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快訊|12月19日消息:BI服務商帆軟近期宣布將BI(商業智能)作為公司主賽道的戰略,并表示帆軟目前一直在進行戰略收縮。
“成立13年來,我們一直在不斷收縮,大家可能想收縮和聚焦會不會沒有未來,這一點帆軟想得很清楚。”帆軟CEO陳炎向媒體表示。
帆軟成立于2006年,今年年初員工規模突破1000人,在IDC公布的2018年中國BI市場份額報告中,帆軟以14.88%的份額排名第一。
陳炎坦言,做BI,帆軟一路遇到很多業務上的誘惑,比如有本來做BI的同行慢慢把自己的口號改成了“AI+BI”,做大數據平臺,擴張產品品類,但是帆軟不能這樣這樣做。
為什么不能?他分析,要做AI,就必然需要大量的數據和機器算法,而這兩點都不是帆軟的強項。但這也不代表帆軟完全不做與大數據相關的業務,只不過需要從大數據業務的細分賽道中切入:“大數據業務下面有很多細分賽道,比如數據積累、數據通用API、基礎架構、行業應用、分析工具等等,所以大數據賽道很寬,但對于帆軟來說,最合適的就是成為一個好的分析工具。”
數據可視化、數據挖掘以及商業智能是分析工具下面的三個大類,在這三個大類中帆軟還要再刪掉一項業務,那就是數據挖掘。
陳炎說道:“帆軟的主賽道不是數據挖掘,Gartner有專門針對數據挖掘的魔力象限圖,并且帆軟判斷自己的產品在全球暫時不能在這張象限上拿到數一數二的成績,所以這塊兒我們是要謹慎投入的。”但在BI(商業智能)上,帆軟有一定的信心,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帆軟要逐步聚焦BI的最重要原因。
鈦媒體了解到,出于對BI產品的聚焦,帆軟將自己的業務劃分為三大類:核心業務、成長業務和未來業務。核心業務是目前帆軟的主打產品Fine Report,該產品是一款企業級Web報表工具;而成長業務是數據分析工具Fine BI以及目前帆軟正在加緊拓展的國際業務;未來業務則是尚在培育的阿米巴經營平臺等等。
帆軟將自己限定在BI領域,未來BI的市場究竟有多大呢?
在近日IDC發布的《IDC2019-2023年中國商業智能軟件市場規模預測》中,IDC預測,2019年全年中國商業智能軟件市場規模為5.5億美元,同比增長34.5%。到2023年,中國商業智能軟件市場規模將達到16.5億美元,未來5年整體市場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32.0%。
IDC2019-2023年中國商業智能軟件市場規模預測
如果帆軟2019年占有市場份額不變為14.88%的話,按照2019年全年中國BI市場總額5.5億美元來算,帆軟BI的市場份額大致為0.818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735億元。對于一家員工上千人的企業來講,這個營收其實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在未來的市場拓展上,陳炎也告訴鈦媒體,帆軟將會采取“出海下鄉”的策略,出海,是讓帆軟到國際市場闖一闖,下鄉是將產品向三四五線城市推廣,“有很多三四線城市的上市公司可以成為帆軟的客戶,還有很多跟移動互聯網一起出海的企業也有這樣的需求,我最近訂閱了一些微博,看到很多人把中國的移動網或者應用復制到印度,我們應該可以下鄉和出海。”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