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云網北京】12月23日報道 (文/ 秦章勇)
手握兩部以上手機,常出沒于各種創業沙龍,逢人便說創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思維講的頭頭是道,各個獨角獸創始人的創業履歷更是信手拈來。風口、寒冬、泡沫、猝死也始終掛在嘴邊...
這個群體有個統一的稱謂——創業者,當互聯網浪潮襲來,他們成為浪尖上的搏斗者。2014年6月,中關村創業大街正式開街,這群人終于有了精神高地。
“這離不開國家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鼓勵政策”,亞杰商會秘書長郭基梅對獵云網說,早在20年前,這條街是VCD機、光盤還有電子小商販的聚集地。創業大街開街后,這里便成了國內創業者密度最高的地方。
作為首批入駐創業大街的孵化企業——亞杰商會可以說是伴隨著整個創業浪潮的涌動。“你會突然發現一個機構在這個大街上出現,過段時間又不見了。”對于國內新興的企業,小至初創大至上市,甚至不少失敗的創業項目,郭基梅如數家珍。
和其他孵化機構追逐利益不同,亞杰商會在成立之初就是立足公益,始終對優秀創業者保持足夠的熱忱,這也是為什么亞杰商會成立15年仍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實2004年AAMA亞杰商會在國內剛成立時,很多事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談及亞杰成立初期,郭基梅仍不無感慨。雖然亞杰商會起源于美國硅谷,但當時國內的創業環境并不成熟,AAMA的模式并不能在國內完全復制,“當時我們走遍了硅谷也沒能找到一個可學習的模式。”
究竟以何種形式來扶持和幫助創業者?經過一年多的探討和思考,從最開始的培訓、講座、研討、論壇等常規形式,亞杰商會逐步聚焦創新,最終在2005年底,提出了“亞杰商會未來科技商業領袖搖籃計劃”。
亞杰商會成立初期,只有郭基梅一個人是全職,一個人一臺電腦就是亞杰商會的根據地,而且“搖籃計劃”無論是學習制度還是培訓篩選機制都需要從零搭建。
中國科協常委、黨組成員、書記宋軍曾開玩笑地把商會稱之為“萬一協會”,說不定哪天就倒閉了,萬一就活不下去了,因為很多組織活不過三年。
根據搖籃計劃,每年將邀請10位科技、商業、投資金融界的精英人士作為導師,再按照各種條件篩選出20位有潛力的創業者。經過集體培訓和按需雙向配對,為創業者提供面對面和導師學習的機會。
與此同時,亞杰商會“成功不能復制,智慧可以傳承”的公益理念也落到紙上。
按照創業者篩選條件,年齡在25-40歲之間,創業公司的CEO或創始人;申請人有相當的發展潛力,其創業企業有清晰的商業模式,而且團隊還要靠譜...
郭基梅清楚記得在第一期的招生情況,在各個園區開了簡單的發布會后,就有100多位創業者報名,經過層層篩選后,只留下了17名。在候選者當中,既有主動報名的,也有挖掘來的、邀請來的。
2006年,搖籃計劃第一期開學了,由于沒有系統的課程體系,手頭的導師資源也不足,導師的確定也成了問題。為了約到當時時任微軟副總裁的陳永正做導師,郭基梅等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而且每次在開課前,郭基梅就會和導師溝通一個終極問題,那就是“講什么”。“你擅長什么就講什么”郭基梅每次都會如此回答。比如陳永正PR、政府公關做的很好,就讓他講政企關系,精一天使公社創始人李漢生曾主導過銷售工作,就主要講銷售。李開復在IT產業風生水起,就可以講IT產業的故事...
就這樣,在沒有統一課程體系的情況下,搖籃計劃持續到第三期,“萬一協會”三年的坎總算熬過去了。
到了“搖籃計劃”第四期的時候,“聽說亞杰有個搖籃計劃做的不錯,我能做導師。”華興資本包凡主動找到了郭基梅。郭基梅暗暗思忖,“搖籃計劃”的事業,絕對有戲。
第四期之后,“搖籃計劃”的機制開始逐漸成熟起來。在搖籃計劃組委會的其他成員建議下,又成立了班委會,還有了班主任、班長、副班長,把班里的學習活動,娛樂活動全都組織起來了。
與其他商學院不同的是,搖籃計劃更偏向于實戰,有經驗的企業家導師會讓年輕創業者少走一些彎路。在學習之余,搖籃計劃還會組織師生聚會,聚會是一定要過夜的,因為晚上會喝酒。酒過三巡,大家就會把創業的艱辛吐露出來,導師和創業者之間的關系就這樣開始建立起來了。
之后,搖籃計劃的課程體系也漸成機制,除了創業中碰到的共性問題的指導,搖籃計劃逐漸形成了領導力模塊、商業模式模塊、投融資模塊以及創始人成長等模塊。時至今日,搖籃計劃一直在延續和完善課程模式,力求在經驗中更趨實戰,在熱點中更具針對性。搖籃計劃的學員一共有14節課,每節課大約兩三天,兩年內修完。
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從“搖籃計劃”畢業,前來報名的創業者越來越多,前來主動加入導師隊伍的人也越來越多。“每年創業導師隊伍都會按照一定的比例招攬。”郭基梅說道,首先是成功的企業家,然后是知名的投資人,一些跨國公司的高管,還有一些政府領導等,不僅如此,搖籃計劃學員中有部分優秀的、成功上市的企業家也開始反哺搖籃,加入導師行列,這更好地保證了創業成功第一手經驗的“傳幫帶”。
2019年,亞杰商會成立15年,搖籃計劃也順利開啟14期,至此,搖籃計劃已經匯聚了200位創業導師、600位精英學員,亞杰逐漸成為孵化的代名詞。
“這份事業你不能辜負,你要把這些人的理念、價值觀一直傳承下去。”在郭基梅看來,除了企業家精神的傳承外,還包括亞杰的導師和學員的傳承,和亞杰團隊內部的傳承,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李漢生曾感慨,我所創立的企業不一定能成為百年老店,但亞杰未來有機會成為百年老店,因為亞杰提倡的是一種“大公益”精神,相信未來我們中間還會有更多感人的故事發生。
對于創業者來說,創業是一場修行,過程很孤獨。但加入搖籃計劃之后,便不再孤獨。
一直以來,搖籃計劃有著“家”一般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無論是創業者還是導師,都是懷揣情懷與敬畏。
“導師授課各有特色”郭基梅說,像亞杰商會會長、中關村龍門投資董事長徐井宏,每年帶兩至三個學生,一共帶了10期,現在他的學生組成一個“徐家班”。“徐家班”活動豐富多彩,徐井宏會帶大家去登山,在登山過程中,邊看風景,邊討論問題,在一上一下的談笑和運動中解決學員們的困惑。
雷軍是搖籃計劃的第4期、第5期的導師。早期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申請加入搖籃計劃時,做的不是聚美而是一個游戲平臺,雷軍在面試他時并不看好這個項目。但是對陳歐個人還是非常欣賞,當時就對郭基梅說,“小伙子還不錯,把他招到搖籃計劃,我可以作為他的導師。”
進入搖籃計劃后,雷軍與陳歐第一次見面,就把他的7字互聯網箴言分享給了陳歐,那就是專注、極致、口碑、快,隨后便有了“我為自己代言”的聚美陳歐。
蘭亭集勢是2013年第一單在美股成功IPO的中概股。而YY則是雷軍系第一家登陸納斯達克的公司,兩個公司的創始人文心和李學凌恰巧同為搖籃第五期學員。以至于在“搖籃計劃”第五期流傳著一個口號那就是——不上市,不聚會!
無論是陳歐還是李學凌、文心,在搖籃計劃中最大的收獲在于結識了一幫志同道合的“同學”。
與其他孵化機構相比,亞杰秉持了多重篩選、嚴格面試這樣一個招生機制。當初王興在創辦校內網失敗時,曾去申請加入搖籃計劃,但是在面試過程中失敗,直到第二次申請才成為搖籃計劃的學員,后來王興吐槽,“你們的門檻也太高了。”
截止目前,搖籃計劃已經孵化58家上市企業,整體助力融資超過3000億人民幣。搖籃計劃中涌現出一大批科技及行業領軍企業,包括完美時空、海蘭信、多玩游戲、蘭亭集勢、達內科技、神州付、聚美優品、綠盟科技、中文在線等,他們在納斯達克、紐交所、創業板及新三板成功登陸或掛牌。孵化獨角獸企業5家,分別為IMS、36氪、知乎、美團網和獵聘網。
曾經有一位創業者和郭基梅聊天,他對中關村創業大街很熟,各家機構都很熟,并總結出來一個規律。如果你想學習一套管理方法,就去聯想,因為聯想很多東西可以學習,比如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等,一套方法論都很值得學習。但是如果你想融資上市或者有更高的追求,那就去亞杰。
15年來,亞杰商會逐漸成為創業者心目中的“象牙塔”,作為亞杰成長的親歷者,郭基梅更像是這個大家庭的連接者與締造者。
在創立加盟亞杰商會前,郭基梅在政府部門工作,后來去了香港商會,主要負責組織香港職業經理人創業以及內地工作交流等一些聯誼工作。根據亞杰商會最初的想法,請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做創業導師,來幫助青年創業者成長,郭基梅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便毅然投身于這項事業。
在亞杰商會初期,沒有資金,也招不到人,甚至活動也沒有錢支付,用郭基梅的話說,就需要到處“化緣”。亞杰商會舉辦第2屆年會時,就是北極光創投合伙人譚智支付的費用。
初期的艱難讓郭基梅一度想要放棄,但對于扶持創業這項公益事業懷揣情懷,再有與創業者和導師之間建立起來的情感,讓她堅持了下來。
沒有造血能力,讓郭基梅開始思考去做一項基金,當時找到雷軍,對此雷軍毫不猶豫,“基金應該做起來,還要把天使投資機構化”。就這樣,亞杰基金在2010年就開始籌備,2012年正式成立,雷軍還做了一段時間的投委會主席。
如今,亞杰天使基金已經完成三期的募集,管理資本近3億元,與北極光、清華控股、紅杉、賽富等幾十家機構形成緊密合作關系。幾乎所有被投企業都獲得了A輪融資,其中近半數已經獲得B輪融資。
到了2014年,亞杰商會正式納入首批“國家級創新型孵化器”。亞杰匯創始人俱樂部也應運而生,該俱樂部由搖籃計劃導師和創業家學員共同發起,旨在為創業家提供多樣化的創業孵化、創業投資、融資路演、創業輔導、創業圈社交等創業服務。
從搖籃計劃到亞杰基金再到亞杰匯創始人俱樂部,亞杰商會的三駕馬車搭建完成,孵化、投資、運營相輔相成,構成亞杰商會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郭基梅把其形象的稱之為“金字塔”模式。
搖籃計劃處于金字塔塔尖,只要足夠優秀,無論是誰都可以入選,而亞杰基金則是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只要項目有潛力足夠好,就會受到青睞。如果搖籃計劃沒能進去,亞杰基金也沒有投,亞杰匯創始人俱樂部則為創業者提供了與投資者和創業導師見面的機會。
現如今,亞杰商會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創業生態,逐漸走向了全國乃至國際發展的道路。臺北也有一個搖籃計劃,今年是第8期,香港也已經做了幾期,在蘇州、重慶等地也將建立根據地。“我們是發起于中關村,但是壯大在中國的雙創浪潮,如果沒有雙創浪潮,沒有政府的支持,我們不可能發展這么大、這么快。”郭基梅說。
如今掌舵三駕馬車,讓郭基梅更多了一份責任和使命,“15年來,我們經歷了互聯網泡沫、資本寒冬、金融風暴……我們很努力在找一些新的創新理念。”她對獵云網說,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話送給奮斗在前線的創業者,那就是“最后的勝利往往存在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俞敏洪流露退隱之意?稱自以為是的努力,已成為新東方發展的障礙》的文章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闊別五年重返網約車!周航掌舵曹操出行》的文章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加速布局芯片!小米入股芯片公司尊湃通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