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云網北京】12月26日報道
2019年雙11,申通快遞拿下了包括“攬收率、簽收率、服務質量綜合得分”等在內的多項服務指標行業,通達系第一......在快遞行業趨向紅海市場的今天,申通的表現不可謂不亮眼。
創建于1993年,申通快遞是國內較早經營快遞業務的民營快遞品牌,與很多同行一樣,早期的信息系統建設也采用外包承接的方式運作。
如今,申通將成為快遞行業首個全面上云的企業,包括訂單平臺、巴槍系統等核心業務系統已穩定運行在阿里云上,云上日均處理訂單量近3000萬。
中國快遞行業持續快速發展,近30年年均增速超40%。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19年中國快遞業務量有望突破600億件,這一快速增長的業務需求對技術的要求也漸趨嚴格。
申通技術總架構師醉易坦言,“從內部看,基于傳統架構的數據孤島效應明顯導致信息不能共享,業務模式創新受阻.從外部看,包裹流轉如何借助數據技術和IoT等技術提升效率日益成為核心議題。”
是“從0到1”建設基礎技術和數據技術等體系,通過長期投入積淀能力、獲得回報還是直接遷移到云平臺,快速補齊技術短板?申通面臨的無非是這兩個選擇。
“申通選擇全面上云,涉及的不只是基礎架構的變革,更是研發模式的變革,這是一個頂層設計的事情。”醉易說。
業務上云過程中,申通對云服務供應商開展了包括梳理、設計、驗證和切換等環節在內的全面選型考察。基礎架構、數據計算能力以及云邊端一體化研發是申通考慮的重要因素。
阿里云具備穩定的基礎架構、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且菜鳥網絡的基礎架構及IoT能力均構建在阿里云上,在貼合業務層面可以省去不少顧慮。基于上述關鍵因素考量,申通選擇全面遷移至阿里云。
結合自身業務架構情況,申通將分三步走全面上云,目前訂單平臺、巴槍系統等在內的核心業務系統已穩定運行在云上,共使用16款阿里云產品服務,涉及容器、存儲、中間件,以及大數據引擎等,云上日均處理訂單量近3000萬。
上云不僅突破了以往的技術瓶頸,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申通內部的技術創新。
過去,基于傳統IOE架構構建的系統無法支撐業務高速增長后的數據量膨脹,受限于容量訂單系統只能保留3-6個月的數據查詢,且無法對歷史包裹進行在線搜索,相關應用都會受阻。上云之后,類似的瓶頸“不攻自破”。
醉易坦言,上云前申通采用在云下環境創建應用,將代碼編譯打包,再到線上環境進行應用發布的方式,過程都是靠研發和運維手工操作,是典型的Dev和Ops分離的組織架構。上云后,IT享受的不止是基礎架構的紅利,更重要的是研發和運維角色的重新定位。
“我們的做法是梳理現有技術體系里面廣泛使用的基礎技術產品,比如配置中心Apollo、自研的CMDB等,同時結合阿里云的云效、監控等產品集成一整套研發運維平臺,將研發運維的職責基于交付流水線進行切分。”醉易表示,“未來我們的運維團隊除了承擔線上保障的職責,還會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新研發支撐工具上。顯然,云服務讓DevOps一體化的良性循環成為可能。”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俞敏洪流露退隱之意?稱自以為是的努力,已成為新東方發展的障礙》的文章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闊別五年重返網約車!周航掌舵曹操出行》的文章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加速布局芯片!小米入股芯片公司尊湃通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