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王盼盼 李司坤】“政府支持鋪就華為全球崛起之路”——美國《華爾街日報》25日以此為題發表“獨家報道”,試圖將華為在國際市場的成功歸結于“享有中國政府的巨額補貼”。華為公司26日發給《環球時報》的聲明表示:“《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基于錯誤的信息和混亂的邏輯,無視華為過去30多年在研發上的巨額投入和19萬員工以客戶為中心的長期艱苦奮斗,選擇性地對華為的成功進行任意揣測,我們不得不質疑《華爾街日報》作為一家專業媒體的動機和目的。”
《華爾街日報》的這一報道羅列了許多真假莫辨的數據,顯然費了不少心思。報道稱根據對華為所獲撥款、信貸、稅項減免及其他財政扶持的評估,“首次詳細揭示了華為從一家鮮為人知的電話交換機供應商成長為全球第一大通信設備公司的過程中,其如何從中國政府獲得了多達750億美元的財政支持”。文章稱,華為獲中國政府援助中的最大一部分約460億美元,來自中國國有銀行的貸款、信貸額度等,此外還在2008年至2018年間節省稅費250億美元。
報道還稱,雖然向重點企業或行業提供財政支持在不少國家都很常見,但“中國政府對華為的支持,是令華為與政府間關系遭到質疑的眾多因素之一”。《華爾街日報》稱,2013年至2018年,華為得到的國家補貼金額是同期芬蘭諾基亞公司所獲類似補貼金額的17倍。同期,瑞典愛立信未獲得任何來自國家層面的補助。諾基亞和愛立信分別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通信設備制造商。而相關數據顯示,瑞典政府2018年對科技通信產業提供的信貸資助約為100億美元;華為在美國的最大競爭者思科系統公司2000年后一共獲得445億美元的聯邦或州政府的補貼、貸款和資助等。
這一報道被不少西方媒體轉載。“美國之音”26日稱,華為公司享有巨額政府補貼,使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高達30%,讓對手很難與之開展合理競爭,這就是《華爾街日報》對華為公司獲得的政府補貼的分析結論。
近年來,美國一些部門聯合媒體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發起輿論戰,常見的指責是“中國企業為政府預留情報后門”,不過這一說辭遭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質疑。同時,一些媒體還就中國企業“享受政府補貼”展開炒作。“美國之音”26日稱,法新社今年5月曾發表報道指責華為在廣東東莞“低價買地”,并引述美國前助理貿易代表雷德的話,慫恿其他國家的競爭者就華為“享受中國政府補貼”向世貿組織提告。
華為公司26日發給《環球時報》的聲明說,華為是一家100%員工持股的民營企業,過去30多年來,華為每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到15%投入研發,過去10年累計研發投入約730億美元。2018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150億美元,在《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遠遠超過思科(25)、諾基亞(27)和愛立信(43)的排名。2009到2019年,華為在5G領域的研發投入超過了40億美金,超過了歐美國家主要設備供應商5G研發投資的總和。巨額的研發投入驅動了華為的創新和發展,這是華為成功的關鍵因素。
該公司表示,華為與中國政府的關系和其他在中國經營的私營企業與中國政府的關系沒有任何不同。“我們與在中國的其他高新企業(包括外資企業)一樣,享受了中國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殊待遇。華為公司的運營資金主要來自于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及外部融資,而不是政府補貼。過去10年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占比接近90%;公司的外部融資操作都是市場化運作,債務成本符合市場水平。”
華為表示,事實上,在中國,滿足條件的高科技企業(包括外資企業)都有權申請中國政府的相關補助,主要用于支持研究項目,華為也是通過正常渠道申請相關補助。正如《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所說,西方國家對高科技研究項目給予補助的情況也十分普遍。過去十年,華為累計獲得的國內外研發相關政府補助金額不足收入的千分之三,2018年的政府研發補助只占收入的千分之二。聲明還稱:“近來,《華爾街日報》頻繁針對華為進行不負責任的選擇性報道,對華為的聲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華為保留采取法律措施維護自身聲譽的權利。”
2021-12-06 起風了發布了 《如何“勾搭”投資人?泰哥發話了!》的文章
2021-12-06 起風了發布了 《2017第二屆金投榜,起風了邀你智瞰未來!》的文章
2019-12-06 起風了獲得了互聯網搬磚工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