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文|孫永杰
日前,在接受外媒VentureBeat采訪時,微軟Cortana企業副總裁安德魯?舒曼(Andrew Shuman)確認,iOS和Android端的Cortana應用將會退出美國之外的所有國際市場。
而微軟此前曾宣布,該應用僅在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德國,印度,墨西哥,西班牙和英國這8個國家和地區停止支持。此消息一出,立刻在業內引起了有關微軟在智能語音市場競爭中是否“失利”的爭議。事實究竟如何?
說到“失利”,我們不妨先看下微軟Cortana發布的初衷。
2014 年 4 月,Cortana 在 Build 大會上正式推出。微軟曾表示,Cortana是革新 Windows 未來操作系統之計劃的關鍵組成部分。當時分管 Cortana 和 Bing 等業務的微軟執行副總裁陸奇也對 Cortana 寄予了厚望,希望它在接下來兩三年內,盡可能地接觸到全球 25 億智能設備用戶。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微軟的Cortana最初希望集成在Windows Phone手機中,可以通過語音命令實現撥打電話、發送短信、做筆記、識別音樂等操作。聯想到此前一年,微軟剛剛以72億美元并購了諾基亞的手機業務,此時發布Cortana,既可以借此提升智能手機業務的競爭力,同時又達到推廣Cortana的目的。
這里先不說智能手機是否是語音最合適的應用載體,單就智能手機這個載體本身,彼時的微軟即便是并購了諾基亞的手機業務,當時的市場份額也遠遠落后于同樣具備語音助手的谷歌的Android和蘋果的iOS。
更為關鍵的是,此后Windows Phone的市場份額一直處在下滑之中,截止到2016年的第四季度,其在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僅為0.3%。
我們之所以將節點設置在2016年,是此時微軟似乎已經意識到Windows Phone大勢將去,并在之后的2017年發布了首款搭載Cortana的智能音箱Invoke,此時距離亞馬遜搭載Alex語音助手智能音箱Echo系列的上市已經過去了整整3年的時間。
大約4年半之后,已經離開微軟的陸奇就Cortana再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稱當時亞馬遜在技術領域已經遠遠落后,從技術角度來看,谷歌和微軟遙遙領先于亞馬遜。
然而看看當前的人工智能競賽,亞馬遜Alexa生態系統遠遠領先于其他美國公司,原因是他們找到了正確的使用場景,推出了正確的設備。陸奇還認為,微軟和谷歌犯了同樣的錯誤,即專注于手機和PC端的語音助手,而不是開發專門的新設備。
我們不知道這算不算微軟的“后知后覺”。但從當時亞馬遜尚未推出搭載Alex語音助手的Echo系列智能音箱來看,微軟期待智能手機作為Cortana的平臺確實存在判斷上的失誤。
據SUMO Heavy新近發布的一份新調查報告顯示,智能手機上語音助手使用率低于之前的預期。
SUMO Heavy對超過1000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發現,近一半(46%)的受訪者從不使用語音助手,另一組(19%)受訪者表示,很少使用語音助手,這兩個群體共占65%的調查受眾,而2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周或者是每月都在使用語音助手,他們是活躍的用戶群。
注意,這是在亞馬遜發布智能音箱Echo系列5年,已經在市場中大力普及了語音助手之后的調查結果,那么在5年前,基于語音助手的技術及人們的認知,將智能手機作為推廣語音助手平臺的難度可想而知,況且微軟當時在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還遠低于蘋果和谷歌。
難道微軟會對此視而不見嗎?剩下惟一的解釋是微軟在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之后,高估了其在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力。
其實就在微軟的Cortana壓錯寶之時,其仍有機會。因為在微軟發布Cortana僅7個月之后,沒有手機平臺作為支撐的亞馬遜,發布了Echo 系列智能音箱,并于2015年6月正式發售。
而據CIRP數據顯示,僅在發售的2015年當年,Echo的出貨量就達到了250萬臺;2016年銷量再次翻倍,全年銷量激增到520萬臺。
同樣是在2016年,谷歌選擇跟進,發布了智能音箱 Google Home。
那么當亞馬遜Echo銷量激增和谷歌跟進之時,微軟非但沒有及時跟進,在納德拉放棄Windows為先的策略之下,在2015 年 12 月,讓Cortana 以獨立 App 的方式登陸 iOS 和 Android 端。盡管微軟CEO納德拉對此的解釋Cortana 的定位是“全球首款跨平臺智能個人助理”,因此要把它帶到盡可能多的平臺。
至此,雖然納德拉對于Cortana定位的理想很豐滿,但卻忽略了簡單的事實—同行是冤家。
首先iOS 和 Android 端的蘋果和谷歌都有自己預裝的語音助手,而且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最大的谷歌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的技術要領先于當時的Cortana,那么對于用戶而言,有何充分的理由去下載和使用Cortana?
其次如前述,語音助手在智能手機端的使用率并不高,這種現實無疑又會大大稀釋用戶在iOS 和 Android端使用Cortana的動力。
事實勝于雄辯。在登錄登陸 iOS 和 Android 端3年之后的2018年,據Loup Ventures對于2018年美國智能手機市場搭載語音助手的統計顯示,Cortana僅占有4%的市場份額,遠遠低于蘋果Siri和Google Assistant的44%及30%的市占率,甚至還不及Alex的17%。
由此看,我們只能說當時微軟依然將Cortana的希望寄托在智能手機端,而且還奇怪地“托付”給了對手,更似是一種投機的策略。而正是這種投機策略,讓微軟不僅失去了利用對手平臺推廣Cortana、漠視亞馬遜Echo成功及谷歌的跟進的同時,又錯失了一次絕佳的糾錯機會。
正是由于入駐iOS 和 Android端推廣Cortana的效果不佳,同時看到亞馬遜和谷歌利用智能音箱助其語音助手生態的繁榮,微軟終于在2017年底發布了搭載Cortana的智能音箱Invoke。
對此,當時業內有評論認為,微軟終于后知后覺了。但我們認為并非如此。
首先從智能音箱市場看,截至到2017年,據eMarketer的統計,亞馬遜的Echo當時在美國智能音箱市場的份額高達70.6%,而谷歌的智能音箱Google Home占據了23.8%的市場份額,如此巨大的領先優勢,此時微軟進入智能音箱市場,除了以價格作為撬動的杠桿,似乎沒有更有力的手段,但問題恰恰出在了定價上。
其199.95 美元的定價遠遠高于已經在智能音箱市場立足和領先的亞馬遜和谷歌。僅以2017 年末的促銷季為例,當時,在智能音箱市場占據優勢的亞馬遜和 Google 依然還在以49 美元的低價系列音箱搶奪市場,其中,Echo Dot 和 Google Home Mini 甚至會低到 29美元。
除了價格外,在智能音箱的種類上,微軟與亞馬遜和谷歌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僅以亞馬遜的Echo為例,在2017年,亞馬遜Echo系列的產品種類就高達7種,到了2019年,僅一次就發布了15款Echo系列產品。
加之亞馬遜和谷歌先于微軟進入智能音箱市場,其生態早已拉開了和微軟的距離。其中亞馬遜在僅截至到2017年第二季度,其基于Alex的應用數量(技能)就已經達到了1.5萬種左右,相比之下,這三年來,由于缺乏硬件平臺的支持(包括登錄iOS 和 Android端),基于微軟Cortana的應用數量僅有區區65種。
如果說上述是微軟主要在產品端“后知未后覺”的化,那么同年宣布與亞馬遜Alex的合作,即Alexa與Cortana整合語音產品。通俗地講,就是兩家的數字助手將可以互相“召喚”,提供各自不具備的功能則是戰略上的“后知未后覺”。
盡管業內當時有評論認為,雙方的合作是一種互補(Cortana多定位在辦公,Alexa多面向娛樂),理論上確實如此,但在具體合作的過程中,雙方的核心功能仍無法順利調用。
據外媒的測試顯示,每次要求 Alexa 打開 Cortana 或 Cortana 打開 Alexa 時,大約 30 秒后語言技巧就變得非常復雜;這兩個助手的關鍵功能目前都不見了。例如,集成的虛擬助手現在不播放任何音樂或廣播;Cortana 在 Echo 可以閱讀Google日歷和微軟電子郵件,但不能閱讀Google G Suite郵件;在 Invoke 音箱上,用戶無法打斷 Alexa,必須把整個信息聽完等。
實際上這里,微軟又重復此前入駐iOS和Android平臺的投機錯誤。更矛盾的是,既然已經決定和亞馬遜合作,為何還要推出Invoke 音箱呢?
這不是明顯的是和亞馬遜搶市場嗎?此種情形下的合作,雙方均有投機的成分,只不過,微軟投機的成分更多。只是彼時的微軟忘記了此前Cortana入駐iOS和Android平臺后的結果。
與入駐iOS和Android平臺類似,在與亞馬遜的合作中,微軟的Invoke也并未由此產生多大起色。
據Loup Ventures的統計,截至到今年1月,亞馬遜的Echo系列依然以61.1%的市場份額高居美國智能音箱市場榜首,谷歌以23.8%位居第二,相比之下,微軟的Invoke只歸類于其他,甚至還不如價格高高在上的蘋果Homepod。
而從未來看,同樣是來自Loup Ventures的統計,即便是到了2025年,微軟在全球(注意不僅是美國)智能音箱領域也只是歸類在其他,這意味著,其在全球智能音箱的市場份額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微軟自己也沒有看好Invoke的銷量。根據微軟的調查顯示,今年只有5%的智能音箱買家計劃獲得哈曼卡頓智能音箱Invoke,這個比例大大低于亞馬遜和谷歌的智能音箱產品。
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微軟的Cortana在智能音箱這個目前為止最適合語音的應用場景和產品形態上已經基本無望,而隨著現在又全面退出iOS和Android端,其在智能手機上的推廣也以失利而告吹。
唯一剩下的就是PC端,也是目前不少媒體認為微軟Cortana的優勢和希望。尤其是針對此次退出iOS和Android端,聚焦PC端的商用領域(例如與Office365的高度集成)。事實真的如此嗎?
據微軟發布的一項研究,聲稱Cortana的使用量僅略低于Alexa,后者已經成為該技術的數字助理代名詞。這些數據基于5000名美國受訪者的在線調查得出,聲稱有19%的人使用Cortana,25%的人使用Alexa,36%的人使用Siri,還要36%的人使用Google助手智能助理。后兩者份額龐大得益于在智能手機上的存在,而Cortana存在于大多數的Windows 10 PC上,而Alexa是最受歡迎的智能音箱設備。
此外,微軟稱,目前大約有1.48億人每月使用Cortana,由此看,如果算上PC端的化,似乎微軟Cortana的表現真的沒有那么不堪,至少和在智能音箱和智能手機相比。
但PC端用戶使用Cortana的方式是許多人通過Cortana搜索框提取存儲在Outlook電郵、通訊錄、日歷應用、網絡中的數據,而不是使用其語音識別功能。也就是說,Cortana 的活躍用戶大部分不僅是 Windows PC 系統上的,而且很多是搜索的場景(注意是通過Cortana的文本輸入框而不是語音)。
那么問題顯而易見,雖然有不少的用戶在使用Cortana,與其說是在使用語音,不如說使用文字搜索更為恰當。
而微軟當初之所以要在Cortana中設置搜索框,也是為了語音不便于識別時,讓用戶選擇搜索框輸入文字來進行操作,而實際的情況也是如此,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Cortana的技術水平(主要指語音識別能力)。
提及技術水平,對于語音助手,Alexa資深首席科學家尼克?斯特羅姆(Nikko Strom)曾表示,根據產品設計,你使用得越多,Alexa就越聰明。
這意味著對于語音助手而言,只有用戶頻繁地使用,其識別率才會不斷提升,而鑒于微軟自Cortana發布之后,不管是入駐iOS和Android端和亞馬遜的合作,還是發布Invoke均未能實現Cortana的大規模應用,其技術水平實際上已經從此前的領先開始落后對手。
根據Stone Temple的數據顯示,2017年,微軟Cortana針對5000個語音的正確識別率為82%,排名僅次于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碾壓蘋果的Siri和亞馬遜的Alex。
但到了2018年,據Loup Ventures的統計顯示,在理解和回答問題的準確率方面,Google Assistant 的表現仍然是最好的,它正確理解了所有的問題,回答準確率也達到了 87.9%。
相比之下,Cortana的回答準確率僅為63.4%,不僅遠遠落后谷歌,還被Siri和Alex超越,在四大語音識別中排名墊底。而到了今年,Loup Ventures在相關的測試中,已經不再出現Cortana了。
千萬不要小視技術的下滑,近期,專門從事IT行業調查的Pindrop公司發布報告稱,Cortana在商業領域獲得了更多人的歡迎。該報告調查結果顯示,27%的受訪企業目前正在使用語音助手,70%以上的企業都渴望在日常辦公中部署語音助手。其中78%的受訪企業首選Cortana作為企業內部的語音助手服務,并可能會在2年內投資部署。
相信多數人看到這個報告會認為微軟在PC端的商用領域優勢明顯,但只要稍加觀察就會發現,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選擇率同樣也為78%,應該是與Cortana并列第一;亞馬遜的Echo(應該是Alex)為77%,僅比Cortana少了一個百分點,位列企業選擇的第三位。由此可見,技術的下滑會給對手可乘之機。即便是微軟具備PC端這個天然優勢的屏障。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微軟自Cortana發布之后,就屢屢出現策略上的誤判和失誤,最終導致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市場和以智能音箱為代表的語音最佳應用場景中失利,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削弱Cortana自身的競爭實力,而現在惟一剩下的天然屏障PC端的商業應用,除了應用的變形之外,也在遭遇對手的強勁挑戰,依然走在被“殺死”的路上。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