賽道已逐漸發展為流量巨大的“線上菜場”,接棒外賣成為本地生活第二戰場。行業競爭還在持續升級,要在這場“生死局”中實現突圍,亟須加快實現自我造血能力。
風口之下,尸橫遍野
2019年以來,生鮮電商“傷亡”慘重,行業里幾乎每個月都有壞消息傳出。
4月,美團旗下小象生鮮宣布關閉無錫及常州兩地的5家門店,只留北京兩家。
5月上旬,估值已超過10億元的“鮮生友請”宣布其全部門店“暫停營業”。7月,一張逮捕令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帶走了鮮生友請的董事長張知豪以及吳明明等5名管理層,至此,該平臺的全部門店關閉。
同一時間,易果生鮮下屬企業安鮮達被傳與天貓、菜鳥共建的生鮮冷鏈業務合作已經終止。盡管當時易果生鮮表示“終止合作”這一描述是不準確的,安鮮達與菜鳥、天貓仍在多項業務上有良好的合作關系,未來也將繼續合作。但不久后,易果生鮮員工爆料其兩個月延遲發工資,安鮮達將于10月底全面解散的消息再次不脛而走。
10月,總部位于漳州的“迷你生鮮”被爆欺騙消費者,欺騙會員。隨后,迷你生鮮發布聲明稱,因經營不善、長期虧損,已經暫停運營。隨后發起退款計劃,自2019年11月15日起,共計分為24期進行還款,直到還清每一個人的每一分錢。
11月下旬,曾屢次被曝出資金緊張的“呆蘿卜”終因燒錢過快而陷入資金泥潭,如今盡管其部分門店已恢復營業,但有觀點認為,呆蘿卜經此一事后失血過多,繼續運營恐步履維艱,未來或許仍岌岌可危。
與呆蘿卜被曝出公司內部“洗錢跑路”的丑聞相比,社區生鮮妙生活已于上個月清算完畢,沒有拖欠錢款,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戰場。
進入12月,生鮮電商暴雷的節奏明顯加快。
12月6日,估值超過8000萬的生鮮電商吉及鮮召開全員會,CEO臺璐陽宣布公司融資失敗,要大規模裁員、關倉。
11日,主打凈菜配送服務的生鮮電商“我廚”被曝暫停服務,其官網及APP一度無法正常打開,目前雖已恢復使用,但大量商品仍顯示“已下架”。
12日,“易果生鮮”則第三次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達1411萬元。易果生鮮方面對此回應稱,因所涉及的業務標的較為特殊,履約方式等商務細節安排尚未達成一致才被列為被執行人,但目前雙方的商務細節談判已初步達成共識,會盡快解決該事項。
值得一提的是,“我廚”為“易果生鮮”運營主體全資控股的平臺,而后者則為不折不扣的阿里系生鮮品牌。這表明,“寒冬”之下,即便是背靠巨頭也難以保證始終維持良好的運營。
企業:山巔到谷底,燒錢“打飛的”
回看這一年倒下的玩家們,“永遠別低估生鮮的燒錢速度”,成了這個行業的一句箴言。
以呆蘿卜為例,今年6月,其才宣布完成由晨興資本、高瓴資本領投的累計6.34億A輪投資;今年9月,被胡潤中國認為有望成為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但僅時隔不到半年,呆蘿卜就遭遇資金鏈斷裂的窘境。
據了解,呆蘿卜在快速擴張的幾個月時間里,曾不間斷地招人,最高峰時總部人數超過500人,分公司覆蓋的19個城市,幾乎每個都有100到200人。期間,門店也迅速增加到1000多家,最快時,1個月可以開100多家。
為了在短時間內鋪開業務,優惠和補貼緊隨其后。“前段時間豬肉漲價,但是我們是按照5折去賣。”呆蘿卜前員工介紹稱,折扣和一些促銷活動都由平臺和加盟商承擔,結果就是持續虧損,只能不斷尋求投資方填坑。
直到今年7月,呆蘿卜開始第一波大裁員,曾經一個月100家門店的目標不再繼續,局勢從開城變成了關店。往后的幾個月,裁員不斷,開城停滯,直到11月份暴雷。
對于這個結局,呆蘿卜創始人兼CEO李陽承認了自己燒錢的錯誤方式。他坦言:“我們對增長的預期與需求太高,低估了生鮮的燒錢速度,以至于消耗過快,這是我們用錯的地方。”
無獨有偶。妙生活CEO鄒志俊談及關店原因時也表示,盡管今年獲得了2億元融資,但隨著擴張開店,公司面臨現金流緊張。他說:“100多平米的店鋪租金,在上海的話平均要三萬五左右,再加上其它費用的話,七八萬左右。”
除了將門店從50平方米擴大到100平方米,妙生活的產品品類也從水果逐漸增加到蔬菜、蛋類、肉類、水產等。更甚者,妙生活一直在燒錢組建自己的物流團隊,這對于一家還靠資本輸血的創業企業而言,是難上加難的。要知道,今年就連已經上市的唯品會,都關閉了自營的物流業務轉而跟順豐合作,足見自建物流的成本壓力。
事實上,不僅是呆蘿卜和妙生活們,整個行業都處于舍命狂追的狀態,頭部玩家也在迅速擴張搶占市場。
過去兩年,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數量保持加速增長,從2017年底的800個到2018年發展到1500多個,到了2019年,更是新增1000個左右的2.0版本前置倉。而且,每日優鮮發放代金券的頻率很高,包括滿69減15,滿79減20,滿109減25元等。相關數據顯示,建設前置倉、增加SKU、用戶補貼以及推廣,導致每日優鮮每月支出高達3.8個億。
盒馬鮮生則用30個月進入20城、開出160家門店……
根據Mob研究院的數據,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500億元。另有數據顯示,2018年生鮮商品的線上滲透率僅為3%,遠低于其他快消產品30%的線上滲透率。面對如此市場,不惜燒錢也要搶占先機,一時間成為了行業共識。
資本:狂熱到張望,緣為盈利難
與平臺“瘋狂”燒錢形成對比的是,資本越來越謹慎。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22家生鮮電商企業共融資近120億元。但根據《2019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商業模式與用戶畫像分析報告》,今年1-3月,生鮮電商企業僅融資13筆,融資總額約3.9億元。《2019社區生鮮調研報告》亦指出,與去年相比,2019年生鮮領域投資總量和投資筆數雙雙下降。
基于生鮮電商發展問題頻出,投資人不再看好燒錢模式,而更加追求回報率。此前,呆蘿卜和吉及鮮方面在談到融資不順利時,均表示投資人對其提出了更高的盈利要求。
只是,從目前來看,生鮮電商要實現盈利,仍面臨行業痛點。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表示,“我認為這個市場的核心壁壘是觸達和交付的體驗感比較好,就是觸達速度比較快和精準,產品足夠好和新鮮,其實產品新鮮也是觸達快的一種體現。”
誠然,不同于一般的電商,生鮮電商講究的就是“鮮”和“快”,要達到這兩個目的,其在倉儲、運營、物流、品控、技術投入等環節都有難以降低的必要成本。
且不說目前生鮮賽道上活躍的互聯網思維——先跑馬圈地再考慮盈利——帶動了高投入,單是殺入生鮮領域所必須面臨的自建或第三方冷鏈物流的整合,就是一筆不小的剛性成本。冷鏈物流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且回收期長。而目前整個市場上能夠提供比較合適的服務公司并不是很多,物流價格或冷鏈磨合也不理想。
與大量投入相對的,卻是生鮮毛利率較低的現實。據業內人士透露,生鮮電商的成本占總價的30%-40%。相比之下,生鮮電商的毛利才10%-20%。
以老牌玩家每日優鮮為例,截至2019年,其已在全國20+城市布局,但僅在北京區才出現部分正向現金流,依然沒有實現規模化盈利。而叮咚買菜成立至今只有短短不到3年時間,在連續獲得九輪融資之后,總體利潤率依然虧損34%。
此外,高損耗率也影響了生鮮電商毛利率。生鮮包括蔬菜、水果、海鮮在內的品類的保鮮周期都很短,從訂貨、收貨、搬運,到儲存、加工、理貨等每個環節,都會造成損耗。
根據《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產業全景圖譜》,目前歐美國家已經將生鮮產品的損耗率控制在5%的穩定水平,而我國的生鮮平均損耗率在10%以上,是歐美國家的2-3倍。
再者,生鮮是個非標品,本地化、個性化特征明顯。“而標準化是規模化的前提,如果沒有標準就很難走向規模化,資金的推動也就起不了絕對性的作用。”楊歌如是說。
至于何時盈利,互聯網分析師葛甲認為還需很長一段距離。在他看來,不僅用戶體驗、內部管理等尚未完善、品牌也未建立,且核心競爭力沒有形成壁壘,容易被其它玩家復制。
模式待考,造血為上
雖然生鮮電商很難盈利,但出局者與入局者依然輪番登場。發展至今,除了傳統B2C自營模式外,行業內主要沉淀下來四種模式:以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為代表的前置倉到家模式,以生鮮傳奇、誼品生鮮為代表的到店模式,以盒馬鮮生、7Fresh為代表的“超市+餐飲”模式,以及去年開始大火又以合并慘淡收場的社區團購。
綜合相關行業報告和業內人士的分析,現階段,站在生鮮消費者角度,沒有一種模式能夠同時滿足“多快好省”的需求;從玩家運營情況來看,亦是各有優劣。
傳統生鮮電商種類多,但配送時間長,導致商品損耗率高;不過,因早期培養的用戶習慣,這種模式獲客成本低,具有較強的品牌優勢和誠信力,如天貓生鮮。
前置倉到家模式通過建立更靠近消費者的小型倉儲中心,覆蓋最后一公里,最高程度地滿足了“快”,同時可減少商品損耗;但因其履約成本較高,價格相對也較高,訂單量增長較難。
相比之下,到店模式則以各個社區為原點開設門店,通過消費者到店自提,節約了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在價格上更親民。此外,像生鮮傳奇,以解決消費者一日三餐問題為首,設立1800多種SKU,除了蔬菜、水果、肉禽還有調料等廚房專用周邊產品;然而,目前生鮮傳奇尚未完全脫離對農業上游與對物流的需求,所以還需要面臨諸多問題。
采取“超市+餐飲”模式的平臺,具備純電商企業與實體店雙重屬性,從線下門店向線上引流的同時,保證精準配送。就盒馬鮮生來說,雖然開業后迅速做到了盈虧平衡,但由于重資產運營,其對標準化的要求極高,實現規模化盈利有待驗證。
社區團購每天有幾十個主推品,SKU低,最大的優勢是價格低。運營上,其“單品+預售”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損耗,以社交關系引流也相對降低了獲客成本;只是,團購平臺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團長管理經驗,另一方面組織能力過分依賴于團長,在這一點上,其不具備可復制性。
此外,美團和餓了么正在試水另一種模式——菜店代運營。該模式整合一個菜市場中各家攤販們的菜品,做品控、打包,再以獨立品牌的形象,入駐到外賣平臺上,主打“在家就能逛菜場”。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菜店代運營是降低整個運營成本的方式,也是不同業態的資源整合,但是這一塊一定要有非常強大的訂單跟流量粉絲來支撐,否則很難去運營。
那么,未來究竟哪種模式能最終跑出?葛甲表示,看好到家模式,因為成本可控。“到店自提的模式成本太高,要有店面、配送團隊,還要做IT系統,而且競爭對手太多。到家模式成本較為可控,但目前整個市場的用戶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
網經社電商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則指出,“菜場有時效性,部分區域超市覆蓋又不夠密集,再加上一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加快,時間和便利性成為不少上班族的優先考量因素,這使得手機買菜有著較大的用戶需求。”展望未來,生鮮市場會呈現菜市場、超市和社區生鮮(手機App+前置倉)等多種業態共存的局面。
其實無論哪種模式,面臨玩家相繼出局,市場加速洗牌的現狀,如何長效運營,是所有生鮮電商當下亟需考慮的問題。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對于生鮮電商來說,有保證的供應鏈渠道,發力高質量資源配置,才能讓消費者買到具有高性價比的商品。
生鮮這條賽道上,競爭遠未到終場之時。不過,生鮮電商從來都不是模式之爭,業態都是表象,最終還是會回到如何盈利的本質問題上,即如何破解高成本、高損耗、低利潤、盈利模式不穩定等難題。如今看來,未來仍有很長的探索之路。
參考:
《生鮮電商倒閉潮背后:盈利尚遠,模式待考,戰爭繼續》,作者:向陽,編輯:水笙,來源:連線Insight
《生鮮電商屢戰屢敗:買菜這件小事,為何這么難?》,作者:蘇琦,編輯:魏佳,來源:燃財經(ID:rancaijing)
《80家門店全部關門,又一家生鮮電商折戟!4000多家入局者,為何僅1%能盈利?》,來源:央視財經
《市場競爭加劇 生鮮電商行業進入洗牌期》,作者:張柳靜,來源:信息時報
《生鮮電商大逃亡,萬億市場下幸存者如何突圍?》,作者:李清遠,來源:微信公眾號“氫元子”(ID:qingyuanzi007)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